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就业形势2008预测及建议

来源 :财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ynewer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8年,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将难有根本改变,高校毕业生、城镇零就业家庭、残疾人、农民工的就业是难点。为了实现2008年“125142”的就业工作指标,应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就业工作,促进劳动关系协调,抓住难点问题,畅通多种就业渠道,逐步建立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长效机制。
  
  一、对2007年就业工作回顾
  
  2007年初中央政府确定的全年就业工作目标是“95146”,具体含义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其中“4050”等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100万人,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强劲,预计达到11.4%;就业再就业工作深入推进,各项政策措施进一步落实,就业形势虽然没有根本好转,但是就业和职业培训发展平稳。2007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实际达到1220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35%。2007年全国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实际达到550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10%。2007年全国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人数实际达到140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40%。2007年12月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控制在计划目标4.6%以内,与2006年底持平。2007年全国新增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数实际达到33万人,完成全年计划的103%。连续几年就业计划明显超额完成。这说明两个问题:一是中央和地方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很大,真正体现了就业是民生之本;二是就业计划指标过于稳妥,还可以与时俱进。
  
  二、2008年的就业形势和就业难点
  
  (一)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没有根本改变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预测: “十一五” 期间,城乡新成长劳动力年均达2000万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劳动力100万人,加上需要就业的下岗失业人员和其他富余及剩余转移人员,每年需要安排就业的达2400万人。从劳动力的需求看,按照经济增长保持8%至9%的速度,每年可新增800万~900万个就业岗位,加上补充自然减员,可安排就业1200万人左右,年度劳动力供求缺口仍在1200万人左右。而在农村,虽然乡镇企业和进城务工转移了2亿人,由于土地容纳的农业劳动力有限,按1.7亿人计算,则农村富余劳动力还有1.2亿人以上。因此,从总体上看,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将进入一个平稳渗出状态,城乡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基本态势将长期存在。
  
