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历史寻找过去与未来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为历史,一切“记述人类社会赓续活动之体相”的皆为历史;为何要了解历史,“校其总成绩,求得其因果关系以为现代一般人活动之资鉴也”。中学课堂如何借助多种媒体方式和丰富的资料再现历史?怎样让历史变得丰满而生动,让史书中毫无生机的文字变成活灵活现的头脑映像?徜徉在历史长河中,透过历史的映像,寻找已知中发现未知,在深谙过去后营造未来,在品学历史中追求卓越。
  一、穿越“映像”形成“想象”,以历史的解释替代历史的叙述
  教学中,通过再现和创设历史情境,帮助学生获得具体形象的感知,从而形成历史“表象”,在身临其境的场景中对“表象”进行浅加工,使“表象”反射到学生头脑中形成“映象”。 当“被意识到”在人的头脑中形成某种“对象”,就是对客观现象的首次解释。在《秦帝国的兴亡》一课中,学生通过仔细观察地图可以收集到这样的信息:秦国灭六国的过程是有章法可循的,从近到远,从弱到强,远交近攻;秦国虽偏安一隅却是战国强国,商鞅变法使秦国走上强国之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地图和已学知识是“表象”,通过“脑”“眼”合作,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秦王挥剑十年的远谋略和近战术则是“映像”。从材料的再现,到对客观情境的主观浅加工,把握到一个韬光养晦的秦国形象,在穿越历史中完成从“表象”到“映像”的转化过程。
  如果说“映象”是把对象“移入人的头脑”的话,“想象”却不是对于“移入后”的机械复制,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创造性把握,也是对史料的进一步解释。学生占有这些特殊的资源,在历史的斗转星移地中实现认同或是转移,从简单的感官习得到系统的理性认知,完成从“映像”到“想象”的转换。“想象”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借助的形式是主观的,因此,“想象”是客观物质与主观形式的统一,合乎逻辑且不脱离历史背景,又能展现浓厚的人文色彩。在《美国南北战争》这节课中,教师把学生分成两组,穿越时空化作美国国会议员,就南北矛盾中的焦点展开辩论。学生们凭借客观材料构成主观“映像”,大声质疑“难道因为部分奴隶主善待奴隶就该使这种制度合法化吗?”有的同学提到“人类历史总的方向是从野蛮走向文明,这种制度是文明还是野蛮不言而喻”,还有的同学提出“这种不平等的制度与美国的建国思想不是狠狠的冲突吗?”同学们在问题的指引下“不知不觉”地进行着主体自主学习和认知,把历史所呈现给我们的实际“移入”到我们对此形成的认识中来,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想象”这个中介经历一个从认知到解释、从模拟到迁移、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引发情感的共鸣和无尽的遐想。历史不能假设,但历史失去想像,知识便成为生搬硬套,智慧便失去源泉,课堂也会陷入僵化。
  二、穿越“历史”走向“现实”,借历史延伸过去展望未来
  历史是“远离”现实的一门学科,讲的多是过去的人和事,时空距离遥远,时代脉络不易梳理,对文化立场的影响难于理解。如果因为这些问题,历史永远停留在过去,现代永远止步于当下,在历史与现实社会之间,找不到一条合适的沟通途径的话,对于历史学而言,就永远难以脱掉“迂阔无用”的帽子。
  历史刻画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记忆,它自始自终地吸纳和积淀着一方水土的赋予,影射万事万物发生、发展、演变的轨迹和规律,历史给未来的就是这面镜子。中学课堂上讲述着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朝代更迭,数不尽的天下大事,随时随地都能遇见的历史人物,如果只是浅尝辄止,必然是过眼云烟,无法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没有经历过百转千回的磨练与推敲,历史必定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淡而无味,更不要说以史为鉴,以古鉴今了。追问历史,就要走进问题,化作勇者,破蛹成蝶。在《秦帝国的兴亡》这节课中可以追问:“秦朝的‘万世万代’设想很快成为‘短命秦’的现实后,同学们有没有想过,一个国家应该如何维持统治,一个民族应该如何实现有国有家?”“强大的秦国可以从诸强中脱颖而出,沧海一声吼,秦王扫六合,而后却在十几年后不幸夭折,不能不引发深度思考,是什么阻止了秦朝强有力的步伐?”前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形成激烈的碰撞,问题连着问题,历史杂糅着现实,把学生再次带回到秦统一后的措施中,“看看遗漏了什么,缺省了什么”。通过与历史人物面对面,让历史叙事和自主想象结合,宏观地审时,微观地度势,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考察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现实穿越到历史,从历史回到现实,在历史中寻找实践经验和教训的渊薮,努力求索能够真正实现以史为鉴的途径,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建构起那座浑然天成的桥梁。可能我们做的还很浅薄,无法企及历史学家的高度,但历史赋予现实的这份厚重是无法抹杀的。与历史“对接”,尝试去过一种“新的”情境下的生活,汲取并传递出一种信念,在历史对现实的影射中形成批判的思维方式和多元的价值观念。通过普遍树立这样的历史意识,养成具有理性的历史观,不忘把历史经验和教训当作观照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面镜子,将以史为鉴这个良好的价值观理念转化为教师和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觉行动。
