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湖心亭看雪》谈审美化教学

来源 :文学教育·中旬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roit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语文学科的美育教育不仅仅是以情感人或引导学生以主观经验对文本进行想象,而是要将知识教学与美育教育融合起来——以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为基础,从知识教学中又能发掘出带有学生个人体验的更多的审美因素。本文以《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为例,对语文学科美育教育与知识教学的融合进行探讨。
   关键词:语文学科 美育教育 知识教学
  从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学校美育高度重视。具体到学校教育中,美育并非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而应该渗透到所有教育内容和教学课程中来。可以说,每一门学科都承担着美育任务,都应该面向每一位受教育者,培育具有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公民。
  相比其他学科,语文学科在承担美育任务时具有特殊性,这是由语言审美鉴赏与创造活动的复杂性决定的。在语文学科以美育人的过程中,师生面对的是各种文本,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产生审美注意,而审美注意“并不直接连结,也不很快过渡到逻辑思考、概念意义,而是更长久地停留在对象的形式结构本身,从而发展其他心理功能如情感、想象的渗入活动”①。可见,对于语文美育而言,文本正因其赋予独特魅力的语言形式而具有经典的审美意义。这种审美意义对学生产生影响,进而促进学生的审美理解与创造能力的提高,又需要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引导学生对文本的语言形式进行理解与挖掘,进而获得知识性和审美性的生成。
  因此,语文学科的美育教育不仅仅是以情感人或引导学生以主观经验对文本进行想象,而是要将知识教学与美育教育融合起来——以语文学科知识教学为基础,从知识教学中又能发掘出带有学生个人体验的更多的审美因素。接下来,本文以《湖心亭看雪》的教学为例,对语文学科美育教育与知识教学的融合进行探讨。
  之所以选择《湖心亭看雪》为例,是因为这篇晚明小品游记用白描的手法,淡笔绘空旷苍茫、宛若梦境的奇景,正如古典美学“味外味”的语言实践,便于学生感受与想象。文本虽短,但能以浅见深,适合师、生与文本展开深度对话,进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薄文厚教,如果适当引入他文,引领学生走近明代雅士的孤傲人格、不俗审美和末代文人的家国之思,又能将语文学科的美育教育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里。
  一.赏析白描写意之景,抓住往来灵气
  清代词论家周济有“空则灵气往来”之句,灵气往来能使物象体现出灵魂,艺术品有了灵魂才能拥有生命,这也可以看出,恰到好处的空可以创造出美。《湖心亭看雪》的主要教学环节之一就是品析雪后湖景,抓住景物及人物的灵魂。
  张岱以白描手法写景,笔墨简淡,这种语言因素的简单化和中国画中的水墨画很像,看似单调的墨白二色却能以少胜多,留给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传递创作者的微妙情绪。教师可备毛笔墨汁与宣纸,请学生依文发挥想象,画出张岱眼中的西湖雪景。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画画和互相点评时,提出了一些很有价值的问题:1.天、云、山、水如何画?2.张岱游西湖时是“更定”,舟中不过一点炉火,如何能看到“上下一白”以及长堤、湖心亭?3.我的画到底呈现的是谁的视角?如果是张岱的视角,怎么会看到“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
