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螟发生的新特点及防治对策

来源 :农民致富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bo12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近年来,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农业生产取得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生产水平显著提升,粮食产量逐年提升,作为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玉米生产技术愈加趋于成熟,由传统种植技术逐步向新的高产栽培技术转变,传统的管理模式也得到了巨大的创新,但是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化,玉米生产也伴随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突出的是病虫害的威胁,以玉米螟为代表的病虫严重威胁着我国玉米的生产。本文主要对永吉县近些年来玉米螟发生的情况和危害特点进行细致的分析,结合自身的工作实际和工作经验,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我县玉米健康持续生产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玉米螟 玉米生产 发生 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1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128-01
  玉米含有大量的甜份,含糖量较高,是玉米螟主要危害的农作物之一,也是影响我国玉米生产的最主要的虫害,加之我国玉米新品种的广大种植,尤其是甜玉米的种植面积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其含糖量比一般玉米要高得多,更容易遭受害虫的侵害,更容易招致玉米螟。玉米螟是世界范围内的害虫,一般分为亚洲和欧洲玉米螟两种。我县存在的玉米螟属于亚洲种群,玉米螟的寄主范围相对较广,除了玉米之外还可以在其他农作物身上寄生,例如甘蓝、马铃薯、番茄、辣椒、豆类、生姜、小麦、高粱等等,危害范围相当广泛。因此,加强玉米螟的防治工作成为我县玉米生产的重要工作,也是保障我县经济发展、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随着玉米种植面积和品种的增加,玉米螟的危害逐渐加重,严重影响了全县玉米的高产、稳产、优质。必须对玉米螟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促进我县玉米的健康发展。
  一、 永吉县玉米螟发生情况
  根据我县玉米的生产种植特点以及所处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等众多客观因素,玉米螟在我县一年当中可以发生1.5代,害虫的老熟幼虫在秸秆中或者在根茬中寄宿越冬,更多的在玉米秸秆中越冬,根据我县相关农业组织调查,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前,玉米螟的虫源比较少,整体的数量很小,造成的危害也比较弱,影响不大。例如在1992年冬调查,每一百株植株中害虫数平均为43头,而在1991年更低,仅为20头,到了21世纪初期,这个数字还是比较低,一般在20~30头之间每百株中。可是到了2003年以后,玉米螟的虫源逐渐增加,基数大幅度上升,2004年已经达到了41头左右,在今后的三年时间内分别达到75头、90头、88头。这说明了玉米螟基数在迅速增加,对玉米生产的危害也逐渐加重。上世纪末时一代玉米螟仅仅危害5%~10%的玉米,而进入新世纪以后这个概率直线上升,在02到06年间,分别达到了15%、25%、35%、36%、35%。这就说明了新时期随着农业的迅速发展,玉米螟的危害程度也在随之加重。
  二、近年来玉米螟的危害特点
  新世纪,玉米螟的防治任务难度加大,农业相关部门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努力,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调查发现了21世纪玉米螟危害的主要特点:
  1.对玉米穗的危害大于玉米茎秆。由于玉米螟的幼虫具有趋向于糖性,加上玉米高产优质品种的推广种植,其中含糖量较高,使得大量的玉米螟侵入雌花花丝和穗部。
  2.随着自然环境的变化,玉米螟越冬的习性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由以前越冬的场所玉米秸秆转为玉米轴,使得大量的害虫在能够顺利越冬。
  三、发生的主要原因
  1. 耕作制度的改變
  随着近几年来政府相关部门对农业作物秸秆的处置做出了严格的规定,不允许大量焚烧秸秆,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大量的秸秆被归还于田地,加上冬季干旱少雨,秸秆在地里腐烂速度很慢,使得大量的玉米螟顺利越冬;我县玉米种植面积有所增加,为玉米螟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丰富的食料来源;在众多的品种中甜玉米和糯玉米的种植面积增加,打乱了正常的播种期,使玉米的种植期发生变化,给玉米螟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导致大量玉米螟存活,造成严重危害,给防治工作带来巨大的困难。
