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龄换林地 破解国有林难题

来源 :绿色中国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dwd5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者按:
  自去年8月中旬全国集体林产权改革现场经验交流会在井冈山召开后,林改在全国可谓是轰轰烈烈,被称为“第三次土改”。在多年的艰难探索之后,集体林改革终于走出了关键的一步。然而这只是第一步,集体林后面是国有林。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体制,观念等种种因素制约,国有林改革也是山重水复,困难重重,始终寻不到突破口。尽管如此,从高层到基层,探索从未停止,任何关乎热点难点的问题,都会成为热爱林业、从事林业的人心中的一个结,他们从各个层面进行着艰难而不懈的探索。此篇访谈,便是一个证明。田玉民是黑龙江省宾县的林业局长。据了解,他在当地算是个思想活跃敢于创新的一个地方官。他在林业系统工作了几十年,历经建国后一系列改革变化的风风雨雨,有着丰富的基层林业管理经验。“集体林改了,国有林也必须改”,这是他的深切体会。如何改?他结合自己的工作,进行了认真的思索,提出了“以工龄换林地,破解国有林难题”这个涉及体制改革的重要观点。通过他的一家之言,我们不仅看到了一条新奇的思路,也感受到了一个基层林业局长的忧患之心。我们的许多改革最终能够突围,不都是这样通过一条条思路,一颗颗热切求索之心,从各种复杂的困境中杀出一血路来的吗!
  前不久,本刊记者前往黑龙江省宾县,采访了该县林业局长田玉民。交谈中,记者发现,田局长不仅对集体林权改革后国有林经营的现状倍感忧虑,而且有许多大胆新颖的思考。他开门见山,热情地回答了记者的一系列提问。
  《绿色中国》:田局长,你目前在工作上感到最为难的事是什么?是集体林还是国有林?
  田局长:集体林不为难,而且很轻松。随着“五荒”的拍卖,将集体林承包给个人之后,林农的积极性很高,目前承包的林子长势良好。最困惑的是国有林企业这一块,可以说是矛盾非常突出,已到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绿色中国》:为什么会这样说?
  田局长:国有林场职工现在很苦,收入也很少,有的甚至连温饱都成问题。以我们宾县林业系统为例,现有职工2008人,真正上班的只有700人,其他1308人因为无事,只好长期放假。放假人员的工资一年领不到1000元,已严重影响到基本生活。再加上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养老保险也没有保障,导致职工为生存而频频上访。从林业企业来看,也很艰难,有的甚至连正常的开支也紧缺。由于近年来森林资源危机和天保工程的启动,按照国家要求木材产量逐年也在削减。2004年宾县木材的采伐量是37000立方米,2005年采伐量36000立方米,2006年采伐量更降为3500立方米。林业靠单一砍伐木材,已远远满足不了企业发展和职工生活、生存的需要。我作为一个林业局长,心里一直很不安,也很头疼。
  《绿色中国》:你们县森林资源如何?
  田局长:我们县的地形总的来说是“五山半水四分半田”,也就是说林业占全县国土的半壁江山。森林的经营面积是14.1万公顷,有林面积11万公顷,森林的蓄积量923万立方米。然而,这么大的森林面积,却养活不了2008名职工。
  《绿色中国》:你认为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田局长:我认为主要在于体制,在于人的积极性还没充分发挥出来。具体说来,就是林业的主体尚未从过分依赖森林资源,转到有效利用林区多样性资源上来,所有制结构仍然是以国有、集体为主,还缺少能够加快推动产业结构开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区域经济特色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显得改革滞后,发展乏力。我们林业从建场初期,国家就把国有林场定性为企业化管理的国营事业单位,而实际上国家既不给事业编制,也不拨事业经费,职工也不享受国家单位的工资和劳保福利待遇。长期以来,由于受到政策限制,使国有林场在发展上无所适从,陷入两难境地。如按企业化运作,靠采伐木材维持生计,既受到资源条件的约束,又受国家采伐限额的限制;如按事业化经营,又没有经费的来源,许多国有林场常常为了养活职工、管护好林木而疲于奔命,无力培育和经营森林。一部分林场还要靠砍伐所剩无几的可采资源,甚至砍伐未成熟的中龄林来维持生计。国有林场这种企不企、事不事、工不工、农不农的性质和定性,以及与之伴随的一些政策、制度,既不符合国有林场现今发展变化的要求,也不符合经营森林的长周期和连续性特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不相适应,这是束缚国有林业生产力发展的一个根本性质的问题。
  《绿色中国》:依你在基层工作几十年的经验,你觉得应该如何办?