  2007年第二季度全国103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主要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一是总体而言,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的供给依然大于需求;与上季度和上年同期相比,本季度劳动力市场中的需求人数和求职人数均有较大幅度增长。二是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的产业需求结构相对稳定;与上季度和上年同期相比,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下降2.3个和5.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分别上升2.6个和5.8个百分点。从行业需求看,79.3%的企业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及建筑行业。其中,制造业和建筑业的用人需求占第二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93%;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占第三产业全部用人需求的73.8%。三是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工既是用人需求的主体,又是求职人员集中求聘的职业。从供求状况对比来看,生产设备操作工、商业和服务业人员的需求较大,其需求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四是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4%。与2006年同期相比,新成长失业青年和外来务工人员的求职比重略有增长,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有所下降。五是按性别分组看,女性的求人倍率略高于男性;按年龄组分组看,16~24岁、25~34岁年龄组的求人倍率高于其他年龄组,分别为1、1.02;按文化程度分组看,初中及以下、硕士以上文化程度的求人倍率高于其他文化程度,分别为1.05、1.42。六是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技师、高级技师的求人倍率较大,分别为2.31、2.29。我国劳动力市场的这些特点,将在2008年初得以持续。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令人担忧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总数将从上年的464万人增至532万人。除去10%考硕和考博学生、专升本学生以及出国留学学生,再加上上年待就业的70万~80万人,2008年实际需要就业的人数在600万人以上。近年来大学生就业渠道的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比例越来越小,进入民营、三资企业毕业生的比例却在提高。2007年进入国家机关工作的毕业生不到1%,2006年占1.1%,2005年占1.4%,2004年占2.02%。2007年进入民营“三资”的学生接近32%,2006年为28.91%,2005年为26.45%,2004年只占23.14%。目前没有找到工作的毕业生有三种生存状况:一是把档案和户口存放在学校,两年内找到工作可继续办理报到手续;二是档案和户口放在人才交流中心,今后就业就是社会人员就业,不能办理报到手续;三是把档案和户口放在街道,可享受低保,免费享受就业服务。城市生源的毕业生多把档案和户口放在人才交流中心和街道;农村生源的毕业生多把档案和户口放在学校和人才交流中心。
  (三)城镇零就业家庭成为最难的堡垒
  所谓城镇零就业家庭,是指城镇居民户籍家庭中,在法定劳动年龄内(在校学生、现役军人、内退人员、办理提前退休人员、残疾人除外)有劳动能力且有就业愿望的家庭成员,无一人就业的家庭。城镇户籍人员与农业户籍人员组成的家庭,居住在城镇,其家庭成员符合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条件,计为城镇零就业家庭。2007年各地在对零就业家庭实施动态监控的基础上,重点解决3个月以上无人就业并经申报认定的零就业家庭。2008年,各地将解决所有无人就业并经申报认定的零就业家庭,到年末实现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的目标。劳动部要求有条件的地区要全部消除城镇现有零就业家庭,不具备条件的地区要逐步消除,2007年全国总体解决达到80%,2008年要探索建立动态援助的长效机制,全国总体解决达到100%。
  据了解,2007年初全国登记在册的城镇零就业家庭规模在6万户左右,没有登记在册的大约有24万户左右。其中,中西部地区的比例高于东部地区,中小城市的比例高于大城市。城镇零就业家庭往往是再就业的难中之难,解决起来非常棘手。
  (四)残疾人就业难不容忽视
  目前,我国残疾人的比例为6%,但是在很多地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规定都很难落实,近年来就业越来越困难。据统计,2007年在我国8296万多残疾人中,已经实现就业的有2266万人,其中城镇463万人,农村1803万人。我国现在尚有858万有劳动能力、达到就业年龄的残疾人没有实现就业,而且每年还将新增残疾人劳动力30万人左右。
  残疾人就业困难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一是残疾人自身的残疾带来的工作障碍,使他们不能适应许多工作岗位,失去了不少工作机会。二是由于一些残疾人或多或少存在某些生理或心理缺陷,使他们在工作中不能很好地适应人际关系,影响了正常工作。三是还有不少残疾人文化程度较低,没有受过职业教育和培训,缺乏就业能力,局限了就业的途径。四是由于不少企业对招收残疾人存在许多顾虑,情愿交就业保障金,也不愿给残疾人安排工作岗位。五是有的企业有不规范操作现象,为了不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就名义上安排一些残疾人就业,其实并不让残疾人上岗。
  (五)农民工就业重在权益保护
  据调查,目前我国农民工平均年龄为29.1岁,30岁以内的占61.1%,30岁以上的占38.9%,其中16至25岁的占44.9%。农民工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者所占比例高达83%,未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的占72%。在东部省份就业的农民工占农民工总量的60%,在中部省份就业的农民工占21%,在西部省份就业的农民工占19%。流动就业的农民工主要来自安徽、江西、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广西、重庆、贵州等省份。外出农民工来城市打工的信息79%由其亲属、同乡和朋友这样的社会网络提供;正式组织招工的还不到10%;其他如政府组织就业、网络招聘的约11%。虽然目前全国各地政府启动了面向农民工的就业服务项目,不过应该看到,由于资源有限,渠道简单,农民工就业市场难以与时俱进。
  由于政府部门的宏观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农民工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由于没有建立稳定的农民工就业引导机制,造成表面上的农民工短缺现象。由于城乡就业的意识没有普及,农民工权益保护不到位。胡锦涛、温家宝领导同志批示严厉查处的山西省一些黑砖窑非法用工的严重问题,就代表性地反映了这一点。
  展望2008年,农民工的就业歧视表现为工资歧视、雇用歧视、职业歧视三方面,其深层原因是:市场失灵和个人偏见导致对农民工的工资歧视,长久以来对农民的歧视性就业制度和政策,导致对农民工的雇用歧视和职业歧视,且后者是农民工就业歧视产生的实质性和根本性的原因。
  
  三、全面促进2008年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
  
  2008年就业工作的目标应该确立为“125142”,具体含义是: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年底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为了实现这个较高的目标,针对2008年的就业难点,我们必须采取以下对策。
  
