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老一辈科学家身上我们汲取到哪些精神伟力

来源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bgqx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日来,几则关于老一辈科学家的新闻陆续成为热点。2019年1月14日,97岁高龄的吴孟超院士退休。他从医70多年,把近1.6万名肝胆病人从死亡边缘拉回,退休前每周仍坚持完成3台手术。2019年1月16日,被誉为“中国氢弹之父”的于敏院士与世长辞,享年93周岁,为了祖国的国防事业,他隐姓埋名28年,连妻子都不知道他从事的是“这么高级的保密工作”。
  人们敬仰老一辈科学家,不光是因为他们在年迈之际,依然竭尽所能地为科研事业发光发热,更因为他们在青年时代,放弃物质享受和安定的生活机会,把最美的青春投身于一条充满艰险、前途未卜的奋斗之路。于敏院士暮年的一番话震撼人心:“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没有的,能把微薄的力量融进祖国的强盛之中,便足以自慰了。”是何等的精神伟力,让老科学家云淡风轻地回顾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不必回避的现实是,当代青年的生活条件、成长经历与老一辈科学家截然不同,老科学家生活的时代也远离了我们。当代科研工作者不必在“一穷二白”的艰苦条件下创业,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魄力开局。但是,那种对待科研创新工作披荆斩棘、攻坚克难的精神,对于每一个时代的每一个创业者都适用。
  欲成大事,先要立志。老科学家勤勉奋斗几十载的力量源泉,首先在于坚定不移的个人志向。明确个人志向,离不开浓烈的兴趣,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还是最忠诚的引路人。吴孟超从医学院毕业时,因为身高限制等原因,被分配到小儿科,但他坚持想做外科医生,并用自信和真诚打动了前来招聘的主考官。如果吴孟超当时不在事业抉择的十字路口拼一拼、搏一把,也许中国就会少一位卓越的肝胆外科领路人。
  当代年轻人学习条件更优越,发展方向更多元,却有越来越多的人丢掉了“兴趣”。考大学时,不知道什么专业适合自己;大学毕业之际,也没有想明白自己应该从事怎样的工作。一些人选择事业方向时患得患失,什么行业“热”就想去什么行业,结果辜负了自己真实的本领与才干。年轻人树立远大抱负,理应具备卓尔不群的精神气质,不人云亦云,认准了目标就坚定不移。
  明確远大志向,才能有矢志不渝的责任与担当。很多老一辈科学家都是从细节处表达责任意识的。吴孟超总是千方百计为患者“省钱”。每次手术缝合用手缝线。他说:“我们要多用脑和手为患者服务,器械用一次,‘咔嚓’一声1000多块,我吴孟超用手缝线,分文不要。”工作中学会换位思考,把责任落实到终端,是各行各业的工作者都应该理解与贯彻的行事准则。
  对功名利禄的淡泊,在老一辈科学家身上凸显。前不久,刚刚获得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钱七虎院士提出,将800万元奖金捐献出来,在家乡成立助学基金,引起了许多网友的赞叹。面对“中国氢弹之父”的美誉,于敏院士也始终婉拒,谦虚地认为自己只是起到了一定作用。老科学家“深藏功与名”,不是不在意建功立业的远大理想,而是相比那些外在的物质结果,更注重内心的丰盈感和精神上的收获。
  科研工作者在作出重大科学成就以后,理所应当享受相应的物质回报和名誉。老一辈科学家心甘情愿地把自己用汗水换来的物质财富捐赠出去,其高风亮节令人感佩。值得注意的是,科学家的爱心慈善往往没有脱离科研教学事业,不管是热心推动基础教育发展,还是为科研资源添砖加瓦,都围绕着促进科研环境整体改善的目标,都灌注着为后来人铺路的期许。当代科研工作者通过努力创造个人财富完全值得骄傲,但不能因为过度追逐物质利益而迷失方向。
  我们或许告别了老一辈科学家筚路蓝缕的创业环境,但奋斗依然是时代的主旋律。如今,不管是科研工作还是其他类型的创造性工作,都具备了更完善的基础环境,激励回报机制也更加健全。对年轻人来说,不必重复前辈人的荆棘路当然是好事。不过,不能因为道路的平坦、前途的光明,就放弃砥砺自我的机遇。须明白,抵达成功的彼岸没有捷径,贪图安逸者迟早会错过一整个时代。
  (编辑:王莹)
其他文献
2019年1月9日,我国国防科技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推动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重要奠基人于敏院士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于敏在中国氢弹原理突破中解决了一系列基础问题,提出了从原理到构形基本完整的设想,是新中国氢弹研究中的关键核心人物。1965年10月,在于敏的组织和部署下,氢弹理论得以突破。目前全世界只有两种氢弹构型,美国的T-U构型和中国的于敏构型。于敏此后长期领导核武器理论研究、设计,解决了大
