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高梅:“雄狮”的倒掉

来源 :销售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nan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拥有170座奥斯卡金像奖的电影公司、曾经的美国影坛雄狮米高梅,倒掉了。然而,它所渗透出的意义和影响,却是漫长而深远的。
  
  我是米高梅,
  2010年11月3日,是86岁的我该跟你们说再见的时候了。
  即使未来的某一天,再会“被复活”,我,也不再是我。
  我承认,我辉煌过。我娶“乱世佳人”的时候,人生正像“007”一样神勇,连我家的“猫和老鼠”都成为你们的座上客。
  因为我的成绩,我在好莱坞这个家族中当了一段时间的老大,为了让世人记住我们的荣耀,我带领兄弟们成立了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推出了“学院奖”,今天它的名字叫做“奥斯卡”。
  在我正值青壮年的时候,很多人来到了我家,甚至住过11个影帝,斯宾塞屈塞、罗伯特多纳特、加里格兰特……
  然而,我终究是个“风语者”,一切都将“魂断蓝桥”。
  在好莱坞,我与“福克斯”、“狮门”等曾被称为“8兄弟”,但我们没有桃园结过义,“索尼”曾经救过我,但我依然被病痛折磨。如今我欠下了40亿美元的医药费,我还不起,我不得不作出一个艰难的决策,宣告“破产”。
  很抱歉,我没有遗产,只有遗言。
  我反思一生,总结出一句:“前30年辉煌,我举足轻重;后面的荒唐,我可有可无,其实我只是一个传说。”
  
  兴衰之间
  
  曾经辉煌
  1924年4月16日,美国电影院线大亨马库斯-洛尔收购了路易斯-梅耶制片公司,并与旗下的米特罗影片公司和高尔温影片公司合并,于是,米高梅电影公司诞生了。颇具传奇色彩的制片人路易斯-梅耶成为米高梅的第一任管理者,也正是这个人缔造了米高梅的黄金时代。米高梅采用怒吼的狮子为公司标志,“为艺术而艺术”的座右铭也和这只狮子一样为业界所熟知。
  六年后,影坛巨星克拉克-盖博签约米高梅,成为了米高梅“片厂制度”下签约的第一位影星,米高梅步入到一个黄金时代。在这一时期,米高梅拥有一大批全美观众喜爱的影星和导演,包括克拉克-盖博、珍-哈露、罗伯特-蒙哥马利、琼-克劳馥和金一维多等等。作为一个先驱者,米高梅第一次尝试拍摄彩色有声影片的电影,由此而诞生的《绿野仙踪》和《乱世佳人》也成为传世经典。
  
  没落
  1943年似乎意味着离去与散失:琼克劳馥转而投向华纳兄弟,克拉克-盖博和珍-哈露也相继易主,米高梅每年制作的影片也在短时间内从50部迅速缩减到25部。1948年,一部《反托拉斯法》波及了整个电影产业,所有的制作公司都被要求只管制片,不能兼顾发行和影院业务,想以此来避免垄断。于是,米高梅不得不放弃了部分业务,并减产影片,收入从此就一落千丈。
  屋漏偏逢连夜雨,被誉为传奇制作人、米高梅黄金时代的缔造者路易斯一梅耶在1957年与世长辞,这个时候,歌舞片已经不再流行,米高梅的市场也在一点一点被蚕食。于是,米高梅开始削减开支,和一些高收入的影星解约,其中包括朱迪-加兰。这段时间的米高梅开始呈现没落的迹象,大制作影片《战国佳人》的票房失利加上运营成本过高,米高梅自创立30多年以来第一次出现年度财政亏损的情况。到1960年为止,所有签约演员都离开了米高梅电影公司,曾制作出《猫和老鼠》等经典动画的制作部也在这场风波中“被解散”。
  
