社会互动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基于湖北省1004份农户调查数据的分析

来源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rey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于湖北省5市1004份调研数据,采用Ordered Probit模型探究了社会互动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纳行为的影响,使用工具变量条件混合过程估计法(CMP)解决内生性问题,得到如下结论:(1)社会互动通过内生互动和情景互动2个方面对农户绿色技术采纳行为产生影响.农户通过内生互动获得信息,学习知识,提高了采纳绿色技术的信心和技能;情景互动作为一种榜样效应,主要通过效果的示范作用提高农户采纳技术的积极性.(2)就技术异质性而言,内生互动影响的技术类型较为广泛,而情景互动主要对绿色耕作和绿色施药技术的采纳产生影响.(3)丘陵地区农户受到社会互动的影响较平原地区明显.对此,在农业绿色技术推广过程中应充分发挥社会互动作用,拓宽农户获取信息的渠道,重视发挥科技示范户的辐射带动作用,同时还应注重营造良好氛围、建立社会信任体系.
其他文献
以位于秦岭东部的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为研究对象,基于Google Earth历史影像提取2010、2015和2019年丹凤县乡村聚落斑块数据,采用景观格局空间分析、ArcGIS空间分析和核密度方法,对丹凤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演变特征进行时空动态研究,并采用地理探测器进一步探究丹凤县乡村聚落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因子.结果 表明,从乡村聚落规模看,2010-2019年丹凤县乡村聚落数量和密度减少,但聚落面积增加,空间扩张程度明显.从乡村聚落空间分布看,聚落密度呈西南高、东北低分布,县域内高密度核分布分散、类型多
两栖类被认为是全球受威胁程度较高的类群,两栖类多样性观测可为其保护提供基础资料.为了解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两栖类多样性的时空分布,于2018年4、6和8月选取溪流、水田和人工水渠3种生境类型,设置12条样线开展观测,记录样线内两栖类种类、数量及环境数据,计算物种丰富度、相对多度、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指数、Margalef指数、F指数、G指数和G-F指数9个多样性指数来比较不同生境和不同季节两栖类多样性的差异.结果 显示:(1)共记录到两栖类2124只,隶
选择实验法是国际上用于评估资源环境产品价值的重要方法.基于武夷山国家公园412份问卷数据和游憩资源状况,运用随机效用模型(M-Logit模型和C-Logit模型Ⅰ、Ⅱ共3个模型),选用自然要素(森林覆盖率、溪水能见度)、管理要素(人流拥挤程度、垃圾数量)和经济要素(门票价格)3类5要素进行实验.在模型分析结果中,5个属性指标大多数呈明显的显著性,总体拟合结果较好,选择实验模型有一定的适用性;模型Ⅰ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覆盖率(Plant指标)和溪水能见度(Water指标)与游客效用呈正相关关系,对旅游者而言,更
传统村落是重要的农耕文明遗产和乡村文化景观,从一定空间范围看其存在明显的域内相似性和区间差异性,这一空间分异成为传统村落区系特征识别及区域系统保护的研究核心,同时国内传统村落文化景观研究已逐步走向类型谱系与区划.因此,尝试对传统村落文化景观区划方法开展进一步探索,首先,构建自然环境、空间形态、民居类型、社会文化4种类别21个类型的文化景观解构框架.其次,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村落数据型指标进行量化分析以提取主成分因子,并进行系统聚类.最后,将系统聚类结果与描述型因子的定性感观印象相结合,形成传统村落区系划分方
掌握水鸟越冬地分布及保护状况对水鸟保护至关重要.白琵鹭(Platalea leucorodia)为我国Ⅱ级保护野生动物,但目前关于我国白琵鹭越冬地分布及保护现状的研究较少.根据2016年全国冬季水鸟同步调查获得的白琵鹭发现位点数据,选取87个发现位点和13个环境因子,应用最大熵模型(MaxEnt)与地理信息系统(ArcGIS)对我国白琵鹭越冬地和适宜区域等级进行预测.结果 表明,我国白琵鹭越冬地总面积为106621 km2,其中,高度适宜区面积为22197 km2,中度适宜区面积为30185 km2,低度
为了解农田丁草胺和苄嘧磺隆的残留状况及降解动态.选取南京市郊两个代表性农业种植区域,分别于2019年6月和11月采集土壤和农作物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UV)分析样品中丁草胺和苄嘧磺隆残留,并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探究其在农田土壤中的消解动态.结果 表明,丁草胺和苄嘧磺隆在农田土壤的检出率分别为54.55%和63.64%,农作物样品中则未检出.土壤中丁草胺和苄嘧磺隆最高残留含量分别为1.578和0.102 mg· kg-1.苄嘧磺隆在两个采样区域农田土壤中的残留量无显著性差异,而丁草胺在两个区域的残
我国实施的大规模既有住区环境更新效果明显,但仍存在手法粗放单一的问题,特别是老年人群健康诉求尚需进一步回应.后疫情时期,既有住区宅间空间作用凸显,如何通过优化宅间环境设计,满足老年人日常活动,促进健康生活,已引起多方关注.研究从大连典型既有住区中筛选出18个宅间样本,对老年人群宅间评价及宅间活动偏好以及行为方式等内容,采用实地调查,结合模拟、行为标注、统计等工具方法进行分析归纳,探索宅间环境品质要素对老年人群活动类型、频率、时长的影响关系,并提出相关环境品质提升建议.
住区作为城市基本单元,良好的规划建设在改善人居环境和引导居民的健康生活习惯上具有基石作用,为深入解析住区外部空间环境对居民的健康影响,促进公众健康,追踪梳理了国内外相关主题文献,辨析了住区空间对居民健康影响的要素系统和影响路径,归纳了用地与设施、空间形态、交通与街道、绿色空间四类空间要素对居民健康的影响,发现相关健康影响并非仅是简单的正负线性相关,还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多因素影响特征和阈值非线性相关性,进而探讨了相关研究的结论与方法在住区规划建设过程中的运用.
红树林湿地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产力最高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红树林生态系统正面临着面积缩减、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下降等严重生态问题.以福建省九龙江口红树林湿地为研究区,基于活力-组织结构-恢复力(vigor-organization-resilience,VOR)框架遴选并构建红树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借鉴现行标准,并采用时间和空间参照等方法确定各指标参考标准,通过专家咨询方式结合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采用加权法构建红树林健康综合指数计算模型,并评价九龙江口红树林
针对东太湖围网拆除后水生植被及水质的变化,选择30 m分辨率的Landsat-8(OLI)数据作为数据源,对区域内水生植被进行监督分类,以现场水生植物调查数据作为水生植被分类评价依据,解译了围网拆除前后东太湖典型水生植被的变化,分析了2018-2020年主要水质指标及藻类生物量变化.研究表明,2019年底东太湖围网全面拆除后,2020年浮叶植物分布面积较2018年增加25.9%,挺水植物和沉水植物分布面积则分别减少11.8%和17.0%;沉水植物优势种由直立型种类转为冠层型种类,浮叶植物菱群丛、冠层型沉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