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文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营造创新的氛围,给学生的创新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留给学生足够的创新时间和空间,是激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教学活动 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还要求教师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如何培养创新精神,成了语文老师必须探索面对的问题。这里,我根据自己的实践谈一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营造创新的氛围。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人,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给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手做事、动脑思考,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在组织学生学习知识短文《说话要注意语调和语态》时,就采用了诱导表演式。先指给学生一定范围的内容,如“等车”,“卖烤红薯的老头”等,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动作和语言,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结合表演的情况,让学生归纳什么是语态,什么是语调。轻松自在、快快乐乐的表演,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更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实践了动手能力。
又如,在进行“背起行囊走四方”这个口语交际练习活动时,我又打破常规,采用“模拟旅游”的方式,指給学生一些区域,如:西藏、云南、北京、杭州等,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最想去的地方,通过电视旅游节目、地理图集、旅游杂志等搜集信息,了解当地名胜古迹、风物特产、民情风俗,写一篇导游词,再配上地图、图片,做一份图文并茂的旅游指南,在班里模拟旅行社的导游,带领大家神游各地。
五彩缤纷的图片,声情并茂的解说,有板有眼的表演,既活跃了气氛,又扩大了视野,更调动了学生创新的意识,提高了动手写作的能力。
实践证明:只要有机会,只要有适合创新的氛围,我们的学生就能创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二、给学生的创新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
《学记》里说:“道而弗牵,强而弗达。”美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引导学生发现,不仅限于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即是要培养创新能力,并不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有什么创造,而是让学生获得自信,从心理上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激发创造力。爱迪生说:“人只要有了自信心,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果与教师合作的对象,是个缺乏自信心的半成品,那么,他何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适时地给以鼓励,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学生获得自信,发散思维,激活创造力。
例如,《秋魂》一课,文中有这么一句“人们啊,在你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吧!”课堂上,我让学生写出对这句话的理解。在班上巡视时我发现:只有几个写出了自己的不同理解,而许多学生都把这个题空着。我寻思:这个题不难,他们怎么不理解呢?马上,我意识到:他们不是根本不理解,而是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空着,是在等标准答案。至此,我有意识地让写出答案的学生,把自己的答案读给大家听。尽管不一样,我还是肯定他们的答案正确,并且强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对。这时没有写出答案的学生也都纷纷举手,说出了他们的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播下希望,收获成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他们的理解跟课本提供的答案多么接近啊(课本提供的答案是:要有好的收获,须种下好的诚实的种子)!这就是他们的心理受到支持,得到帮助的结果。
更可喜的是,经过这样的一段练习之后,再遇到比这更难得问题,学生也能并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如: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诗之后,要求同学们对其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的赏析,大家的理解毫不含糊。有人说:“写出了美妙的自然景色,抒发了作者超凡脱尘的心灵。”有人说:“表现一种超凡脱俗、天真自然的意趣,形成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意境。”还有人说:“既有田园风光之美,又有悠闲自适的心境之美。”体会尽管不同,但敢于并能说出来,这更是心灵受到支持,得到帮助的结果。
三、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留给学生足够的创新时间和空间。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应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又要承认它的不平衡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以个别创造性,代替团体一致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学过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后,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或背诵,或默写,或写一篇体会。而后,我又大胆补充或填一词,反映自己的生活。
果然,在交上来的作业中,有学生这样写道:
已是饥肠辘辘,
实在支持不住。
一看今日菜谱,
又是白菜豆腐。
真苦,真苦,
何日不再吃素。
虽然笔力稚嫩,但创新精神可见一斑。
又如,学习完《与朱元思书》一文后,学生对骈文、双句、对仗的特点已有所了解。在孰读文中名句的基础上,我大胆要求学生借助文中的句子,写出一副对联,概括富春江的景色及作者吴均的感受。结果,出现了这样一副对联:
风烟俱净,高山生寒树,望峰息心;
天山共色,碧水沉细石,窥谷忘返。
这简直是一副绝对。