  命断赌命大亨
  但致命打击始于1970年,当时美国赌业大亨科克-科克里安恩买下了米高梅。科克里安热衷于赌场和宾馆业,他将米高梅有价值的所有资产拿去套现并投入赌博业,这也就有了现在拉斯维加斯的米高梅大酒店。
  在电影制作方面,米高梅在新主管詹姆斯-奥布雷的管理下走上精简道路,每年制作的影片数量被削减到4至5部,投资大幅缩水,代理发行更多的独立影片,这一时期米高梅出品的经典影片《洛基》投资仅有100万美金,制片人为了拍片甚至抵押上自己的房屋,可见米高梅有多窘迫。
  到了1981年,米高梅吞并由卓别林创立的联美电影公司,正式改名为米高梅-联美娱乐公司,通过收购联美电影公司,这时候的米高梅也获得了一项非常有价值的无形资产:《007》系列影片。但米高梅仍然没有摆脱被转卖的厄运:五年后,科克里安以14.5亿美元将米高梅卖给特德-特纳,但由于经济原因,特纳在拥有米高梅短短的74天之后又将大部分股份回售给科克里安,只保留下了米高梅的电影和电视作品片库。
  科克里安随后又将米高梅股权作价13亿美元卖给意大利金融投资家吉安卡多-帕瑞蒂,但他因用欺诈手段获得米高梅控制权被指控,米高梅最终被里昂信托银行拍卖,而感兴趣的买家只有一个——科克里安。所有权的反复转让,外加数次盲目的收购扩张,米高梅这只“雄狮”被折腾的越来越虚弱,债台也越垒越高,也就是从那时起,“不务正业”的米高梅已经与电影主业渐行渐远。
  2005年,科克里安再次抛售米高梅,米高梅也一度出现了很多买家,他们貌似是想帮助米高梅恢复元气。但可惜的是,这些所谓的救世主其实只是为了满足自己在商业或者金融方面的某种目的,而这些,都与电影无关。就像索尼,他们曾经组成财团以将近5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米高梅,他们冀望于米高梅庞大的片库能为推广蓝光DVD增加筹码,也认为DVD的销售会走俏多年,但事实证明,他们想错了。
  到了2009年底,蓄积很久的米高梅电影公司债务危机终于爆发,债权人要求出售米高梅来抵债。最终米高梅电影公司和望远镜影业达成合并协议,望远镜影业的两位创始人将接管米高梅,米高梅高达40亿美元的债务将以新公司股权的方式支付。这家拥有86年历史的好莱坞电影公司最终在2010年3月25日申请破产,结束了它辉煌的一生。
  
  是什么让“雄狮”倒掉?
  
  回味米高梅曾经的辉煌,这只雄狮的倒掉不免令人产生些许遗憾。遗憾之余,反观这一好莱坞霸主的经营之路,其前半生辉煌无限,后半生蹒跚步履,也为正处在成长期的本土企业带来一些启示。
  
  慢了半拍
  在那个处于冷战时期的特殊年代,现实意义和娱乐精神共存成为了当时的一种主导潮流,那时的观众就好比是米高梅的一个个客户,米高梅的影片恰恰迎合了社会潮流与这些“客户们”的精神需求,才走上了事业的辉煌道路。以007为例,自1962年上映后,就迅速脱颖而出,后续的22部系列电影也为米高梅带来了122亿美元的可观票房。
  然而时代在发展,市场的需求以及
  “客户们”的精神品位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视觉大制作也代替了英雄佳人成为了现代观影的主流。面对这种变化,米高梅似乎没有跟上脚步,他们仍旧利用原有的故事情节和表现风格继续007的拍摄。这使得007这个英雄形象在追求视听震撼的主流观众面前,成了一个陈旧、老套的代名词。除了007之外,近年来斥巨资拍摄 的《狮入羊口》、《瓦尔基里》、《骑劫地下铁》等等也表现得与时代的需求格格不入,以至于票房惨淡,显然,那些汤姆
  克鲁斯,丹泽尔-华盛顿等老牌影星的号召力再也无法与精美的3d视听效果相比了。
  
  被“钱”遮住了双眼
  钱的魔力似乎可以改变一切。曾经叱咤影坛的雄狮米高梅,也倒在了这个
  “钱”字上。很多人都在想,米高梅破产是由于高达40亿美元的债务偿还危机,那如此之高的债务,从何而来?
  先撇开当时的历史原因和影片产品自身的定位,米高梅签下举债的最重要因素就在于高成本、低利润甚至是负利润的畸形发展模式。米高梅去年投入1亿成本(不含宣传费用)倾力打造的动作大片《骑劫地下铁》,却只收回6500万美元的本土票房,这是米高梅近年来发展状况的一个代表案例。投入巨资启用明星,明星片酬这一刚性的成本又不可能去调和,这也就使得企业的整体支出成本要增加很多,最终造成了大支出,小收益的惨淡结局。这也是一些本土企业所面临的状况。他们为了增强自己的市场竞争力,不惜一切拼命的砸钱,使用最高的成本,最好的策划团队,最优秀的宣传媒体,甚至是一线明星来做代言,搞宣传,造成了成本一路飙高,如果一旦收效甚微,那么,对企业所造成的打击将是致命的。
  
