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新课改下教学方式的转变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baot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改倡导以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宗旨,把 “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在获得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数学教师作为新课改的具体实施者,应尽快在观念和行为上发生转变,从研究教数学的方式转变为从学生角度研究学数学的方式。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不同的教育观念产生不同的教育。传统的数学教学的特点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要目的、单向平面地讲授教科书的活动,是这种传授活动的金科玉律。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的特点具有开放性、创造性、不确定性。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解放自己的思想,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由数学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创造性地开发数学教学资源,大胆地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彻底改变教学方法,多给学生发挥的机会,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数学规律、自己去推论数学结论,要善于创设数学问题情景,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结论的探究过程,让学生成为 “跳起了摘桃子的人”,而不是“盛桃子的筐”,给他们讲得应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尽量多些,学生自己能够自主解决的,教师决不和盘托出。
  二、师生角色的转变
  传统的数学教学因为过分预设和封闭,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学生始终处于从属地位,成了教师灌输知识的容器,课堂上倦怠应付,与创造的喜悦无缘,师生都无法在课堂上焕发生命的活力。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为学而教,以学定教,互教互学,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压抑学生创造性的教学环境,通过教学模式的优化,改变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信息传递方式,促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互动和教学关系的形成。
  三、情感互动的转变
  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的只是数学的科学性,学生数学认知结构的建构,而忽视了数学知识的人文性、艺术性,缺乏对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的关注,加剧了教学的情感严重缺失,抑制了数学教学功能的整体体现,也是学生素质的一种缺憾,影响了真、善、美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教师必须注重加强教学的情感性设计,实现课堂教学民主化,建立平等、宽容、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而言,交往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开放、主体性凸现,个性张扬,创造性得到释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与学生一起分享理解,意味着角色定位的转移,是自己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实现自我的过程。时刻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赏识、期待和鼓励是学生成长的最好动力,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质疑,勇于标新立异,给学生展示自我、探索创新的机会。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珍惜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充分发展。
  四、教学手段的转变
  知识经济的来临本身就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化信息技术正在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正成为教学的重要工具,从而改变教学的传统模式。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就是根据数学教学的特点,编制概念教学程序、练习程序、指导程序,这些程序的应用将改变数学教学的现状。当然,计算机辅助教学不可能完全替代传统的数学教学,而只能起辅助作用。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还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及学生的探究来完成。
其他文献
传统数学教学法注重向学生灌输知识,重学生的知识记忆,轻学生的动手实践,以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形成受到很大束缚,所以课堂教学必须顺应时代发展,以新的教学理念、新的教学方法去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一、 传统教学思想的解放,新教学理念的树立  旧的教材已经不适应新时代的需要,这就需要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思想中解放出来。阅读了新的数学教材,不难发现新教材的编写更加符合学生认
期刊
教育复兴的中国梦是什么?教育中国梦首先第一句是有教无类,“不分男女,不分民族,不分地域,都应当平等接受教育。”“第二句话是因材施教。因为不同的人,兴趣、爱好、特长不一样,他可以选这个路,也可以选那个路,这是老百姓的选择权。第三句话是终身学习。所有的人都要一辈子学习。”最后一句话是,“每个人都应当成为有用之才。”  当下最流行的词语莫过于“正能量”。“正能量”是一个物理学名词,它主要是指通过激发内在
期刊
苏联心理学家赞可夫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十分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设法营造一个愉快的、生动的、活泼的学习氛围。而电教媒体正是集“声、色、画、乐”于一体,学生置身其中,其景、其物、其人仿佛触手可及,引发了学生极大的兴趣,唤起了强烈的探索知识的欲望。运用电教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便能创设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爱学”、“乐学”。 以下便是笔者在电教媒体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
期刊
俗话书:“生活处处皆语文,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和各科相比在现实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但是,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有些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不高,成绩不佳,为深入探讨并解决这一问题,现就教学中存在的具体现象做一下反思。  一、具体表现  1.学生学习语文缺乏积极性  学生对语文的态度不端正,兴趣不高,常常是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至有的学生随心所欲,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期刊
论文摘要: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少的,实施情感教育与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从学生特点、教学方法、学习兴趣等方面出发,语文是各个学科的基础,它是培养情感教育和创新思维的摇篮,“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开拓思维能力,激发想像力和创新能力,掌握科学的方法”。提高学生教学的质量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教育与创新在人类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是每一个人的必经之路,情感教育是教学的根本,教育不能没有情
期刊
普通高校数量的增加,大学的扩招,人口低谷的到来,诸多因素的叠加,使得本来就不景气的职业教育更加的步履维艰:三职高的转型、二职高的倒闭、五职高的倾颓、一职高和四职高的衰落,不能不引起我们职专人的思考和警醒。  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进行坚决的改革,彻底地改掉影响学校发展的一切不利因素。  我们的学校为了发展,进行了专业部的改制,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又大力拓展联合办学、层次办学和校企合作,这些都给学校的
期刊
发展智力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重视智力开发是现代教育的必然发展趋势。现代语文教育必须重视智力开发,它指的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和发挥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特别是思维力,以提高他们的认识能力。下面从几个方面简要说明。  一、观察力的开发  观察力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观察力是语文能力的基础。笔者在教学中,具体做法如下:  1.确定观察目标  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指出
期刊
初中生作文是一个常被语文老师常谈常惑,令人感到十分头疼的问题。随着素质教育地全面推进,语文教学中的重头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也已日益变得迫在眉睫。有的老师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溜。他强调勤于读书,逸于作文。有的老师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时时练笔,日则成篇;久而久之,冰冻三尺。他突出的是勤练。还有的老师说:学生作文的假大空,缘于缺乏生活和缺乏观察生活。“横看成岭侧成峰”等等等等,
期刊
语言来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语文,这是“大语文教学观”的需要。阅读、习作、口语交际都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教学中,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一、语文教学应回归生活  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只注重知识
期刊
《英语课程标准》指出: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合作精神,这充分说明了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为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意思是:对任何事,知道的人不如喜爱的人,喜爱的人不如以此为乐的人。孔子这句话为我们揭示了一个怎样才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的道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