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于2010年11月8日在上海大剧院作“音乐·艺术·人生”讲座时,透露了年逾八旬的他退休后的生活情景。他坦诚地说:我的退休生活可以用八个字概括,就是“健身健脑,读书写作”。
健身——游泳、打网球
李岚清说他的健身方法主要是游泳和打网球。“游泳是我年轻时的爱好,我坚持每周游两次,并且每次不停地游1000米。此外还有写作、音乐、篆刻、打桥牌等一系列活动,日程排得满满的,自己过得非常充实。”
打网球是最节约时间的运动之一。李岚清对此解释道,“由于运动量大,打网球45~60分钟就可以满头大汗”。他风趣地说,晚年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的好处是:“自己不受罪,家人不受累,节省医药费,有益全社会。”四句大实话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充满了人生哲理。
健脑——打桥牌、篆刻
谈到健脑,李岚清说他的办法有两种:打桥牌和学习篆刻。他认为,打桥牌有益于开发智力,对于保持大脑的活力,训练逻辑思维和创意思维都有好处。他说:“我打桥牌始于高中时代,牌龄很长但水平不高。其他牌我一概不会。”
李岚清是71岁时开始学习篆刻的,他笑称这是他“经营的副业”,不是为当篆刻家,而是为了训练自己脑、眼、手的密切配合。刚开始学篆刻,他是买书自己看,学着去练习。在篆刻了50枚印章之后开始拜师求教。用他的话说,这样人家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李岚清刻印有两个特点:一是没有灵感不刻。古人说“好学为福”,他觉得境界不高,于是就刻了一个“好学为乐”,他认为这才是最高境界。二是许多人不敢刻印章,李岚清敢刻。他为邓小平刻了两方图章:一方是人民群众对他的尊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之印”,另一方是小平同志自封的“科教后勤部长邓小平之印”。
他最早的篆刻作品是“科教兴国、振兴中华”,以表达自己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有意思的是,李岚清所刻每一方印,都有一篇题记。在演讲前,他向人们介绍作品时讲述了相关故事。一件方印上刻着“用功的小尼姑”,起因是1986年他在浙江温州途经雁荡山时住了一夜,早晨起来散步,发现路边有3个小尼姑在看书,走近一看,她们是在复习高中的数理化。原来这3个女孩当年没有考上大学,一合计干脆把头发一剪,到了尼姑庵。在此吃饭不要钱,环境也很幽静,她们准备在尼姑庵里复习一年,第二年再考大学。李岚清目睹此情此景,深为3个女孩的精神所感动。李岚清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这3个女孩给自己的印象很深,高校扩招,其实很早就已经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了!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2010年11月,“印为心造——李岚清艺术展”分别在深圳、武汉开幕,这是一场情趣盎然的艺术盛宴。李岚清在热烈的掌声中讲述了自己与篆刻的结缘:71岁重拾学生时代的旧趣,钻研篆刻,“以石言美、以石言志、以石言情、以石言事、以石言趣”的经历和心得,带着听众领略了中华篆刻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说:“9年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身心健康愉快。”他说:“我现在很担心,计算机网络时代来临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但同时也产生一个问题——很多年轻人只会用键盘打字,不会握笔写字了。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主要是依靠文字。将来年轻人不会写字,文化怎么传承呢?这就会失掉传统文化的根。我认为,要用多种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对书法艺术、国画艺术、篆刻艺术等感兴趣,以提升对汉字的理解,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读书——为兴趣而读
人们对李岚清的印象是儒雅、博学、睿智。退休后他经常应邀到一些大学去开专题讲座,只要他一迈入会场,就会听到一阵由衷的赞叹声。这些,都源于他的读书和写作生活。在他的办公室里,一直设有一个小讲堂,每次都是由他出题目,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面对面讲授。这个不为人知的小讲堂,不仅在他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时存在,现在也依然如故。李岚清的读书生活完全可以用“手不释卷”来形容。他说:“过去是为工作而读书,现在是为兴趣而读书,有些好书如果错过了没读,会终身遗憾。”“我过去在工作岗位上由于工作任务重,一些有兴趣读的书,没有多少时间读,现在终于可以读了。”
李岚清最得意的是学会了用电脑。以前,他在批文件的时候习惯用铅笔,然后再交给秘书去打印。退休后,他有了写书的计划。为了不麻烦别人,他专心学起了电脑,现在他能熟练地运用电脑软件编辑和排版了。
李岚清对书法有相当深的造诣。在当副总理时,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不随便题字的规矩。在他考察和参观的时候,无论当地官员如何邀请,他一概不写,最多只是签个名。现在退休了,对于书法爱好者和朋友的索字要求,他都尽量一一满足。
李岚清自小喜爱音乐,他不仅能弹琴,唱歌也颇有水准,后来还创作过一些歌曲。他在中学时代就写过一首《篝火边的话别》。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他还为教育部主办的艺术歌曲音乐会创作了献给教师的主题歌《蓓蕾之歌》。
写作——编著与讲座
2006年5月25日,李岚清创作的《音乐·艺术·人生》一书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行首发仪式。与此同时,他还在百年讲堂举行“音乐·艺术·人生”讲座,向北大学生传授欣赏经典音乐的感受和经验。2003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和《李岚清音乐笔谈》两部著作,并把稿费全部捐献给了教育事业。
