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井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gw064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年,在经历又一个黑色的七月之后,我在广东迂回辗转大半年。几经找厂、进厂、出厂、再找厂,在大地丰收之后的初冬时节,我背着空空的行囊,回到出发的原点。
  一日傍晚,我一如既往地准备出门挑水,突然看到两个挖井的师傅在本家四奶奶屋前的窗口下挥汗如雨,井已经差不多挖了一米深。看到我惊讶的样子,一向待我如亲孙子的四奶奶才告诉我缘由。原来四奶奶计划挖井由来已久,并且也多次和我母亲说过,想要两家联手出资挖一口井,免得两家四个六七十岁的老人到三四百米远的老井挑水。可是我母亲一直支支吾吾,不置可否。看看寒冬就要来临,错过了这个季节又要等一年,最后四奶奶决定还是自己请人挖。
  我知道母亲的难处。我的广东之行,给原本就捉襟见肘的家境雪上加霜。几百元,对母亲来说就是天文数字。
  连续两天,借着挑水的机会,我经常逗留在挖井师傅的身边,观察他们的动作,了解压水井的构造与原理。
  刚好,在水泥厂工作的二姐夫有一段休假时间,中午几碗米酒下肚,二姐夫自告奋勇答应做我的助手。趁着酒兴,我们就在老屋旁边的空地上,划定一个长约三尺,宽约两尺的区域,向地下进军。尽管把通往院子里的侧门关闭得严严实实,但是随着堆积在侧门后面的泥土越来越多,还是被从侧门经过进入菜园的四奶奶发现了这个秘密,两个挖井的师傅知晓后,顿时对我有了警觉,甚至明显感觉到敌意。这种敌意在后来进行压水井底部摆放空酒缸和沙石,用于储水的关键时刻更是明显——他们一看到我走过去就赶紧停下来休息,对我也不理不睬。
  大约挖到五米深左右时,陆陆续续地有地下水渗出来,一天好几个小时赤着脚站在湿泥里,加上空间只有那么大,运送泥土的畚箕淅淅沥沥地把泥水洒落在头上、身上,一身湿漉漉的,冷得发抖。
  四奶奶的井已经堆砌上来了,泥土已经回埋,就等安装水管和压水泵。我的井也差不多可以见底完工了,父母早早地就按照我开的单子准备好了鹅卵石、木炭、明矾、几个废酒缸以及围井的砖块。
  最艰苦的时刻还是如约而至,比我想象中的还要严重。那是一个充满胜利气息的早晨。我有点儿小得意地准备做一个完美的收官。父母也早已准备就绪,协助二姐夫传送材料。大约挖到八米左右时,随着地下水越来越大,井底四壁的泥土分崩离析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一大块泥土倾倒下来,刚刚清理完,想向下再挖时,接着又是一块,甚至更大。突然,我隐隐约约地听到身后的墙壁里发出流水的声音,后来声音越来越大,我感觉到背后有一种泰山压顶的气势,来不及回头看,我赶紧手脚并用地攀附着井里内侧的梯孔,噌噌地爬到了地面。就在我惊魂未定时,就听到轰的一声,井里倒塌了一大片。我呆坐在井边,望着黑乎乎的井底,生活中所经历过的一切苦难仿佛一起涌来。想起那些年里,自己经历的几次高考,都是无限地接近录取分数线,却总是失之交臂。又想起家里连续近十年饲养的猪,几乎都是在出栏之前患有瘟病,血本无归,这些死猪都被炸成油渣,成为我们的下饭菜。再想起父亲十多年来时好时坏的精神病,总是难以根治。而胆小一生的父亲就在我身边,惊慌失措地要我赶紧把井填埋。
  看着母亲哀怨的目光,我知道这一放弃,就再也没有机会证明自己。我赶紧找来几十根长长的竹竿、杉木棍,把一头削尖,然后义无反顾地重新下到井底,把井底四周密密匝匝地插入木桩,然后拼命地把倒塌的淤泥清理出来。没有做过苦力的二姐夫在上面呼哧呼哧地把一畚箕接一畚箕的泥拉上去。
  等到将淤泥全部清理完毕,再向下挖时,感觉到处都是硬邦邦的地块,分明已经挖到了岩石,可是地下涌出来的水不多。就在我以为前功尽弃的时候,抱着最后的希望,在井底东南方向的角落里,一锄头下去,感觉到一块岩石有些松动,等我把那块棱角分明的钟乳石掰出来,顿时,一股泉水涌出。
