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人操作与双人操作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在包皮环切术中的临床疗效对比

来源 :国际外科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chy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单人操作与双人操作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方法对于包皮过长和包茎患者的疗效对比.方法 前瞻性地选取2015年3月-2017年8月就诊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泌尿外科门诊的340例包茎和包皮过长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340例患者分为单人操作的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观察组)和双人操作的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手术(对照组).观察组患者188例,其中包茎患者22例,包皮过长患者166例;对照组患者152例,其中包茎17例,包皮过长135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吻合钉缺失、术后2h疼痛、术后水肿、术后并发症(包括术后包皮系带偏移、系带吻合过短、术后感染)、术后患者满意度等情况.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所有手术均通过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顺利完成.在手术情况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7.76±0.45) min和(7.86±0.91) 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中出血量方面,观察组为(1.77±0.22) ml,对照组为(1.72±0.26) 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吻合钉缺如、术后2h疼痛评分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观察组术后包皮系带偏移率为1.11%,明显低于对照组5.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3d水肿,术后系带吻合过短、患者满意度和术后感染等方面,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人操作一次性包皮环切缝合器不仅劳动成本低,效率高,操作性强,而且患者术后临床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一线的推广.
其他文献
中医学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无论从诊断和治疗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是一个伟大的知识宝库.但是与现代医学相比,虽然中医学认识理念先进,但是其利用现代技术和手段相对滞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医药的现代化和国际化.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的结合促进了中医工程的发展,无论是诊断还是诊疗都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尤其是现代化的中医诊疗仪器.目前,中医诊断仪器以舌脉象仪研究为主,逐渐向
美国老年抑郁症在初级保健护理机构中占6%~9%,据报告有7%的病人有自杀的想法,而大部分自杀的老年病人早期都看过他的初级保健医生,这个事实指出了必须提高老年抑郁症病人在初级保健机构中的治疗效果。
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以及病理性动脉血栓形成中起关键作用.阿司匹林因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已成为心血管疾病人群的主要治疗方式,特别是心血管介入治疗术后且有外科手术需求
对46例糖尿病伴有末梢神经炎的患者运用养阴化瘀、辩证论治的原则进行治疗,治愈率50%,显效率35%,总有效率100%.糖尿病末梢神经炎与瘀血有密切关系,运用养阴活血之法对末梢神经炎的防治有较好疗效.
目的通过对1例Rh缺失型D––血型进行检测分析,探讨该血型的临床输血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0年3月送滨州市中心血站检测血型的1例Rh缺失型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血型血清学、流式细胞术分析其血型血清学特点及红细胞膜D抗原变化。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PCR技术检测RHCE基因外显子,并分析其基因变化情况。在本例患者之后,临床急需这一稀有血液时,自体内采集的400 mL Rh缺失型D––成功救治1例
什么是中风? 中风亦称脑中风,指脑血管栓塞或破裂所致脑血流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损伤,从而引起患者各种症状和体征,例如口角下垂、麻木和面瘫.
随着计算机采集和存储技术的发展,中医电子病历日益普及.如何将这些数据变活,从中获得知识以推动中医传承和理论技术的创新发展已成为重要研究课题.从“病-症-证-治-效”研究框架介绍中医临床数据分析挖掘研究中具有挑战性的几个专题,并就各个专题介绍当前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中医临床数据分析挖掘的重要意义以及包含的主题研究内容和最新成果,其包括7个方面:病症分析,研究症状之间的关系,为疾病选择主症子集;通过病症
目的 探讨一侧肾脏同时发生透明细胞癌和乳头状肾细胞癌的临床影像学特点和免疫表现,以增加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提高临床诊疗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7年6月新疆维吾
我们很久以来一直关注到患者的营养支持没有得到满足.英国全国最佳临床研究院(NICE)认为每一个医院都应有营养专家,而所有入院患者均应常规行营养支持筛查.
体现中医诊疗特点的人体功能检测系统理论研究表明,机体单位时间内从外界摄取并消化吸收的供能物质量、单位时间内为维持五脏功能消耗的能量和单位时间体内存储供能物质的耗散量3个指标能全面反映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的改变.基于这一理论,通过中医症状分类的重新认识以及中医症状的生命特征、中医症状单元、中医症状的属性等几方面的研究数据,可以实现中医症状信息的仪器检测,而这一人体功能检测将会实现中医诊法的延伸,补充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