  逆势者亡
  经历这些年的发展,影视业的盈利模式已经不再是那种单凭票房去盈利,而是以衍生上下游产业链的方式获得远远高于电影制作发行本身的利润,控的链条越长,风险就越低、收益就越大。米高梅曾经牢牢的把集制片、发行、放映全部抓在手中,但在上世纪40年代末,米高梅自己的政策、策略调整都落后了,于是不得不被迫放弃了其他业务,以制片为主业。再加上业务经营的单一、对下游的控制力薄弱,这种种的现状都让米高梅只能依靠票房盈利,这显然不符合行业新的游戏规则。
  然而,在此期间,以时代华纳为首的一批电影公司看准了电影产业的“火车头效应”,在广告植入,DVD、玩具等衍生品开发,迪斯尼公园建设,院线扩张等上下游产业链齐头并进,不断挤压着米高梅的生存空间。
  虽然近年来米高梅也在开始与电视机构合作,但是由于进入市场太晚,这一动作已经对于米高梅的病人膏肓显然已经无力回天。这无不说明着,一直吃老本,被传统束缚,没有新思维、新的经营策略,江河日下是早晚的事。就像现在很多老牌的电影公司,很多本土导演都失去了原创,拍出来的作品风格也是干篇一律。
  
  “混蛋”的领导
  
  其实,米高梅可以更长寿的,但是不科学、不稳定的的经营战略让这只雄狮再也看不到新时代的曙光。在艰难的融资道路上,米高梅几经易主,不但没有涅磐重生,反而病人膏肓,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就是在于没有稳定的经营战略规划。
  由于连年亏损,1970年米高梅被美国赌业大亨柯克一科克里安恩买下,之后科克里安将资金套现拿去投入赌博业,令米高梅与电影业越来越远。再后来,科克里安又两次将米高梅转卖,两次买回。就在这么几轮买卖之中,科克里安令米高梅盲目地“多元化”,严重偏离了电影公司的发展之路。一些买家注入资金挽救米高梅,这也并不是治疗病人膏肓的米高梅的良药,去从经验上改变或许才是一剂救命的良药。
  如今,已经申请破产的米高梅或许会在哪个财团的麾下再次实现重组,或许,以后的米高梅还会创作出更多更新的作品,或许,007在易主之后会给观众带来焕然一新的试听体验。但是,曾经的米高梅已经是一个回忆,虽然仍然是不变的“狮子头”,但是,心脏已经再也不可能是狮子的心肺了。
  
  米高梅86年兴衰史
  
  1924年,米高梅电影公司成立。
  1925年,拍摄(宾虚)获得400万美元票房,从此名声大震。
  1930年至1947年,年产影片40至50部,成为好莱坞最大的电影公司。
  1948年,反托拉斯法波及美国电影业,米高梅收入一落千丈。
  1957年,持续3。年盈利局面被打破。创始人离去,随后连续10年亏损,
  1970年,兴建“米高梅广场”,一度成为“赌场和旅馆”代名词。
  1981年,收购了拥有007品牌的美国联合艺术家影片公司。
  2002年,巨资投拍的《风语者》票房惨败,公司进入拍卖行列,
  2005年,负债20亿美元,索尼组成财团进行了收购。
  2010年11月3日,宣告破产。
  