  好在母亲有先见之明,早早地就借来了两只潜水泵。一边抽水,我一边如法炮制地在井底放入木炭、明矾,铺一层厚厚的鹅卵石,然后放入一只打破底的酒缸,再在酒缸的四周填满鹅卵石。接着把另一只酒缸倒扣在下面那只酒缸的上面,四周又填满鹅卵石,就这样连续放了三只酒缸。上面的事情就简单多了,在酒缸口四周用四块砖围成一个正方形的“口”字形,一层层地填土,压实。收工时,我全身已经湿透,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泥水。但是看著井的雏形基本形成,我非常兴奋,久久不愿离开。
  那个晚上,我和二姐夫不知道喝了多少杯酒。在酒酣耳热之余,二姐夫才告诉我说,这几天超高强度的劳作使他的痔疮复发了,大便时总是鲜血淋漓,苦不堪言。还说活到三十岁,都没有这样剧烈劳动过,不过,跟着我干活儿很开心。我听后只有哈哈大笑,说道,苦点儿,累点儿都没有关系,开心比什么都重要。
  第二天一早,四奶奶家里的老师傅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安装好了管子和压水泵,接过几百元工钱悄悄地走了。我知道在这两个老师傅身上学不到什么,于是赶到县城,在卖压水井设备的店里把安装技巧问了个明明白白。回来后,硬是把压水井安装好了。
  就在那年冬至日,我家的井和四奶奶家里的井同时流出水来。四奶奶特意多次比较了两口井的出水、水质、压力情况,感觉到她耗费430 元钱的井还不如我这口花费30 余元钱的好使,这让她唏嘘了很长一段时间。后来事实证明,寒冬时节,四奶奶家的井里早就干枯了,而我家里的井却依然清水长流。左思右想,究其原因应该是我那口井的底部塌方严重,用了大量的鹅卵石回埋,以至利于储水。那两个挖井的师傅被四奶奶说过几次后,竟然再也不敢从我们家门口经过,也很少在附近揽业务。
  自从有了属于自己的井,每天早上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在井边洗个冷水浴。井,给了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
  第二年正月,一个大雪飘飞的早晨,我一如既往地在井边沐浴着冷水浴,几桶温热的井水浇过全身之后,我热血沸腾起来。就在那时,我决定重返学校补习,再一次向独木桥迈进。
其他文献
到达雷州的第一站,是雷城夏江天后宫,即妈祖庙。妈祖庙是中国当下每一个沿海城市普遍存在的文化符号,有海的地方就有妈祖信仰。在我的印象中,中國绝大多数的天后宫门前屹立的是两尊威严的石狮子,但雷城夏江这座天后宫,屹立门前的,却是两尊憨态可掬的石狗!  随后,我们参观雷州博物馆,果然在博物馆内的石狗奇观展厅看到上千尊石狗,最大的石狗连座高约130 厘米,最小的仅高10 厘米左右,一般的石狗跟真狗大小差不多
期刊
天刚蒙蒙亮,便被不断传来的“呵喝”声吵醒。细听一下,原来是叔父和村里方龙伯在门前田里教牛。  那条小牛是家里的老母牛生的,快三岁了。俗话说:“一岁笼头,两岁圈,三岁拖犁,四岁骟。”牛犊到了一岁,就要给它安上笼头,免得到处乱跑。到了两岁,就可以穿圈了。“圈”在这里读“juàn”,就是牛的鼻环。一头牛安上笼头穿了鼻圈,就会被绳子牵着系着,再也没有自由了。小牛到了三岁,力气足了,可以拖犁拖耙耕田。如果是
期刊
潘园是皖西大地上的一个小小村落。我父亲是土生土长的潘园人,也是最早离开故土奔赴小城营生的潘园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随父亲回潘园探亲,成了儿时的我最向往的一件事情。  随着生活的跌宕,我离潘园越来越远,对潘园的印象变得模糊,分崩离析成一个个零碎又混乱的画面,隐匿在我记忆的夹缝里,潘园,仿佛只剩一个空洞的、遥远的概念。曾一度以为,我对潘园的情感淡漠了。可就在某个时刻,哪怕是嗅到了类似潘园的乡野气息,也