  田局长:集体林改了,国有林也必须改。我有个大胆的设想,就是以工龄换林地,破解国有林难题。就是像当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把山林分给职工,按照工龄年限的长短,确定应得林地的大小,一次性工龄买断,企业从此不再负担职工的工资。让职工冲出现有体制的束缚,去走一条自我生存、自我奋斗、自我发展的改革之路。
  《绿色中国》:这样做的好处体现在哪些方面?
  田局长:体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彻底砸碎了几十年来制约林业发展的大锅饭、铁饭碗。借助国家有利政策,积极调整森林、林地、林木三权流转问题,大力发展非公有制林业。二是解决了职工再就业。通过以工龄换林地,职工享有自己林地的经营权,他们会利用地缘资源的优势,办家庭养殖场等,使下岗的职工重新上岗,家家有产业,人人有活干,这样稳定人心,杜绝了上访告状。三是解除了企业资金危困。以工龄换林地,做一次性工龄买断,企业不再负责职工工资,大大减轻了负担。就宾县来说,仅此一项开支,一年就节约资金几千万元,企业甩掉了包袱,可以轻装上阵。四是有利于遏制国土林地资源流失。宾县在建国初期,国有林地14.8万公顷,到上个世纪90年代,总量减少了13.3万亩。其原因固然很多,但最为主要的因素是水土流失。过去由于过量采伐,导致了很多荒山秃岭,经暴雨肆虐后造成很多沟壑,吞食很多林地,再加上管理不善,农民不断地开垦荒地,致使国有林地逐年削减。以工龄换林地,把国有林地承包给职工,他们会视林地为命根子,用心管护,珍爱有加,哪里需要栽树,那里需要孕育,他们都会及时去做。长久下去,生态和环境也会随之好起来,哪种蚕食侵占林地的现象也会自然消失。五是有利于控制林地超采乱伐。从整个黑龙江省来看,20世纪70年代,由于政策误导,对于国家森林没有计划地乱砍乱伐,使生态受到严重破坏,可用成熟林越来越少。到目前,我省的森林资源幼、中龄面积分别占用材林的83.7%和75.3%,成熟林面积仅是用材林的7.9%和11.8%。我们宾县的用材林更是少得可怜,有40%的国有林场已资源枯竭,无木可采。林场为了企业的生存和职工的生活需要,不得不在中龄林中开采。若以工龄换林地,林地划分给职工,木材的长势达不到开采的标准,他们决不去开采。因为职工要的是木材价值,求的是经济效益最大化;六是有利于森林管护。过去重国营轻集体忽视个人,所有制结构单一。从林地所有权上看,国有比例过大, 管护上形成林业专业部门主管,由于林业的山区面积广,专业部门无法面面俱到,乱砍滥伐时有发生,畜牧、放牧遍布林地。以工龄换林地,全民大联防,形成国有、集体、个人一起管,联成网络,使森林管护更能一步到位。七是有利于森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以工龄换林地,把国有制改为民营制,能大大激发职工的积极性,使他们享有自己的林地经营权。由于森林的一草一木都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挂钩,对于防火、病虫害防治将会更加重视,方法措施会更加到位。
  《绿色中国》:这些想法倒很奇特,你认为实施起来难度大吗?
  田局长:我觉得不大。以宾县为例,现有10个国有林场,各场部的人、林地都不动。每个林场拿出商品林的10%,足以养活10%的职工。按照林地、林木的价值,实施公平、公开、公正地运作。林地承包期定为50年,经营权可以自由流转,享有继承权,林地自主经营、自主管护、分户采伐。在操作上可坚持以下原则:首先应该按照中央9号文件和黑龙江省委、省政府的《决定》来实施,把握好中央出台的五项原则。也就是说以工龄换林地只是承包林地的经营权,而不是林地产权转让,决不能改变林地的性质,承包后不能改变林地的用途,不能去开荒种地,破坏生态和环境。另外,还可以制订一些相关措施,来加以限制。
  《绿色中国》:采取以工龄换林地的做法,就是让林业所有的职工下岗,那么木材的生长周期长,短时间得不了效益,职工的生活怎么办?
  田局长:职工分到山林,如鱼得水,就会变成金山、银山。他们可以利用林冠下的空地,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我们这里有许多成功的先例。如附近二龙山的北药开发后,五味子获得了很大成功。五户承包了盘道岭山沟,年创效益十几万元;万人欢林场的柳编工艺品、柳条篮、篱笆墙等,不仅在国内销路很旺,而且还打入了国际市场;青阳林场的养殖业也很好,他们在林中经营的蜜蜂、猪、鸡、牛等都获得了巨大的效益。事实证明,利用资源和地理的优势,职工在短时间内就能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
  
  《绿色中国》:国有林业产权制度改革,牵涉到方方面面,需要出台许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田局长:是的。比如,要尽快建起国家林价制度评估机制,改变林地无价、森林无价、森林生态效益无价的现状;要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林木资源评估管理体系,变森林无偿使用为有偿使用,保障国家、集体、个人的合法权益;要建立林地及附属物使用权的流转制度,对流转的范围、方式和年限等做出具体规定,以规范林木、林地的流转程序,从而实现森林管理多元化,等等。
  《绿色中国》:你对你这样的想法抱有什么样的希望?