  经过了讨论,学生们认为,“天与云与山与水”一句中的三个“与”写得非常得“上下一白”之妙,仿佛天地间所有风物均融为一体,寥廓蒼茫。虽然画画时可以不勾勒天云山水的轮廓,只呈现白色的画面,但是感觉有一些内容远在这画面之外,难以言说,需要想象。而“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的物象也绝非当时张岱的视角实见,反而像是增添了几分想象或梦境的色彩。
  此时的学生确实已经进入了文中或画境,但还没有把握到文中的灵魂。教师适时引入宗白华的一句话:“艺术境界与哲理境界,是诞生一个最自由最充沛的深心的自我。”创作者为了使作为载体的形象能够尽可能容纳自己主观的寓意和情感,必然不满足于追求事物的外在模拟和形似,而要求在对客观形象进行一番取舍、夸张和加工,以个性、修养和对审美趣味的追求,执有求无,尽力表达出某种内在风神。张岱为何放大天地为“一白”,缩小自己为“一粒”?他夜游西湖,为何能看见天云山水、长堤和小亭?“审美价值和科学的认知和实用价值之间拉开距离,三者产生了‘错位’,才有审美情感的自由可言”②。这种种不合理之处有着怎样的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正是品读这段白描之笔时应该抓住的往来灵气。
  二.引入他文对照阅读,在深度对话中提升审美能力
  从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语文教学实际上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是在对话活动中丰富学生审美体验的过程。引入他文对照阅读,则有利于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度对话,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
  引入《明圣二湖》《西湖七月半》选段:
  西湖……声色俱丽,然倚门献笑,人人得而媟亵之矣。人人得而媟亵,故人人得而艳羡;人人得而艳羡,故人人得而轻慢。在春夏则热闹之,至秋冬则冷落矣;在花朝则喧哄之,至月夕则星散矣;在晴明则萍聚之,至雨雪则寂寥矣。……雪巘古梅,何逊烟堤高柳;夜月空明,何逊朝花绰约;雨色涳蒙,何逊晴光滟潋。深情领略,是在解人。
  其一,楼船箫鼓,峨冠盛筵,灯火优傒,声光相乱,名为看月而实不见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楼,名娃闺秀,携及童娈,笑啼杂之,环坐露台,左右盼望,身在月下而实不看月者,看之。其一,亦船亦声歌,名妓闲僧,浅斟低唱,弱管轻丝,竹肉相发,亦在月下,亦看月而欲人看其看月者,看之。其一,不舟不车,不衫不帻,酒醉饭饱,呼群三五,跻入人丛,昭庆、断桥,嚣呼嘈杂,装假醉,唱无腔曲,月亦看,看月者亦看,不看月者亦看,而实无一看者,看之。其一,小船轻幌,净几暖炉,茶铛旋煮,素瓷静递,好友佳人,邀月同坐,或匿影树下,或逃嚣里湖,看月而人不见其看月之态,亦不作意看月者,看之。
  学生对“雪夜游西湖”仅有着比较陌生化的感知,将张岱的这两篇文章与《湖心亭看雪》对照来看,既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对话,又丰富了学生对张岱的个性和审美的理解,学生鉴赏出张岱的山水之痴,其实是痴迷于一种物我两忘的不俗的生活方式、一种清高文人追求雅致的审美情趣和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怀。从文本出发,进一步理解张岱其人,又达到了美学高度的认识,这样的语文教学才会引领学生产生美的意识与能力。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近年来,关于“非虚构”的研究愈加火热。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经典外国文学的译介引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作为非虚构小说的开山之作,美国作家杜鲁门·卡波特的代表作In Cold Blood曾经55周雄踞美国畅销书榜第一,先后被译成37种文字,具有不可忽视的文学价值。通过WorldCat Identities发现,In Cold Blood由全球10,191个会员图书馆馆藏,中国馆藏量却不大;该
内容摘要:《厨房的钟》是德国作家沃尔夫冈·博尔歇特的一篇著名的短篇小说。故事从旁观者视角描述了一个二十多岁的青年在战争中失去亲人,孤苦无依,只能和一只厨房的钟相依为命的悲惨命运。本文将结合叙事学理论,分析博尔歇特经典短篇小说《厨房的钟》的叙事特色,剖析其中的深刻内涵。战争的痕迹渐行渐远,但仍然要铭记,战争带来的沉重伤痛。  关键词:沃尔夫冈·博尔歇特 《厨房的钟》 叙述特色 叙述视角 象征符号  
