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追梦一路欢歌

来源 :青春期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570148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物简介
  刘振,笔名刘仪、艾科,1983年生于安徽蒙城,现居合肥,杂志副主编。2004年开始写作,作品散见《大学生》、《中国大学生就业》、《Easy》、《青春期健康》、《职教与就业》、《中学时代》、《青年文摘》、《辽宁青年》、《新青年》、《伴侣》、《Show大学》、《交际与口才》、《华夏女工》、《都市心情》、《山东青年》、《意林》、《爱情婚姻家庭》、《文艺报》、《诗词报》、《合肥广播电视报》、《合肥晚报》、《江淮晨报》、《颍州晚报》、《京江晚报》等中外近百余家报刊。已公开发表(被转载)文章百余万字。多篇文章被收录进各种文集和中学生课外阅读教材;多篇文章获得国家、省、市级征文奖项;在数家报刊开设过专栏;参与编纂过多本大型史料性丛书。
  Q首先请介绍一下您的工作及现状。
  A2006年,我大学毕业,进入省政府办公厅主管的一家杂志担任责任编辑,开启了与文字相伴的旅程。随着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阅历的不断丰富和人脉的不断拓展,四年后晋升为副主编。除了惯常的杂志编辑出版工作之外,还间或参与编纂一些大型史料性丛书;每年结合本省热点开展相关调查研究,并组织策划一些大型论坛。总体而言,工作平淡无奇,没有什么波澜。
  Q您大学读什么专业?有很多人从事的工作与所学专业并不对口,谈谈您对大学所学专业与就业方向的看法。
  A
  我大学学的是英语专业,因为热爱写作,毕业时毅然放弃了英语,从事文字编辑工作,可以说,我的专业与我所从事的工作没有任何交集。也许是所学的专业铸就了我比较开放的思维,对于一名文科生来说,我认为专业与工作,并不一定非要对口,因为人的兴趣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改变,而且文科专业有很强的互通性,选择自己喜欢的适合的能胜任的,才是最好的。
  媒体报道说,2013年全国有699万名普通高校毕业生涌入社会,比去年多了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就业压力可想而知。在竞争激烈的形势之下,很多人为了谋得一份工作,将兴趣与专业抛之脑后,不分青红皂白地海投简历,眉毛胡子一把抓,致使大多数求职者都惨败而归。对于即将走出校门的毕业生来说,找工作切忌盲目跟风,首先要明确自己究竟喜欢什么工作,适合什么工作,想在什么领域实现自我价值,短期与长期的职业规划是什么?要做到有的放矢,理性择业。盲目地广撒简历成功率不但很小,而且屡投屡败也会挫败个人的求职信心。在就业压力陡增的形势下,找到与所学专业对口的工作固然很好,但如若遇到与所学专业不符、自己又比较喜欢或者有过类似实践经历的职位,也不妨尝试着走“先就业再择业”的捷径,一边集聚工作经验维持生计,一边“骑驴找马”另谋“高枝”。
  值得一提的是,好的平台对于职场发展至关重要。我身边就有很多朋友都从事着与本专业毫无关联的工作,而且大多都做得风生水起。这里不是鼓动大家将学了四年的专业彻底抛弃,而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Q
  您对近几年公务员热有什么看法?支持应届毕业生考公务员吗?对考公务员的同学有什么建议?
  A
  近几年来,公务员一直被视为万人追捧的“铁饭碗”,竞争之激烈有目共睹,对于广大毕业生来说,寻求一份保障也无可厚非,很多人都喜欢在安稳中度过一生。但凡事都有两面性,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从事公务员工作。
  第一,就我国目前机关架构来说,行政机关等级森严,权责分明,工作严格按照程序运行。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与普及、机关效能建设不断推进、政务考核不断深化、权利运行更加透明以及打造服务型机关的理念不断深入,各种行政监督愈发严格,行政机关的工作不再是“喝茶看报”那么简单,在全国各地你追我赶的发展大潮中,公务员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果你是一个与世无争的人,尝试报考相对“轻松”的职位是不错之选。倘若不愿被这种中规中矩、纪律严明、上令下行的“呆板”生活束缚,那就不宜从事公务员工作;第二,各种会议、应酬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需要性格开朗、思维活跃、有统筹和协调意识的人才介入。喜欢挑战、特立独行、生活随性的毕业生,建议不要报考,而且当前的公务员招考,大多都需要有一定年限的基层工作经历,刚刚毕业的大学生,很多都不满足这个报考条件。当然,不同的职位要求迥异,要根据个人实际仔细权衡。其实,就业的道路四通八达,很多工作都可以和公务员比肩,甚至超越它。不管在哪个行业,只要踏实努力,做出成绩,都会出人头地。
  Q
  作为一名机关工作人员,工作可能一直都是按部就班的,对自己的职业或人生还有什么规划吗?