  (一)进一步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就业工作,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应有的力量
  从宏观层面上看,积极的就业政策是指以促进就业为取向的宏观政策体系,即不仅要将就业作为经济增长的前提和经济运行的结果,而且要将之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在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和增长速度的确定等重要决策中,充分考虑各项措施的就业效应,将能否促进就业增长,作为宏观经济决策的基本原则。政府的目标是多重的,包括经济增长、市场稳定、社会公平和充分就业等,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政府目标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根据我国当前实际状况,将就业增长作为宏观政策体系的重心,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实现就业增长,有效解决我国因经济结构调整和体制转型带来的严重失业问题,有着重要的意义。2008年,从经济结构和企业结构的角度来看,为扩大就业需求,我国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当劳动力市场供求矛盾突出、失业压力较大时,各级政府要通过积极的就业投入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政策,促进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迅速发展,以提高经济增长的就业密度,并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投入少、见效快的第三产业和民营企业。提高积极的就业政策的效率,必须通过政府、雇主和工会组织密切协作,协同促进就业工作。我国目前有再就业工作联系会议制度,但是仍然是政府唱主角。就业不仅有市场机制,还有社会机制,要通过完善政府、雇主和工人(或者工会组织)三方协商机制全面促进就业,这也是和谐社会机制建设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就业目标不是完全就业,而是充分就业。通过市场机制配置劳动力资源,使劳动力供给与需求趋于均衡的就业量就是充分就业量。充分就业是经济运行效率提高的重要保证。针对转型期劳动力市场的行政性分割等因素,政府作为制度供给主体,应当提供相应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尽快形成统一的竞争性的市场配置型劳动力市场。
  (二)高度重视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扎实解决城镇零就业家庭
  从城镇来看,当前部分下岗失业人员就业难主要是由于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新就业岗位的需要。2008年,一方面,要强化职业培训和就业服务,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另一方面,要努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各类中小企业,充分发挥它们在促进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消除零就业家庭,是2008年促进就业的一项紧迫任务,各地必须强化责任,有针对性地为零就业家庭开发就业岗位。岗位开发中尤其要发挥政府促进就业的功能,探索多种形式,如政府购买一批、机关事业单位挖掘一批、驻辖区单位吸纳一批、社区服务开发一批、再就业基地创造一批、劳务派遣组织一批等,为零就业家庭提供更多岗位。
  (三)充分保障残疾人就业权利,积极为残疾人就业创造条件
  2008年,要认真贯彻落实《残疾人就业条例》。各地用人单位必须按照不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1.5%的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未达到规定比例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未安排人数和当年度职工平均工资额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用于补贴残疾人职业培训和扶持残疾人就业。
  对残疾人进行的职业培训包括就业前培训、岗前训练、转岗训练和在职训练等。政府各有关部门所办的职业培训机构,应将残疾人纳入培训计划随班培训,可根据市场需要和残疾人的具体情况单独开设培训班;残疾人职业培训机构应具备特殊的培训手段和条件,为在普通培训机构中难以接受培训的残疾人提供培训;其他职业培训机构也应接受残疾人参加培训。对在各类职业培训机构中学习且生活困难的残疾人,残疾人劳动服务机构应酌情给予补贴。
  (四)大力推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畅通大学生面向企业、面向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流动就业渠道,配合《就业促进法》的出台
  2008年可以考虑成立大学生就业促进办公室,动态把握大学生就业、失业状况,掌握用人单位是否有收取面试费、押金和不给上“三险”等违法行为,优先提供对大学生的就业岗位安排。面对大学生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要认真反思自己的责任,加快专业调整和教学改革,以促进高校教育和劳动力市场接轨。对于刚毕业的学生既没有创业资金,又无资产可做担保的问题,国家应该对大学毕业生的创业予以法律上的明确支持,考虑将企业和高校的互动制度化,让高校按企业和市场的需求培养技术型人才,企业将上岗人员的工作信息反馈给高校,以便高校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
  (五)认真贯彻国务院5号文件精神,逐步建立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长效机制,努力做好农民工就业和维权工作
  2008年,国家应加快综合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民工有序流动就业和城乡建立统一劳动力市场的制度性障碍。积极探索改革户籍制度,剥离附着在户口上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等权益,实行居住地户口登记制,实现农民的自由迁徙权,使他们能够在城市获得长期合法居住权,给予农民工与市民平等的待遇;改革城市的社会管理体制,将农民工的管理全面纳入城市和流入地政府的管理体系,使农民工能够参与城市的政治和社会生活;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强化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建立土地的市场化退出机制,以使农民在自愿放弃土地中得到应有的报偿,为农民实现向城市的稳定转移提供资金支持和“原始积累”;逐步向农民工开放城市的公共服务,特别要进一步完善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和农民工的职业教育与培训政策;加强对农民工的基础管理,实行农民工就业登记与企业招工的报备制度、失业登记与社会保险登记制度、劳动合同管理制度等;建立和发展农民工技能培训体系,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切实强化对劳动力市场秩序的监管,坚决清理和制止向农民工收费和变相收费,全面清理和废止对农民工就业的歧视和限制政策。
