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大荒的太阳》

来源 :当代音乐(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w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型舞剧作为新兴的艺术形式开始蓬勃发展,但无一例外都是描绘浪漫、艺术,从未出现过以现代工业为题材,《大荒的太阳》这部舞剧完美地填补了这项空白。该舞剧从多个层面角度,以美轮美奂的舞蹈语言,讴歌着舍生忘死、艰苦奋斗的铁人精神、大庆精神,气势恢宏、场面壮观,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投身到建设祖国的大潮中去。
  [关键词]《大荒的太阳》;舞剧;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2-0090-03
  大型舞剧《大荒的太阳》由我国著名编导王举创作,用独特视角观察大庆的地域文化,以现代眼光描绘了大庆石油会战那段艰苦卓绝、可歌可泣的历史。作为中国大型现代舞剧的实践者,他勇于尝试“现代工业题材”,将地域性的民风民俗有机地融入其中但又不显生涩,这与他十年的大庆生活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正所谓“涉浅水者见虾,其颇深得察鱼鳖,其尤甚者观蛟龙”。作为独具慧眼与诗人气质的编导,他将烈日下的北大荒以及人们改造大自然时的艰辛、酸楚、悲怆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同时还赋予了灵性的诗意。《大荒的太阳》共分为序幕和“初升的太阳”“如火的太阳”“温暖的太阳”以及“燃烧的太阳”五部分。描绘艰苦环境下的劳动场面、声势浩大的扑救井喷场面的同时,更加注重人性的诠释,在先辈们同恶劣的自然环境抗争之中迸发出的人情、友情以及男主人公铁子与女主人公秋月之间纯真甜美的爱情。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大型舞剧,更被誉为一部规模宏大的舞蹈诗,究其原因,整部舞剧不但追求灯光舞美效果,更注重诠释诗的完美意境,正如编导王举所说:“所有的艺术形式,舞蹈、戏剧、音乐,只有将诗情画意融入其中才具备最高的审美价值,人们的审美活动与意识乃至审美追求,才能得到最大的满足。”[1]
  整部舞剧由多人组成的雕塑群作为开始,大幕缓缓拉开,众多雕像如巨石,如飞瀑,如彩霞。编导王举用一组静态雕塑的舞蹈画面将难以言表的美感刻画得淋漓尽致。这一画面既不是稍纵即逝,也非凝固静止,而是蕴含着生命力的爆发以及强烈的律动。“我们必须从诸多伟大画家们的作品中,发掘不同姿态的生命力。”[2]由此不难得出,编导王举和他的创作团队在大庆的十年体验生活中,不仅对大庆当地的舞蹈有着细致入微的观察,更多是对众多石油工人每天平凡的生活有着犀利的眼光和独到的见解,并有了丰富的灵感积累。《大荒的太阳》虽不能说每个造型每个镜头都完美无缺,但都被赋予了灵性的诗意,这是创作团队每个人倾注心血的结果。序幕既成功地推动了舞剧情绪的发展,又完美地烘托了群舞的氛围,将诗意表现得淋漓尽致,随后一瀉千里的叙事和抒情显得水到渠成。场面动人心魄,在行进之中富于律动感,象征意义十分明确,这是非常难得的,为观众们呈现出的不仅仅是固定姿态的层出迭现,更是不同视角的复合构图。这一点在我国现代舞剧中尚属罕见。
  舞剧的第一幕标题为“初升的太阳”。石油工人们站在年轻的钻井队长春阳的身旁,似青松般巍峨挺立。他们对脚下这片沉睡的土地充满激情,刚毅深邃的眼神充满必胜的信心。工人们化作沉睡的黑土地,铁锹大婶们挥动着铁锹将油田的希望唤醒。大嫂们手捧着小石磨,磨呀磨,磨出了对大油田无限的深情。肩负祖国希望的工人们,在黑土地上东奔西走,寻找着来自地下的宝藏,从春到夏,由秋至冬。初升的太阳在每个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忆。第一幕中编导王举在舞蹈形式上做出了别出心裁的调整,以单人舞、双人舞为基础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融入了小型群舞以及哑剧表演,风趣幽默,使观众忍俊不禁。单就舞蹈语言来说“初升的太阳”这一幕既有兼容并蓄的吸收,又有别具一格的独创,充分彰显了舞台艺术的个性化,舞台上呈现出的动静、冷热、点线都做得相得益彰。通过舞蹈人数、舞台色调等的变化使得舞剧层次分明,各层次之间严丝合缝,水到渠成。多层次、多角度的展现使观众的审美产生丰富的联想以及强烈的共鸣。
  舞剧第二幕为“如火的太阳”。石油工人们你追我赶前赴后继地投入到工作中,女主人公秋月一声呼喊划破天际,男主人公铁子从怀中拿出作为定情信物的纱巾,秋月羞红着脸伸出手。工人们被秋月和春阳之间真挚的爱情感染,敲击着头盔当当作响,欢快起舞。身后高耸的钻塔,擎起初升的太阳和那缤纷的彩虹。第二幕将工人们的日常工作以及真挚的爱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有人评论说《大荒的太阳》是一部纯粹的工业题材舞剧,正面地展现石油工人的舞剧。其实也不尽然,艺术的创作不应单纯地划分成工业、农业、爱情等这几种。正是由于前人不能正确诠释这句话,导致了有些作品中大量出现以人体简单的模仿劳作或是临摹机器的运转,而忽略了对作品人物内心深层的挖掘。毋庸置疑一部成功的艺术作品离不开优秀的选题,但这绝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第二幕中编导就将刻画工人形象与描绘主人公的内心世界结合得天衣无缝。用舞蹈动作临摹的同时,加以人物形象的塑造,刻画主人公的内心世界,赋予它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感染力,才能称之为优秀的艺术作品。