内容摘要:英美新批评的文本细读法割裂了作者、读者以及作品三者之间的关系,跳脫出传统诗学的框架,倾向于对文本语言与形式的分析,并以此突出文本的个性。郑敏的《金黄的稻束》在文本细读中呈现出三种反差特征:亮与暗的色彩反差;近与远的场景反差;实与虚的物象反差。这三种反差特征保留了诗意的想象空间,平衡了诗中感性的诗情与理性的诗思,在意象的跳跃以及新奇的联想中完成了生命体验向生命哲思的转化,“金黄的稻束”最终
内容摘要:作家库尔特·冯内古特运用“小说中的小说”这一独特手法在《第五号屠宰场》中充分展现出来的历史现实主义。本文主要分析冯内古特在《第五号屠宰场》中关于虚构小说手法的运用,并以书中三部小说为例分析其对《第五号屠宰场》的作用。   关键词:小说中的小说 《第五号屠宰场》 作用  《第五号屠宰场》作为享誉世界的后现代主义小说,作者巧妙运用“小说中的小说”这一叙述手法,扩大小说的意义范围,突出一系列中
内容摘要:魏晋六朝志怪小说与新罗《殊异传》同属于描写奇人异事的文学作品。《殊异传》诞生之时,六朝志怪小说已经非常成熟。新罗与中国(唐)朝等交好,使得魏晋六朝志怪小说具备在新罗传播的潜在条件。此外两者流行的时间相近,作品内容、主题、思想等高度相似,两者具有可对比性。文章就《殊异传》对六朝志怪小说的接受进行对比后发现,魏晋六朝发展成熟的志怪小说为其在新罗的辐射提供了文学层面、输出层面的可能,新罗的汉文
内容摘要:英国十八世纪浪漫主义时期第一位重要诗人威廉·布莱克创作了两本著名的诗集《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 1783)和《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 1794)。在两本诗集中有两首同名的诗歌《扫烟囱的孩子》(The Chimney Sweeper)。在这两首同名的诗歌里,作者描述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上一群替人打扫烟囱的孩子的工作和生活状况,
内容摘要:我们要在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各自的潜能、重视他们的思维能力,给学生们营造一个积极的课堂氛围。本文从认知参与、思维参与、行为参与和情感参与四个方面对学生的课堂参与意识进行了研究,希望能够为高校课堂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 大学生 课堂参与  当质量成为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升学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势所趋时,我国迫切需要反思现代高等教育质量观,堅持“提高内
内容摘要:中国父权制度的历史根深蒂固由来已久,封建时代的女性常常被笼罩在父权制度的阴影下,生活缺乏独立与自由。《金锁记》作为张爱玲考察那一时代女性普遍悲剧性命运的重要作品,在反映当时社会的这一问题上具有特殊意义。通过文本细读与特定的父权视角,分析《金锁记》独特的女性形象,把握其受父权桎梏下的悲剧性命运,有利于更好地揭示父权制度与女性文学的关系。   关键词:张爱玲 《金锁记》 女性文学 父权  1
内容摘要:古典诗词鉴赏是指导学生如何来品鉴欣赏古典诗词的审美文化教育。教师可通过品评和分析古典诗词中自然之美、情感之美、风骨之美、闲雅之美等多层次的审美内涵,引导大学生对自然山水、复杂情感、家国情怀、人生意趣等进行具体和感性的认识,从而深入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与文学修养。   关键词:古典诗词 鉴赏 审美文化教育  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精华,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思想内涵与审美意蕴。习近平主席曾指出
内容摘要:《卢济塔尼亚人之歌》是葡萄牙文学家卡蒙斯所著的一部民族史诗,作为文艺复兴时期葡萄牙文学中的扛鼎之作,这首史诗不但继承了希腊史诗——尤其是荷马史诗——中的传统,还加入了许多包含葡萄牙民族特色和文艺复兴时期特色的文学细节。   关键词:《卢济塔尼亚人之歌》 希腊史诗 文学传统  路易斯·德·卡蒙斯出生于1524年,他作为葡萄牙文艺复兴时期的诗人,除十四行诗外,还写出了歌颂葡萄牙航海壮举的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