  观点
  
  随风遥流(网友):拥有一家全面发展的公司固然重要,但深谙市场形势和客户的需求更加重要。很多企业也是败在这点上,他们花了很多钱做宣传,但付出和回报差距甚远,最后只能很崩溃。
  戢二卫(影视公司总裁):一个不务正业的管理者与一个不想创新的团队,对企业的危害很大,不光是电影行业,其他行业也是一样。
  雨中的小溪(网友):国内著名的华谊兄弟,每年一两部大制作,三五部中等制作,十部上下的小成本制作,这种金字塔结构的拓展模式,保证了公司的盈利。其他企业是不是该有什么启发呢?
  葛颖(文化产业学者):企业如何规避反垄断政策的高压线,需要拿出相当的勇气平衡上下游产业链的‘分肥“生态,不能一家独大好处便宜都让你自己得了去,如果真的大到能在中国呼风唤雨了,树大招风的悲剧性结局也就不远了。
  想水的树(网友)
  在很多企业的创业板涨涨停停的过程中,一些人完成了资金套现,空留一个壳子给股民,让一些投资商们对企业的发展愕然。于是,他们采用不长期的投资计划,而被这样折腾的企业们,也是不可能得到长久发展的。
其他文献
失控的物价,可控的CPI?    在一片“涨”声中,10月的CPI数据如脱僵野马,同比涨幅达4.4%,年内首次突破4%,创25个月新高。而相对于普通百姓对物价上涨的直观感受,这个数据仍显太过“温柔”,与百姓切身感受相差太大: 明明是鹿,统计局偏偏说马。“我们没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是政府政策的产物。中国要想成为强国,非得是‘三高’:物价高、人价高、钱价高。”  ——对于月月创新高的CPI一些专家视而
期刊
如何真正的把厂商关系实现转变,一直是困扰众多厂家和经销商的难题。厂商价值一体化成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剂良药。  对大多数经销商来讲,如果在利润相同的情况下,销量扩大,就意味着挤占了竞争对手的市场份额。但对于经销商来说,利润却没有增加。  通常,生产厂家来的促销推广费用比例往往是设定好的。但是经销商经常变相截流各种促销资源,这也使得厂家与商家的矛盾更为加剧。  更为现实的是,当区域市场增长受到限制时,
期刊
为了提高培训计划的成效,管理者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员工在参加培训之前和之后,工作时候发生的变化。  很多企业每年都要花费高达1,000亿美元的费用,来帮助员工掌握那些提高企业绩效所必需的技能——诸如沟通技能、销售技巧、绩效管理或精益运营等等。但有些时候,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    使培训内容更恰当    很多企业都会犯这样的错误:在制定培训计划都是根据“我们希望员工知道的事情”,而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
期刊
“3Q”大战提醒业者的是,这种模式是否也存在漏洞?是否也面临创新不足的困境?    在互联网行业有这样一个说法:“做流量不如做联盟,做联盟不如做导航,做导航不如做搜索,做搜索不如做客户端。”这基本代表了中国互联网发展的几个阶段。客户端为什么这么牛?因为腾讯的成功已说明,如果拥有海量客户端,互联网企业就可以有广告收益,也可以探索“免费+增值”的商业模式。  产品免费,是互联网企业赢得海量用户的基准手
期刊
360与QQ的桌面大战,不断的弹窗消息和强制下线,两大公司不顾用户权益的行为,让其它即时通讯工具坐收渔人之利。    11月3晚,腾讯宣布终止为360用户提供QQ服务,正式将国内最大规模的互联网大战推向了白热化,顿时数亿网友也被迫卷入这场战争。而各互联网公司也借乱抢夺用户,安全厂商、通讯工具、网站,纷纷加入了这场乱战中。      金山毒霸 获利指数★★★★    金山作为此次参与腾讯与360之争
期刊
与大城市相比,小城市的中产阶级以及富裕消费者更愿意进行消费升级,以及精神上的享受。    不经意间,中场阶级已经悄然在中国大城市以外的地区迅速崛起。波士顿咨询公司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的中产阶级消费支出以及消费升级的可能性会更加大,这个趋势也给那些在大城市以外的地方寻找机遇的跨国企业提供了良机。    信心与消费支出    在很多国家因受到经济衰退的影响而低迷的时候,中国消费者
期刊
由“教堂式”传播向“钓鱼式”营销转变情况下,大个头汽车玩起新花招来,也是酷劲十足,妙招迭起。  任何产品,只要你找对路子,都可以玩新媒体营销。汽车当然也不例外。    视频营销,速腾“咖啡+牛奶”反转剧    视频广告因表现形式最为丰富而受到广告主的青睐。但是传统电视视频运作模型像“打猎”,通过硬性的媒介购买,直接用“广告信息子弹”激烈地“打击、围措”消费者,消费者对品牌广告信息的接受是被动和痛苦
期刊
当马化腾逐步蚕食各个领域时,中国互联网已经为他准备好了一个好斗的周鸿祎。腾讯的发展模式、周鸿祎的个人    性格,注定要发生一场“3Q”大战。    1998年,刚拥有自己IT公司的两个年轻人肯定不会想到,十二年后他们将走向角斗场的两头。他们可能同样不知道,当马化腾逐步蚕食各个领域时,中国互联网已经为他准备好了一个好斗的周鸿鸿棉。  腾讯的发展模式、周鸿棉的个人性格,注定要发生一场“3Q”大战。即
期刊
事物都有两面性,正所谓成也社交媒体败也社交媒体。企业要出新花样,敲开财富之门,还是先寻把六脉神剑吧。  尽管社交媒体的潜力很大,但是企业应该如何制定有效的在线战略来接近和吸引消费者呢?同时,社交媒体将因个人掌握了媒体的所有权而蜕变为失去控制和责任的自由,进而带来巨大的社会破坏力。企业应该如何扬长避短,使新媒体为我所用?企业在使用这些新媒体进行营销应注意哪些基本原则?  当然,企业能成立专门机构负责
期刊
通过“全覆盖、全开放、全沟通、全体验、全效应”的全结构营销模式,一个高科技企业的世博营销典范诞生了。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向世界展示了对低碳和绿色的追求,在这个184天的全球盛会上,来自世界各地超过7000万的游客共同体验了科技和绿色的魅力。而一批以新奥集团为代表的中国企业,通过“全覆盖、全开放、全沟通、全体验、全效应”的全结构营销模式,展现了中国在低碳环保方面的突出成绩,彰显出“创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