  2. 防治的面积较小,虫源基数大
  上世纪对玉米的病虫害防治都是采取集体组织统一防治,在心叶末期进行普遍性的消毒和灌心工作,但是随着农业生产制度的变化,尤其是市场经济确立之后,农业病虫害的防治趋向于单一性,局限性逐渐加大,防治的面积比例减小,使越冬的虫源逐年增加。
  3.玉米品种抗性较差
  由于追求高产量、高品质,一些杂交玉米新品种不断涌现,并得到大量的推广种植,但是这些新品种的抗虫性比较差,容易引发大面积的虫害。
  四、防治对策
  1.降低害虫越冬基数,减少虫源
  要加强对玉米秸秆、根茬、穗轴等一些玉米螟易于寄生的部位的处理工作,在玉米收获之后来年开春之前要对上述部位进行烧、铡、沤、封等处理,最大程度的将玉米收获之后剩余的部分进行处理和利用,减轻来年害虫的危害程度。对于秸秆还田要从害虫越冬的角度考虑,最好进行彻底的粉碎,并在其中加入适当的化学制剂,便于杀死害虫及虫卵,降低虫源。
  2.加强预测预报工作,准确掌握防治的适宜期
  由于农民群众对玉米产量和质量的追求,甜玉米、糯玉米以及大量的新品种种植广泛,播种时期又不尽相同,同一时期的玉米品种的发育期又有所不同,因此难以掌握较好的综合防治时期。因此,要加强对玉米螟的检测预报,全面、准确的掌握本地玉米螟蛾高峰期、卵高峰期以及适宜的防治期,及时的报告,采取集中统一的防治手段,增强防治效果。
  3.科学使用农药,减少对害虫天敌的伤害
  对于农药使用上,广大农户存在一定的错误看法,不合理使用农药的现象很普遍,因此要加强对农民群众的相关教育和培训力度,宣传正确的用药技术和手段,掌握适宜的防治期,选对药,继续宣扬在心叶末期进行综合防治,尽可能减少药物的使用,防治害虫的天敌受到伤害,降低生物防治的力度,在卵高峰期时释放赤眼蜂,提高防治的效果。
  4. 加强科研力度,不断探究新方法
  采用传统的心叶末期灌心防治法虽然有一定的防治效果,但是相对来说比较麻烦,而且办法相对老套,很难被广泛接受,因此要加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工作,要结合新时期玉米生产的特点,适应农业发展需要。同时也要选育抗性强、产量高、质量好的新品种,提高玉米自身的抗虫性。
  5.其他防治方法
  首先可以选择风光诱杀法,目前市场上普遍出售一种诱杀害虫的灯,属于频震式杀虫灯;其次可以适当利用性信息素,通过人工合成性信息素,诱杀玉米螟的雄虫,破坏其雌雄比例,减低繁殖数量,一般每50米放置一枚诱源诱芯,将其放在盛有洗衣液的水盆上并要求水盆高出株冠,要注意定期的检查处理,加强维护和管理。
其他文献
本文报导在经过化学抛光后的不锈钢表面上、通过控制其电位差进行着色的研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不锈钢着色的颜色与控制的电位差值的对在关系呈现良好的重现性,着色的颜色均匀
研究发现甘薯“闽抗330”的叶片组织粗提液对甘薯薯瘟病原细菌(Pseudomonas solanacoarum E.F.Smith)的生长有抑制作用,而感病品种“新种花”则无明显的抑制效应.IEF分析结果
国道317线K9滑坡为大型牵引式滑坡,经2003年、2004年多次整治后,2005年又发生变形,再次进行勘察设计和综合整治。通过滑坡成因的分析,设计中充分利用既有抗滑桩工程,并采用滑
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畜牧业也快速发展起来。这时畜牧养殖的疾病防止就显得更加重要,畜牧防疫不但要乎要曼壅密摩,更号提高每疫质量。只有这两个指标都达到了标准,才能保证畜
山羊养殖是我县的传统养殖项目,具有投资少、成本低、繁殖快、风险小的生产优势。佛坪县地处秦岭南坡腹地,饲草丰盛,且种类多,草山草坡面积大,饲草饲料资源十分丰富,发展山羊养殖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测绘技术越来越先进,实现城市测绘的信息化是我国则绘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城市测绘将会在技术、服务和价值指向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同时,随着城市测绘
本文报导磷酸酯酰氧基异辛醇铝酸酯(PIA)的IR、27Al-NMR、DTA和水解性等理化性质的测定结果,以及PIA改性碳酸钙在液体石蜡中的粘度、填充量、沉降性,及PIA适用范围的主要研究结果。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突出特点是实验教学占有主要地位。学生对实验器材的兴趣远远大于探究活动本身,因此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活动有余、思维不足”,课堂效率较低的现象。“
本文讨论结构应力S(t)在设计基准期[O,T]内跨越来一门槛x的规律,获得平稳正态Γ-更新过程和平稳正态Weibull过程样本函数最大值S_M的概率分布表达式和一、二阶矩估计。
一、培育壮秧技术(一)壮秧的标准秧龄30-35天,叶龄3.5-4.0片,苗高12-14厘米,根数9-10条,带蘖率80%以上.(二)育苗前的准备1、秧田地的选择及秧本田比例的确定选择无污染、地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