自2004年12月起,李岚清以清华大学为开端,踏上了举办“音乐·艺术·人生”专题讲座之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高校开设讲座40余场,现场听讲座的师生10万余人。李岚清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经验和音乐艺术修养,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和古今中外的鲜活事例,展示了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及其与人生的特殊关系。
据《中华养生保健》
编辑/延一
健身——游泳、打网球
李岚清说他的健身方法主要是游泳和打网球。“游泳是我年轻时的爱好,我坚持每周游两次,并且每次不停地游1000米。此外还有写作、音乐、篆刻、打桥牌等一系列活动,日程排得满满的,自己过得非常充实。”
打网球是最节约时间的运动之一。李岚清对此解释道,“由于运动量大,打网球45~60分钟就可以满头大汗”。他风趣地说,晚年坚持体育锻炼、保持身体健康的好处是:“自己不受罪,家人不受累,节省医药费,有益全社会。”四句大实话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充满了人生哲理。
健脑——打桥牌、篆刻
谈到健脑,李岚清说他的办法有两种:打桥牌和学习篆刻。他认为,打桥牌有益于开发智力,对于保持大脑的活力,训练逻辑思维和创意思维都有好处。他说:“我打桥牌始于高中时代,牌龄很长但水平不高。其他牌我一概不会。”
李岚清是71岁时开始学习篆刻的,他笑称这是他“经营的副业”,不是为当篆刻家,而是为了训练自己脑、眼、手的密切配合。刚开始学篆刻,他是买书自己看,学着去练习。在篆刻了50枚印章之后开始拜师求教。用他的话说,这样人家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李岚清刻印有两个特点:一是没有灵感不刻。古人说“好学为福”,他觉得境界不高,于是就刻了一个“好学为乐”,他认为这才是最高境界。二是许多人不敢刻印章,李岚清敢刻。他为邓小平刻了两方图章:一方是人民群众对他的尊称“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之印”,另一方是小平同志自封的“科教后勤部长邓小平之印”。
他最早的篆刻作品是“科教兴国、振兴中华”,以表达自己对“科教兴国”战略的认识。有意思的是,李岚清所刻每一方印,都有一篇题记。在演讲前,他向人们介绍作品时讲述了相关故事。一件方印上刻着“用功的小尼姑”,起因是1986年他在浙江温州途经雁荡山时住了一夜,早晨起来散步,发现路边有3个小尼姑在看书,走近一看,她们是在复习高中的数理化。原来这3个女孩当年没有考上大学,一合计干脆把头发一剪,到了尼姑庵。在此吃饭不要钱,环境也很幽静,她们准备在尼姑庵里复习一年,第二年再考大学。李岚清目睹此情此景,深为3个女孩的精神所感动。李岚清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说,这3个女孩给自己的印象很深,高校扩招,其实很早就已经印在自己的脑海里了!
方寸之间,气象万千。2010年11月,“印为心造——李岚清艺术展”分别在深圳、武汉开幕,这是一场情趣盎然的艺术盛宴。李岚清在热烈的掌声中讲述了自己与篆刻的结缘:71岁重拾学生时代的旧趣,钻研篆刻,“以石言美、以石言志、以石言情、以石言事、以石言趣”的经历和心得,带着听众领略了中华篆刻文化的博大精深。他说:“9年的退休生活丰富多彩,身心健康愉快。”他说:“我现在很担心,计算机网络时代来临了,可以大大提高工作和学习效率,但同时也产生一个问题——很多年轻人只会用键盘打字,不会握笔写字了。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主要是依靠文字。将来年轻人不会写字,文化怎么传承呢?这就会失掉传统文化的根。我认为,要用多种方式,让更多的年轻人对书法艺术、国画艺术、篆刻艺术等感兴趣,以提升对汉字的理解,促进对传统文化的传承。”
读书——为兴趣而读
人们对李岚清的印象是儒雅、博学、睿智。退休后他经常应邀到一些大学去开专题讲座,只要他一迈入会场,就会听到一阵由衷的赞叹声。这些,都源于他的读书和写作生活。在他的办公室里,一直设有一个小讲堂,每次都是由他出题目,请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面对面讲授。这个不为人知的小讲堂,不仅在他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时存在,现在也依然如故。李岚清的读书生活完全可以用“手不释卷”来形容。他说:“过去是为工作而读书,现在是为兴趣而读书,有些好书如果错过了没读,会终身遗憾。”“我过去在工作岗位上由于工作任务重,一些有兴趣读的书,没有多少时间读,现在终于可以读了。”
李岚清最得意的是学会了用电脑。以前,他在批文件的时候习惯用铅笔,然后再交给秘书去打印。退休后,他有了写书的计划。为了不麻烦别人,他专心学起了电脑,现在他能熟练地运用电脑软件编辑和排版了。
李岚清对书法有相当深的造诣。在当副总理时,他就给自己定下了不随便题字的规矩。在他考察和参观的时候,无论当地官员如何邀请,他一概不写,最多只是签个名。现在退休了,对于书法爱好者和朋友的索字要求,他都尽量一一满足。
李岚清自小喜爱音乐,他不仅能弹琴,唱歌也颇有水准,后来还创作过一些歌曲。他在中学时代就写过一首《篝火边的话别》。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期间,他还为教育部主办的艺术歌曲音乐会创作了献给教师的主题歌《蓓蕾之歌》。
写作——编著与讲座
2006年5月25日,李岚清创作的《音乐·艺术·人生》一书在北京大学百年纪念讲堂举行首发仪式。与此同时,他还在百年讲堂举行“音乐·艺术·人生”讲座,向北大学生传授欣赏经典音乐的感受和经验。2003年以来,他先后出版了《李岚清教育访谈录》和《李岚清音乐笔谈》两部著作,并把稿费全部捐献给了教育事业。
自2004年12月起,李岚清以清华大学为开端,踏上了举办“音乐·艺术·人生”专题讲座之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他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的高校开设讲座40余场,现场听讲座的师生10万余人。李岚清结合自己的工作生活经验和音乐艺术修养,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和古今中外的鲜活事例,展示了音乐艺术的独特魅力及其与人生的特殊关系。
据《中华养生保健》
编辑/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