  A
  我一直都在反思,我的生活不能就这样一成不变地“混”下去,走在追梦的路上,就要付诸努力。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都在思忖是否要写一部长篇小说,但囿于我的惰性和担忧,一直没能付诸行动。这么多年走来,我清晰地知道,其实,只要自己勇于践行,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迈不过自己给自己设置的那道坎。待战胜自我的那一天,便会发现前途一片光明,而曾经的纠结,皆是枉然。我期待有朝一日,能写出像《平凡的世界》那样接地气的作品来,这是我的梦想。
  Q
  对自己目前的工作有怎样的期待?希望自己有哪些方面的提升?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
  A
  坦白地说,目前的工作状况并不是我理想的状态,人永远都无法满足目下的状态。我的理想不是在官场飞黄腾达,不是变成亿万富翁,而是成为一家时尚杂志或都市报的总编,每天的生活都与文字相伴相随。闲暇时写写文章,困顿时远足旅行,在积累中不断提升自己,在学习中追寻自己的梦想。诚然,即便是真的成了媒体总编,也不可能如我想象的那样轻松,术业有专攻,岗位不同,职责与压力各异,乌托邦式的理想并不存在于现实的具体工作中。
  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朋友,要怀着平和的心态找寻工作,遇到坎坷不要气馁,要始终坚信“面包”迟早会有,只是找寻的时间或长或短而已。而一旦步入职场,就要脚踏实地地投入进去,始终保持学生的谦逊,虚心向前辈学习。不管你的工作多么晦涩或是艰难,既已选择就不要轻言放弃,并保持一份追寻梦想的激情,切记不要轻易将梦想丢弃,因为它将是你排除困扰的良药、结朋识友的桥梁、保持激情的空气、奋勇向前的动力。   Q
  工作了几年已经少了些初入职场的新鲜感,怎样保持对工作的积极性?您有没有遇到瓶颈期?怎样处理?
  A
  任何人都会或早或晚地遇到工作的瓶颈期,我也一样。在这里,我要感谢阅读和写作,它使我几近干涸的心灵继续得到滋养。工作中常常遇到厌烦甚至痛恨的事情,每天各种文稿、通知、请示、检查、调研报告等等置于眼前等待审阅,那些枯燥乏味的公文,看多了,甚是令人作呕,也让我原本浪漫的情怀,渐渐变得“官味”十足。为了规避这些弊端,每天下班后,我都要竭力保持阅读的习惯,不管走到哪里,我的包里都会放置一份报纸、一本杂志或一部小说,空闲的时候拿出来翻阅,让心灵得到沉淀。阅读与写作,是我保持至今、唯一令我充满激情的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
  遇到职场瓶颈期,我会平静下来理性地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并作换位思考,即便我赌气换了工作,从事另一份自认为很好的职业,难道就不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了吗?出现了问题,我还能再次用逃避的办法处理吗?当然不能。快乐的工作都是相似的,不快乐的工作各有各的不快。所以,我更愿意认为,人之所以要工作,除了谋生之外,还有就是要在工作中发挥聪明才智,用智慧去解决各类层出不穷的问题,从而推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故而在问题面前,无需逃避,无需慌乱,也无需埋怨,勇敢是战胜瓶颈期的利器。
  Q
  您最喜欢的小说是?
  A
  《平凡的世界》。
  Q
  阅读与写作是您的业余爱好,您是如何走上写作道路的?期间有没有艰辛?有没有令您感动难忘的事情?