  三、穿越“形象”获得“思想”,让历史化作磨砺前行的动力
  “思想”是在“认知的意义上规范着人们的所思所想和所作所为,更为重要的是在价值的意义上规范着人们想什么与不想什么,怎么想与不怎么想,做什么与不做什么,怎么做与不怎么做。”在其深层的意义上,是指“人的价值观念的变革与更新,也就是人生的态度与理想的变革与更新。”对于从事历史教学的人而言,借助文化传承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科学素养,对于学生而言,既有自主发展的原动力,又有对社会对他人的责任担当,这大概就是从“形象”走向“思想”的必要所在。
  对于历史教学而言,其“思想”要从历史的真与历史的智慧中获得。学习历史需要我们淘尽先人留下的痕迹而去了解最为客观的真实,历史本身和包罗万象的大自然一样不肯轻易向人们展示它的隐秘,从区域到全球,从种族到文化,从制度到思想……只有揭开历史神秘的面纱,才能探寻到它的真谛。从古至今,史官记史要秉笔直书,杀而不屈;考古学家要经历艰辛与困扰,取证证史;历史学者要博古通今,指点江山,他们身上的真与历史的真同样珍贵,都是人类生活的最普遍和最基本的价值依据,规范着所有人的价值选择,这同历史教学的本意不谋而合。历史学家白寿彝曾指出历史教学的三个关键性作用:第一层是讲做人的道理,其次是人与自然关系,再加上人类历史的治乱兴衰。白老简明扼要的指出历史教学要思考一个道理,一个关系,一个过程,形成一个不脱离时代,又高瞻远瞩的价值判断。
  在常态的价值判断中,还要认识到历史的“智”感,系统地考察历史现象的各种关系,不能仅着眼于当下的利弊得失,而不着重于长远的根本利益。《春秋战国的社会变革》一课,第二目“商鞅变法”:不可回避的就是商鞅的结局是被车裂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既是商鞅毕生的心血,也是“边陲秦”走向“中原秦”的开始,可是在一个“胜者王侯,败者寇”的帝国意识形态里,“商鞅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探索和反思是努力在历史中进行判断的一种姿态,找寻进步的力量才能获得继续前行的动力。 “在教学的任何一个阶段上对新的事物和现象的感知过程,都意味着研究的客体在学生意识中的反映和关于这些客体的正确表象和概念的形成。”“学生意识中的反映”归根结底是对历史教材或者历史事件的再创作,是在理想与现实、历史的大背景与价值的大尺度之间必要的架构。历史教学的任务应该基于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的节奏,赋予学生“渔”而非“鱼”,在寻找已知中发现未知,在认识过去中营造未来,最终完成教育教学的目标,实现辩证的人生智慧和人生的辩证智慧。
  历史什么也没做,“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它时而优雅,时而暴躁,时而繁华似锦,时而黑暗如夜,历史学者借助解读、品学、反思得来的创造力再现过去、探索未来。
其他文献
时间计算涉及的知识点较多,包含了时区、地方时、区时、日出日落、昼夜长短及昼夜范围、晨昏线、太阳高度、北京时间、国际标准时间等知识。该知识点是高中地理学科的主要组成部分,在中学地理中是一个难点,具体命题可能结合某一重大地理事件进行,往往以日照图或材料题为切入点,进行时间和空间上大跨度的综合考查,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的考查。  一、引导学生利用数学思维构建经纬线上的地方时计算  高考试题或者在平时
期刊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世纪,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信息日新月异。“物竟天择适者生存”。客观上要求今天的学生、明天的建设者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而且要有较强的适应能力。语文能力是适应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是通过“听说读写”表现出来的,其核心是思维能力。因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呢?我认为首先是教师应转变“重知识轻能力”的传统教学观
期刊
新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了如下要求:第一,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坚决摒弃繁琐分析,摒弃抽象说教。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读书;第二,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启迪;第三,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作为一名农村
期刊
情境教学主要指的是通过语言、实物或者音乐将课本中的氛围实质化,形成一种模拟的真实教学环境,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达到刺激小学生感官的效果,使小学生能够进入到情境中进行体验,从而达到掌握知识,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一、情境教学的特点  1.情境教学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  小学生由于思维方式还不够成熟,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只能够通过问题的表面现象回答问题,无法透过问题的本质,看清问题的实际意义。因此,对小
