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赖就会成为牺牲品

来源 :销售与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cp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宝洁渠道调整”事件,业界各方已经分析得非常细致,大多认为这是大势所趋,有牺牲在所难免。站在经销商角度发出的声音,更多的则是抱怨和无奈,焦点也只是集中在宝洁的突然出击和“行事不公”上。
  然而,对经销商群体来说,更有价值的思考也许是:通过这次事件,经销商应该警惕什么?对于宝洁从1 999年开始的这一场分销体制变革,经销商群体应该将其作为一个系统的案例来分析,使自己的“头脑”清醒,增强理性和危机意识。
  经销商群体的规模是庞大的,但是单个经销商的资源与其所服务的厂家相比通常极其有限。除个别特殊的例子外,经销商的内部管理能力和市场运作能力都远远落后于厂家,再加上厂家的种种“帮扶”,使经销商对厂家的依赖变得似乎“理所当然”。当这种依赖像病毒一样扩散开来,对外界的变化经销商只能剩下“措手不及”。
  分析思考:大部分经销商规模不大,依靠老板一个人的头脑去思考与厂家的合作关系。厂家非常了解这一点,所以各种会议和培训目的只有一个——洗脑。厂家的意志在装裱之后不断灌输,经销商的意识随之被同化。
  人力资源:人力成本基本上是经销商最大的一项日常开支,所以很多经销商把它作为节流的首选对象。没有合理的支出维系员工忠诚,也吸引不来高素质的人才,经销商的人力自然逊色于厂家,市场运作中对厂家的依赖于是变得“理直气壮”。
  资金运营:账期在一定情况下对经销商是有利的,但过分依赖账期就会成为一种危险。在快速消费品行业,提供账期的多是一些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围绕资金支持有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加深经销商对自己的依赖。而且正常发展的厂家应收账款都被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经销商企图用账期牵制厂家并不现实,最终反而更容易被厂家牵制。
  管理体制:作为市场运营中的一个环节,经销商的内部机制大部分情况下都会追求与厂家达成顺畅对接,很多经销商就把这种对接也转化成了依赖。一个企业的命脉——人员管理、财务预算、库存备货、市场计划、流程设计等——被握在厂家手上,经销商剩下的不过是否决权而已,可这种否决权在实际操作中又会起到多大作用?
  战略规划:任何一个企业都需要基本的战略规划。这会让平日的行为更加理性,但是有多少经销商会去思考三五年之后在做什么、能做什么。因此,也就无法知道自己今天做什么是正确的,做什么会有危险。一个最简单的例子是:很多经销商的产品结构中,单一品牌的贡献比例会在80%以上。他们把资金集中在眼前最盈利的产品上而不考虑其他,却因此造成了对厂家最大的依赖和自己最大的风险。
  经销商对厂家太过依赖,就很容易成为牺牲品。宝洁渠道调整中被砍掉的经销商,有些怨声载道,有些反应冷静,对比他们之间在经营上的区别,就会发现前者对宝洁的依赖远大于后者。
  任何合作都不可能有永远的“蜜月期”。每个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目标和经营思路。在市场未成熟时,厂家与经销商的首要目标都是获得市场占有率,利益上的冲突相对比较容易协调;而在市场稳定之后,利益上的冲突就会成为难以协调的矛盾。企业的发展中会有很多变数,一些变化不是经销商通过“卖身”就能自保的。所以,多一分依赖,就少一分生存能力;可以争取支持,却不能依赖支持。自身实力的不断提高和操作思路的不断革新,才是经销商立足之本,而不是盲目跟进厂家。
  其实,任何商业合作都是一种博弈,想要获得更多主动,必须先强化自身的能力。否则,就会如孟子所言:“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文章编号:11002)
  (编辑:林木2sj@cmmo.com.cn)
其他文献
最近,韩寒去台湾丢了钱包,蒋方舟去台湾也丢了钱包,碰巧都被找回,而一名杭州男子半年前在台湾丢的钱包,也被寄回了大陆。  台湾的拾金不昧与大陆不太一样。台湾民法第805条规定:“捡到丢失物品后6个月内有人认领的,拾得人(或警署、自治机关)应将物品归还,而拾得人可以向失主索取物品价值十分之三的报酬。”  不过,这一规定后来改成十分之一,中低收入户还可以减免,有些情况也需要由法官认定。当然,这里规定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