  A
  感动与难忘的事情颇多。父亲曾是村小学民办语文教师,自小受他熏陶,从小学到中学,我的作文就经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里朗读。大二那年,英语专业四级考过之后,我便从此渐渐疏离了英语而迷上了写作。清晰地记得发表我处女作的报纸是重庆的《21世纪人才报·大学周刊》,第一次刊登我文章的杂志是上海的《交际与口才》。时过境迁,如今这两家媒体都已淡出读者视线,但我的写作之旅仍在继续,对我来说,它已经成为涤荡心灵、舒缓压力、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方式。刚毕业时一贫如洗,租住在一两百元每月的城中村,条件极其艰苦。在没买电脑之前,我的每一篇文章都是事先在稿纸上写好、修改好,然后拿到网吧一个字一个字地敲出来,再通过邮件发给编辑的。网吧里的环境比较嘈杂,那时候打字还不能做到盲打,很多时候会影响我的逻辑思维,即便如此,因为心中有梦,所以脚步从未停歇,我还是坚持过来了。
  最令我感动的事情是,我曾经写过一篇洪水泛滥时期关于母爱的文章,当时《辽宁青年》的编辑任知元老师给我回复邮件说,她看过之后已潸然泪下。那篇文章发表后,被多家杂志转载;还有一篇《母爱的权利》,发表后被约8家杂志转载。江西的一位语文老师,在班会上向全班同学朗读这篇文章,并将其剪贴在宣传栏里,供学生品读、谈体会、写感悟,他回到家后还在饭桌上与妻儿分享亲情的美好,这一切都是我从一篇他写的文章中得知的。我时常在想,一篇文章能这样打动一位甚至一批读者,这是对我莫大的鼓励与鞭策。还有一位大学生朋友,将我的一篇校园情感文章改编拍成了微电影,虽然拍摄技术略显粗糙,但是这样一份真诚与执着,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谁都怀有梦想,谁的梦想不是从一点一滴开始的呢?所以在写作方面我始终坚信一条:写,总比不写好。为青春梦想奋斗,我们美丽并快乐着。
  Q
  如何评价自己?
  A
  感性与理性并存,冷峻与热情兼具,时而懒惰时而勤奋,童心未泯,追求完美。
其他文献
近年来,江苏省昆山市支行按省分行“两个领先”要求和市分行“系统争一流、行业创精品”的发展愿景,克服不利因素,凝聚支行合力,积极营造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氛围,不断探
退休的前一年,我出现了猫腰低头的体态,显得未老先衰,心里很不是滋味。我经过向医生请教,又翻阅有关报刊,采用自我保健和自我调理的非药物疗法,用以改变猫腰低头的体态。  第一招是“拍打”。右手拍打左肩,左手拍打后背,接着左手拍打右肩,右手拍打后背,交替进行。稍用点力,以中等速度,每天早晚各拍打36下。这既有减轻颈、肩、背酸痛的作用,又有增强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的作用。  第二招是“练身”。①弯腰,双腿叉
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人才资源已经成为当今时代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在各国的人才战略的竞争中,人力资源的战略与规划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
脐带是胎儿在母体内由母亲供给胎儿营养和胎儿排泄废物的通道.胎儿出生后,医务人员会将脐带结扎,切断.断脐后,脐带残端会逐渐干枯变细,慢慢变为黑色.一般新生儿出生后3-7天脐
摘要:2007年下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迄今已从局部发展到全球,从发达国家传导到新兴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在痛苦而漫长的“去杠杆化”的进程中,危机对全球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将进一步加深,对我国的影响也将进一步加重。并为我国恰当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冲击、加快经济转型、促进经济金融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政策性思路和建议。
爆发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有愈演愈烈之势,并向全世界扩散.中国经济已经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究竞美国金融危机是通过哪些渠道影响国内经济的?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分析.
摘要:我国经济改革的伟大实践,取得了一系列辉煌成果,使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党的十七大报告深刻总结、精辟概括了经济改革的历史经验,强调的“十个结合”是我们这样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宝贵经验。30多年经济改革的伟大进程,大体可分为五个阶段,它给我们以诸多深刻的启示。
邻居郑大妈今年72岁了,眼神还挺不错的.看书写字从不戴老花眼镜,就连报纸上很小的字她都能看清楚.穿针引线也没有求过人,哪怕是绣花针,也一穿而过.人人都夸郑大妈的眼神好.
摘要:2007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环球金融危机使国际社会开始关注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虽然当前改革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方案有很多,但是面对金融危机时,国际社会做应当做的不是寻找美元的替代品,而是纠正导致金融危机的制度性缺陷。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
摘要:本文通过对比中韩两国的外债管理,分析我国外债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从外债管理政策体系和外债统计监测体系两个方面完善我国外债管理的思路。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