  田局长:任何改革设想都需要通过实践检验,通过改革去不断完善和充实。我希望国家把宾县作为“以工龄换林地”试点县。我不需要国家一分钱,只需三到五个月的时间来完成。我坚信这个国有林改革方案,能使林业活起来,企业兴起来,职工富起来。
其他文献
时光就像一枚不停歇的金梭,在每个人的心底编织印记。向晚的风在2006年的最后一张日历上写下这样一行字:2007,你期冀什么?  2007,我们期冀什么呢?  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我有两个期冀。第一是希望国家坚持科学的发展观,沿着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道路更好、更快地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国家富强了,我们公民的生活才会更好。第二是希望自己和全社会更多的人享受到更为绿色的生活。让人人喝上放心水
期刊
春天,浩大的封面被汽笛打开了  我们看见一道崭新的风景  ……  多年以来,速度一直是人类的向往,在生活的时间单位中,是速度拉长和扩展着我们的视野。4月18日零时,中国铁路第六次大面积提速调图全面实施。140对时速200公里及以上的国产化动车组,飞驰在祖国的钢铁大动脉上,从此,中国铁路发展跨入到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中国铁路盼望已久的高速时代终于变成了现实。  在既有的繁忙干线实施时速200公里提速,
期刊
传统文化与现代意识的碰撞      春节,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这一天,所有的家庭都会团聚在一起,共守岁末的最后一夜,并迎接新春的到来。几千年来,人们把心灵的祝福不断融入春节,使之逐渐成为中国文化的一种象征。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中国传统的春节通过代代传承,除了文化的象征,还承担了社会的功能:一是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是祭祀,缅
期刊
前不久,青海省水土保持局发布消息说:青海省已成为全国荒漠化面积较大、类型较多、侵蚀程度严重且具有代表性的荒漠大省之一。被人们誉为青藏高原蓝宝石的青海湖,目前正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沙漠化威胁。有专家预言:如果其生态和环境得不到有效治理,现在平均水深18米的青海湖,将在200年后消失。近年来,笔者因工作关系几次围绕青海湖而行,途中所见的沙漠化现象令人触目惊心,深感有关专家的断言并非杞人忧天。    湖之
期刊
“2006绿色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发布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的绿色GDP课题研究小组获得了特别奖。  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发布了中国第一份绿色GDP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9。该研究项目启动于2004年3月,绿色GDP课题组对全国各地区和42个行业的环境污染实物量、虚拟治理成本、环境退化成本等进行了核算分析。分析结论认为,2004年
期刊
近年来,地处东南沿海的江苏省大力建设“绿色江苏”,让大地增绿,让农民增收,取得了显著成效。为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前不久,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江苏省林业局夏春胜局长。  《绿色中国》:夏局长,您好!“绿色江苏”建设近年来搞得很好,有力地推动了全省经济的发展,请问我们是什么时候启动这一工程的?  夏局长:早在2002年,江苏省委就提出要建设一个青山常在、碧水长流、清新怡人的“绿色江苏”。到2003年,在中
期刊
Sanming with the reputation of ‘green city’ is the test area of the national reform on forestry property right system. Recently we had an interview with Ye Jige, the Secretary of the CPC Sanming Munic
期刊
Making   Millions of Farmers Benefit   from Information   Highway in Zhejiang Province.  浙江省委、省政府围绕农村信息化服务,以实施“农民信箱工程”为载体,让百万农民坐上信息高速直通车,努力满足“三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生产的需要,同时有效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创新。  在春光明媚的三月,本刊记者就如何加强农
期刊
今年又是一个暖冬,北京的春天仿佛又加快了行进的脚步。在一个暖风吹拂的冬日、“两会”召开前夕,本刊记者来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政府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中央常委、北京海淀区人民政府副区长孙宝启。  孙宝启生于农村,挨过饿,从小立下“亩产小麦一千斤,天天可以吃白面”的理想。两度失学之后,最终成为恢复高考后第一批学子。孙宝启就读于北京农业大学植物遗传育种专业,毕业后被录取为教育部第一批公派出国研究生,在法
期刊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生态环境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林业建设成为一项凝聚人心的重大工程,倍受世人瞩目。在此前提下,重庆林业锐意进取、大胆创新,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启动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环湖绿色屏障等一系列以营造林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工程,累计造林1728万亩,森林增长速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4 倍,为唤回巴渝大地的青山绿水、保障三峡工程的安全营运起到了富有成效的作用。  荒山无言史作证!面对过去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