期刊
雁门关明月楼旌旗猎猎,庄严厚重。在它的对面,立有一堵赫红色的雕塑墙,上面刻有众多的名人雕像。他们与这座雄关都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关系。数度出雁门关北伐匈奴的西汉名将霍去病甲冑满身,英气逼人。其右上侧是一位怀抱琵琶,身着貂服的女子。她就是汉元帝时出塞和亲的竟宁公主——王昭君。  昭君面容恬淡,眉宇间似有一丝忧戚。她正专心致致地弹着手中的琵琶,顾自思叹,如叙如诉,婉转低沉。琵琶声声传情,两千多年来,有
期刊
她,姓王,我们一个生产小队的,我俩同岁,她长得不算漂亮,但很耐看,越看越入眼。“文革”中停课闹革命,一年365 天,我俩天天见面。那年18 岁,二人不知咋的,突然见面少了嘻嘻哈哈,总是相视报以微笑,心里的感觉却不是原来的味道,总有一种暖暖的、甜甜的、痒痒的滋味,也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男女之爱吧。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他们不仅能看清一个人的外表,而且还能透过衣服、穿过皮肉看到一个人的内心。于是,生产
期刊
江南多莲,老家又在秋浦河之畔的普丰圩区,尤其离家一里开外的大泊湖,在我童年时代大片生长着野荷,一到夏天碧波荡漾,很多人把整个季节都安放在那里享受,可我们家的孩子想获得一片荷叶并非易事。  比我长三岁的哥哥有一次放学归来在湖边捞了一片小伞大的荷叶,他正得意着要带我玩耍时,母亲捶衣的棒槌便夯到了他的腿上,他哭叫着丢下了那片荷叶。我也不敢再去碰,任凭母亲将它扔给正在奶小猪的老母猪,它嚼得满嘴冒绿水。“大
期刊
村庄的气息,从“咚咚咚”的鼓声里开始。  劳作了一年的人们,黝黑的额头写满皱纹,像是田畴里的庄稼。从田里耕作的带头小哥,还来不及放好农具,便直奔村里宗祠旁的一间小屋,屋内灯光微弱,暗暗的,带头小哥举起鼓槌,“咚咚咚”的鼓声萦绕在村庄的上空。悦耳的声响,似一支集结号,由近及远,又从远及近,慢慢地,小屋门外那块空地就聚集了不少黄发垂髫。一阵熟稔地拾掇,有人敲锣打鼓,有人头顶着狮头,有人弯腰当狮尾,带头
期刊
这是第一次到来安。来安来安,近者悦,远者来,来者是客,来者皆安。就冲这名字,就值得走一趟!  向往来安,是因为来安与我们寿县都带一个“阳”字。寿县是我的家乡,古称寿春、寿州、寿阳。接到来安采风通知后,我第一时间上网查了下词条:来安,始建于秦,称建阳县,后几易其名,南唐时定名来安。中国带“阳”字的地方大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如衡阳、汉阳、洛阳、寿阳等,值得品,耐得看。我对来安之行充满期待。  汽车驶
期刊
煅牡蛎是一味中药,且是一剂中药的药引子。  这不是我从书本上学到的中药知识,而是现实教给我的一种认知。此时,它就放在煤气灶陶质药罐里,和一些我知道的、不知道的中药混在一起,被蓝幽幽的火苗不紧不慢地煨着,冒出氤氲而奇怪的气息。我知道,等到一个时辰之后,它将被溶解,变成黑乎乎的汤汁,在我无奈的抵触情绪中,连同内心唤起的期望一同喝下。  这是我人生中第一次吃中药,第一次用自己的味蕾去体验它的苦涩。我尽量
期刊
每次给父亲上坟,我和女儿小雯都会在父亲的坟堆上用硬土垡压满纸钱,仿佛在坟头贴上了一枚枚邮票,寄去对父亲的思念,像捎去这荒地半空跌宕的伤情。每次给父亲上坟,我和女儿小雯都会在父亲的坟堆上用硬土垡压满纸钱,仿佛在坟头贴上了一枚枚邮票,寄去对父亲的思念,像捎去这荒地半空跌宕的伤情。  依稀记得父亲第一次带我给祖辈们上坟的情形。祖坟离家不远,在一个铺满青草的土坡下面,依坡而立的,是一座座破土而出的坟茔,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