其他文献
本刊推出的《中国农业最新发展报告》,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去年我国尽管遭受了这样那样的自然灾害,但仍然夺得了粮食生产连续四年稳定增产,农民收入连续四年较快增长的好成绩。正如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称道的,我国农村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亿万农民由衷地感到高兴。  党的十七大强调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面对农业经济好的发展形式,我们也必须清醒地
2007年4季度,全国食品制造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势头。截至2007年11月,与上年同期相比,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增长28.84%,产品销售收入增长29.37%,利润总额增加了78.29亿元,累计税金总额增长了27.34%。      2007年食品价格继续大幅上升,全球食品涨价范围广、幅度大。中国食品的涨价狂潮中食用油和猪肉领涨主力。为了保障市场供给,我国政府开始启动了粮食、食用油、猪肉等方面的全面
为了深入分析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以及我国贸易顺差过大的问题,2006年5月23日,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国家信息中心联合召开了专家座谈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国家统计局国际统计信息中心的有关专家参加会议,并作了专题发言。现将会上专家的观点综述如下。    一、 今年以来国际经济环境总体有利    今年
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追求卓越 创造佳绩     在“以人为本”先进企业理念的指引下,做为祖国东北大地电力能源行业先锋的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正在以稳健的步伐和昂扬的姿态,向国内先进、国际一流的现代化规模型、环保型、节约型、高效型能源企业迈进。   华电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原名黑龙江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是黑龙江省政府和原国家电力工业部的首批股份制试点企业之一。1993年2月18日,经黑龙江省体改
一、交通运输总体:行业景气有望回升    2009年以来,受国外经济衰退、国内经济放缓的影响,货物运输需求出现回落,我国物流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但随着国家经济刺激计划的实施,在宏观经济基本面逐步好转的背景下,业务量持续反弹,行业景气有望回升。  1 货运量逐月回升。客运量增长平稳  1~5月份,全国交通运输货物周转量达到45928.22亿吨公里,同比增长3.4%,从运行趋势来看,单月业务量呈现逐步回
本刊讯(本刊记者马钰郑玮)在祖国东北的鸭绿江畔有一块风水宝地,它就是山美水秀,并在中国革命史上书写过壮丽篇章的英雄城市——临江。  临江市旅游业起步于21世纪初。当地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发展,提出“旅游兴市”战略,并在全市形成“大旅游,大发展”的理念,调动全市各方面力量大力支持旅游业的发展。同时该市还坐拥高品位的边境山水风光、闻名遐迩的天然影视基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优越的生态和气候环境、方便的交
2008年1~2月,水泥制品制造业累计工业总产值为1272.85亿元,同比增长32.22%,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3.44个百分点;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01.34亿元,同比增长35.55%,增幅比上年同期上升1.87个百分点。    2008 年1~2月,水泥制造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484.65 亿元,同比增长11.4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54.54 亿元,同比增长10.73%。1~2月,水泥制造业经
财富档案  松下幸之助是世界著名电器财团“松下”电器的创始者,他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备受世人重视,享誉全球。松下幸之助被称为日本的“经营之神”,其照片上了美国《时代》周刊的封面。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帕斯卡尔和哈佛商学院教授阿索斯,在他们合著的《日本的管理艺术》一书中,赞誉松下幸之助是世界级的企业管理天才。      当人类的生活进入21世纪之后,随着生活水平提高、科学技术进步,生活中增加了各式各样的电
2007年上半年,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经济形势总体是好的。消费增速加快,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1.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同比上涨3.2%。针对银行体系流动性持续偏多、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的问题,中国人民银行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统一部署,及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维护总量平衡。搭配使用公开市场操作和存款准备金等对冲工
工业和信息化部高度重视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按照《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关于200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对2007年的改革工作做了专门部署,全行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努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一、2007年《通知》落实及改革进展情况    1.加快职能转变、进一步清理行政审批项目。国务院召开加强政府自身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