由此可知,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切实地以学生为主,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创设创新的环境氛围,为学生留足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并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是激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关键词:教学活动 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 实践能力
素质教育强调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不仅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正确处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还要求教师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但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何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如何培养创新精神,成了语文老师必须探索面对的问题。这里,我根据自己的实践谈一点体会,与大家交流。
一、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营造创新的氛围。
新的教学观认为,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把学生当作是学习的主人,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给学生创设主动学习的机会,营造创新的环境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动手做事、动脑思考,从而激发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我在组织学生学习知识短文《说话要注意语调和语态》时,就采用了诱导表演式。先指给学生一定范围的内容,如“等车”,“卖烤红薯的老头”等,让学生根据这些内容,自己设计一些动作和语言,然后让学生上台表演,结合表演的情况,让学生归纳什么是语态,什么是语调。轻松自在、快快乐乐的表演,既让学生获得了知识,更激发了学生创作的热情,实践了动手能力。
又如,在进行“背起行囊走四方”这个口语交际练习活动时,我又打破常规,采用“模拟旅游”的方式,指給学生一些区域,如:西藏、云南、北京、杭州等,让学生从中选择一个最想去的地方,通过电视旅游节目、地理图集、旅游杂志等搜集信息,了解当地名胜古迹、风物特产、民情风俗,写一篇导游词,再配上地图、图片,做一份图文并茂的旅游指南,在班里模拟旅行社的导游,带领大家神游各地。
五彩缤纷的图片,声情并茂的解说,有板有眼的表演,既活跃了气氛,又扩大了视野,更调动了学生创新的意识,提高了动手写作的能力。
实践证明:只要有机会,只要有适合创新的氛围,我们的学生就能创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东西。
二、给学生的创新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
《学记》里说:“道而弗牵,强而弗达。”美国教育学和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引导学生发现,不仅限于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即是要培养创新能力,并不是要求学生在课堂上有什么创造,而是让学生获得自信,从心理上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激发创造力。爱迪生说:“人只要有了自信心,就等于成功了一半。”如果与教师合作的对象,是个缺乏自信心的半成品,那么,他何来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时,对学生的创新意识适时地给以鼓励,让学生获得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有助于学生获得自信,发散思维,激活创造力。
例如,《秋魂》一课,文中有这么一句“人们啊,在你播种时,最好先想想秋天会有什么样的收获吧!”课堂上,我让学生写出对这句话的理解。在班上巡视时我发现:只有几个写出了自己的不同理解,而许多学生都把这个题空着。我寻思:这个题不难,他们怎么不理解呢?马上,我意识到:他们不是根本不理解,而是缺乏自信心,怀疑自己的理解是否正确。空着,是在等标准答案。至此,我有意识地让写出答案的学生,把自己的答案读给大家听。尽管不一样,我还是肯定他们的答案正确,并且强调只要说得有道理就对。这时没有写出答案的学生也都纷纷举手,说出了他们的理解:“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栽什么树苗,结什么果”,“撒什么种子,开什么花”,“播下希望,收获成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等等。他们的理解跟课本提供的答案多么接近啊(课本提供的答案是:要有好的收获,须种下好的诚实的种子)!这就是他们的心理受到支持,得到帮助的结果。
更可喜的是,经过这样的一段练习之后,再遇到比这更难得问题,学生也能并敢于说出自己的理解。如:学习了陶渊明的《饮酒》诗之后,要求同学们对其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作简单的赏析,大家的理解毫不含糊。有人说:“写出了美妙的自然景色,抒发了作者超凡脱尘的心灵。”有人说:“表现一种超凡脱俗、天真自然的意趣,形成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意境。”还有人说:“既有田园风光之美,又有悠闲自适的心境之美。”体会尽管不同,但敢于并能说出来,这更是心灵受到支持,得到帮助的结果。
三、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留给学生足够的创新时间和空间。
现代教育观认为:学生是发展的人。应乐观估计学生的天性。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性,又要承认它的不平衡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以个别创造性,代替团体一致性,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环境,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学过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一词后,我放手让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或背诵,或默写,或写一篇体会。而后,我又大胆补充或填一词,反映自己的生活。
果然,在交上来的作业中,有学生这样写道:
已是饥肠辘辘,
实在支持不住。
一看今日菜谱,
又是白菜豆腐。
真苦,真苦,
何日不再吃素。
虽然笔力稚嫩,但创新精神可见一斑。
又如,学习完《与朱元思书》一文后,学生对骈文、双句、对仗的特点已有所了解。在孰读文中名句的基础上,我大胆要求学生借助文中的句子,写出一副对联,概括富春江的景色及作者吴均的感受。结果,出现了这样一副对联:
风烟俱净,高山生寒树,望峰息心;
天山共色,碧水沉细石,窥谷忘返。
这简直是一副绝对。
由此可知,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能够切实地以学生为主,主动为学生提供表现的机会,为学生创设创新的环境氛围,为学生留足实践的时间和空间,并给学生以心理上的支持和帮助,是激活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的有效措施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