  舞剧第三幕“温暖的太阳”,北大荒上太阳渐渐升起,突然乌云袭来,一声炸雷之后大雨瓢泼,春阳和他的工友们并未躲避,而是在雨中尽情嬉闹野浴。“青草绿啊,黄花黄,妹妹要找心上郎……”一阵甜美的歌声传来,工友们不知所措。少女们在采摘雨后的黄花,秋月捡起地上春阳的工服,深情地望着自己的心上人。编导王举对这一幕的编排符合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发北大荒的场景,又将工友们生活的洒脱淳朴刻画得入木三分,立体感鲜明,视角精妙。雨中搓洗和打闹成功地挖掘出了有志男儿胸中的一腔热血。乌云雷雨也为下一幕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第四幕“燃烧的太阳”。烈火疯狂地吞噬着一切,春阳和伙伴们与烈火做着殊死的抗争。秋月身穿结婚礼服,双手高举着红喜字,但任凭怎么用力也无法将喜字合二为一。悲壮的乐曲在北大荒上回响,吊唁的人群缓缓前行。舞剧的结尾将故事推上高潮,每一幕都深深地扣动着观众的心弦。是喜是忧,是苦是甜,五味杂陈,都深深地刻进了每一位观众的内心。伴着沉重的合唱,演员与合唱队员从高台上缓缓向舞台前进,如油画布般渐渐展开,最后占据整个舞台。这时红光四起,将天空、土地、工人们融为一体,起到了极佳的震撼效果。整部舞剧至此戛然而止,大幕缓缓落下,给泪水涟涟的观众们留下了无尽的遐想。第四幕编导着重描绘了与井喷搏斗的宏大场面,还不忘细腻地雕刻主人公内心之中迸发出的最真挚、最珍贵的情感。编导独具匠心地将每一幕流露出的真情深深地植入了观众的内心。《尚书·虞书·舜典》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将四者完美地融合进一部艺术作品,才称得上是上乘之作。如果只是单纯描写中国第一代“普罗米修斯”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则变成了地道的工业题材,不会在观众心中留下绕梁三日而不绝的内心共鸣。有人评价说《大荒的太阳》是一部“诗、乐、舞”三位一体,以舞蹈作为媒介,以音乐烘托气氛,以诗抒发感情,兼具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与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这一评价十分准确。   时间仿佛回到了二十世纪50年代,新中国还处在萌芽期,国外关系最紧张,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经济封锁,再加上中苏关系恶化,大批科学家离开中国;国内经济最萧条,三年经济困难之后让本就贫穷的中国更加雪上加霜。在这个最严峻的历史节点上,为尽快打破外国列强对中国石油禁运的封锁,党中央要求用我们自己的科技力量,自己建设队伍,以最短的时间开发大庆油田,解决我国原油短缺的能源问题。当时中国版图的北方,还没有大庆这座工业城市的名字,众多来自祖国五湖四海的有志青年,为响应国家号召离开家乡来到北大荒,头顶凛冽的寒风,脚踏无尽的荒原,咀嚼着粗糙的窝窝头,在缺少科技机器的条件下,以近乎原始的劳动方式,改造着大自然,为早日使祖国脱去贫油的帽子抛头颅洒热血。以王进喜为代表的一批石油工人更是喊出了“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把中国的贫油帽子甩到太平洋去”等口号,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高质量地拿下了大庆油田,改变了我国石油紧缺的局面,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必要而又强有力的支持。他们在挖掘了关乎国家发展命脉“原油”的同时,也形成了一种流传后代的精神——“大庆精神”“铁人精神”。
  “大庆精神”传承了近六十年,随着大庆这个工业城市飞速发展,“大庆精神”也有了些许的变化。1981年末在《关于工业学大庆问题的报告》中做了第一次详尽的概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无所畏惧,勇挑重擔,靠自己的双手创业的革命精神;认真负责,一丝不苟,讲究科学,三老四严,脚踏实地做好本职工作的求实精神等等”[3]。第二次是1990年初江泽民总书记视察大庆油田时总结为:“爱国、创业、求实、奉献,发愤图强的爱国主义精神,三老四严的求实精神,胸怀全局的奉献精神。”1996年胡锦涛接见油田负责同志时指出:“大庆的功绩不仅在于为国家解决了最重要的能源问题,支撑起了新中国的能源大厦,还为国家创造了一批能打硬仗的工人阶级队伍,输送了一批科技骨干领导骨干作为国家的中流砥柱。最重要的是在开发建造大庆油田的同时,孕育了铁人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2003年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将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踵事增华,将三老四严的大庆精神传承下去,将铁人精神发扬光大。”随着中国经济的展翅腾飞,大庆精神也根据时代要求有了新内涵: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培养高效的发展意识,在以综合的科学理性为基础的前提下,发扬创新精神。大庆精神作为影响了几代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不仅局限于大庆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更是百折不挠的中国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大荒的太阳》从现代的审美角度,多方位多层次立体地讴歌了石油大会战那段值得每位中国人铭记于心的历史,向我们再现了可歌可泣的“大庆精神”。大庆精神作为经过近60年历史积淀的宝贵精神财富,也会随着中国巨龙的腾飞而历久弥新,不断地发展与完善,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参 考 文 献]
  [1]赵国政.喜看《大荒的太阳》[J].舞蹈,1996(06).