期刊
随着国家对学校素质教育实施改革全面的推进,体育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但是课外活动作为学校体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同时课外体育活动好与坏,直接影响体育的发展。在我国教育与学校体育的发展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认识,即使在同一时期的认识也有不同。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和特征多种多样,是体育课的继续延伸和补充。我国的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在改革上提出了诸多问题,因此,有的人不满足课堂教学
期刊
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教育形式也发生改变了,为了适应教育形式的发展,语文教学离不开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辅助语文教学能创设情境,提高教学效率,并能弥补传统教学方式难以克服的重点、难点的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结果。下面结合我这几年来的教学实践,“四巧”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辅助语文阅读教学的做法,试作阐述。  一、巧创情境,激发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管是对学生,还是老师都是比较棘手的。一直以来我们只是停留
期刊
有一位教育家说:“如果学生学习没有兴趣,那就如同苦役在身;如果教师的教学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那就如同把苦役施加于学生。”可以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课堂教学的第一着力点,更是为每一位学生提供平等参与教学活动机会的重要保证。爱因斯坦也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的确,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因此,教师在英语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尤其是在小学英语的入门阶段,教师应灵活
期刊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又是听觉的艺术。如何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更好地学习音乐技能,提高音乐素养,从而可以在具体教学中使学生更快地进入音乐意境,受到音乐感染,准确地进入音乐意境,受到音乐感染,准确地捕捉音乐形象,进入角色。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兴趣与情感,让学生主动参与音乐的实践活动,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质,这是至关重要的。所谓情境,我认为是能唤起学生心底情感的一个意境和环境。我
期刊
教学系统是由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三大要素构成的,教学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一个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领域,应积极推进教学评价的改革和发展。《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一科学理念的指引下,我们要科学、客观、正确地评价教师在实施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改进语文课堂教学方法,能否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课堂教学评价能否积极推动语文教学改革,
期刊
语文素养是一个人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一个人语文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语文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当语文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而识字,是构建语文素养的最初基石,尤其是在山区,孩子们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跟大城市的孩子相比,见识少,我们只有让他们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扎实的循序渐进的汉字汉语教育,拓宽他们的识字量和阅读量,才能拓宽他们的视野,才能为他们打下坚实的语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