你在跋涉。  暮色苍茫。  天黑了,同照鄜州与长安的明月不是云端常客,很多人和你一樣,行走在浑然天地之间。  你抬起头来,望望天空。  天空之上,繁星点点。  理想主义者的身上,总是负着现实的枷锁,枷锁锁住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梦想,却锁不住你“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无限关切与同情。  “万方多难,在躬一人。”这份关切与同情,想必从大禹时代起,就已深深地烙在了每个中国士人心里。谁能没有
考场作文精彩片段一  林语堂曾为东坡作传,字里行间对苏轼从乌台诗案的风波中涅槃突围,笑对坎途的豁达人生态度倾慕有加。  对于生活在封建社会的文人学士来说,入仕的宿命就像一本一唱三叹的折子戏,映射着说戏看戏者的喜怒哀乐。身处顺境之中笑看云起云落自然容易,行到水穷处依旧能“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那份对于生活的曲折始终从容的谈笑才是最为难能可贵的。  日本女画家堀文子经历了创作的低谷期
据说,赶驴人驱策懒驴的方法是在懒驴脑袋的前面挂上一根鲜嫩的胡萝卜,让驴子在美食的诱惑下不断地向前走,最终到达目的地。赶驴人的做法虽说有些狡猾,但淋漓尽致地体现了“打赏之道”。  “打赏”即给予对方好处,至于目的,要么是让所识穷乏者得,要么是让别人入我彀中,为我所用,要么是满足自我需求,肯定自我。  在古代,“打赏”一词要么有鲜明的等级色彩,要么有“施舍小费”之意,总之有浓重的“不平等”之意。《红楼
很多人以为,高明的措辞来自天生的语感,可实际上,措辞就像做菜一样,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掌握的。  ——佐佐木圭一  太讲究理智,容易与人产生摩擦;太顺从情感,则会被情绪左右;太坚持己见,终将走入穷途末路。  ——夏目漱石  所谓青春就是尚未得到某種东西的状态,就是渴望的状态,憧憬的状态,也是具有可能性的状态。  ——三岛由纪夫  我觉得人在长跑时心情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变得平和。跑过一定距离之后,渐渐懒得
“这里躺着一个人,在二十世纪、二十一世纪,他写过几十部武侠小说,这些小说为几亿人喜欢。”这是金庸留给自己的墓志铭。2018年10月30日,一直笑称“我都死了20多回”的金庸先生,这一次真的离开了。  金庸,原名查良镛,从《书剑恩仇录》到《鹿鼎记》,他用15部武侠小说,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一个奇迹:“凡有华人居住处,就有金庸在流行。”他总是一副文质彬彬的书生模样:衬衫扣子系到最上面的一颗,领带扎紧
文题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作。  不少国家的语言机构、资讯媒体会根据每年的词语流行度、广泛知名度、用户查询率等标准评选出“年度关键词”。这些词语往往浓缩当年国内外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巨大变迁,折射出本年度国家的流行趋势、关注热点、公众情绪和社会图景等,凝聚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以下是某机构评选出的我国近三年国内外“年度关键词”:  请结合上述表格内容,对2019的“年度关键词”
多年前,一句“视吾家之所寡有”,震荡了历史烟尘,令人心动,接着便是焚券市义的美谈不胫而走,似乎冥冥之间道出了不证自明的真理,即我们尚未拥有之物决定了个体生命的富有程度。  “富有”一词,在现代语境下往往被滥用,被曲解,被化为炫耀的工具手段,人们固执地将富有的定义囿于金钱名利等已得之物,殊不知古典理性的告诫。何谓之富有?顾名思义,富有指向丰盈与饱满。所得之物,固然带来了物质上的富足,但沉静沉淀之后,
作为中国首届央视主持人“金话筒奖”获得者,杨澜知性优雅、深入浅出的主持风格成就了无数的荧屏经典。她很喜欢说一句话:一问一世界。  1994年,杨澜耗时数年好不容易才在央视站稳脚跟,成为《正大综艺》的当红女主持。此时她却做出了一个令旁人无比费解的决定:辞去央视工作,只身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深造。她想学习世界顶级的传媒理念和技术。  26岁的杨澜,就这样开始了一个人在异国他乡的求学生涯。无论是生活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而建立的规则体系。在道德规则体系中,道德基准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一个人认同社会共同体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并习惯于遵守和践行这个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