  [2]北方.美舞壮歌铸史诗——评舞蹈诗剧《大荒的太阳》[J].大庆社会科学,1998(02).
  [3]李国俊.大庆精神的当代价值与时代意义探析[J].大庆社会科学,2009(05).
  [4]章鲁洪.评论撷萃中国舞剧新篇[J].舞蹈,1992(05).
  [5]杨家玲.大庆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研究[D].长江大学,2013.
  [6]胡仲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大庆精神的继承与弘扬研究[D].西南石油大学,2015.
  (责任编辑:刘申五)
其他文献
2016年5月23日19:30,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厅座无虚席,700余名观众共同观赏了2016北京现代音乐节之“敛步随音——中西室内乐作品音乐会”。作为2016北京现代音乐节“开演”后的首场音乐会,由中央音乐学院“中外音乐文化交流与体验”基地/音乐孔子学院办公室组织及承办。自2012年成立至今, 该部门一直秉承“与世界分享中国音乐”的艺术宗旨,先后三年组织了中央音乐学院巡演团赴欧洲、北美“三巡”展演
期刊
[摘要]  手风琴课程是在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中,不可缺少的一门课程。手风琴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直接影响到音乐学专业手风琴课程的发展。本文介绍音乐学手风琴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方面,培养学生全面的手风琴能力,完善教材建设,以实现培养目标要求,并对现存的问题进行合理的对策研究。[关键词]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改革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2
期刊
[摘要]  电台对我国来讲,属于外来物品。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音乐电台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优势,拥有了大批的移动听众。目前电台收听者的文化水平和知识结构更加的完整,对音乐电台节目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所以音乐电台需要在理性和知性收听的基础上对听众的需求进行满足。音乐电台节目需要有一个具有文艺气息和人文关怀的外衣,这样才能达到节目的传播目的和传播效果。  [关键词]音乐电台;
期刊
小竹笛 吹起来  像一群玉鸟从彩云里飞来  大三弦 响起来  像泉水从山顶流下来  啊 赛洛里赛  美丽的撒尼姑娘  从那密林来 从那小路来  踩着琴声来 踩着笛音来  吹着木叶来 唱着山歌来  五彩的云霞衣裙上闪耀  鲜艳的彩虹头上戴  赛洛里赛 赛赛  姑娘们 跳起来  就像那美伊花在蓝天下盛开  小伙们 围拢来  撒尼山变成歌舞的海  啊 赛洛里赛  山峦围成圈 青松站成排  一同跳起来 一
期刊
老家小屋
期刊
[摘要]  大众化时代下的质量观亦走向特色化与多元化,由于办学主体、培养目标以及需求的多元化,使得音乐院校必须确立多元化的质量观,而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各音乐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所追求的质量是不同的。  [关键词]音乐教育质量观;多元化;主动创新  中图分类号:G61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2-0024-03  一  质量,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期刊
[摘要]  独立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在生源、招生方式、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能力诸方面与专业音乐院校及普通综合性大学的艺术生都有所不同,培养目标以应用型复合专业人才为主,教师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艺术实践、教材建设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本文以艺术实践为切入点,结合北京科技大学天津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艺术实践现状,对如何做好独立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艺术实践的构建进行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独立学院;音乐表演;
期刊
[摘要]  在第十五届北京国际音乐节,笔者有幸聆听了来自奥地利的古典钢琴大师鲁道夫·布赫宾德演绎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系列音乐会,这是一场古典音乐的盛宴,也是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全集在中国的首演。  [关键词]贝多芬;鲁道夫·布赫宾德;32首钢琴奏鸣曲;钢琴演奏  中图分类号:J6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6)12-0088-02  在这个秋意正浓的季节,耳畔响起贝多
期刊
穿軍装的九零后
期刊
飞奔吧,中國高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