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在学术出版生态圈重构中的功能定位研究

来源 :新世纪图书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onis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论文旨在研究图书馆在学术出版生态圈中的功能定位,创新图书馆学术资源建设思路,变革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理念,丰富图书馆学学术积累。基于图书馆社会职能和社会责任立场,运用“互联网+”思维,围绕学术出版四融合特征和学术出版多元新业态,从学术出版生态圈的学术信息运动过程视角,讨论图书馆在学术信息各阶段的角色、功能与地位。在学术出版生态圈重构中,图书馆是“学术信息源”的融合者,出版合作者、生产者角色,具有“学术信息流”的联结者、知识发现者、信息净化者功能及“学术信息宿”中的机构学术共同体的主角和学术研究工作的参谋与助手地位。
  关键词 学术出版 出版生态 生态圈 图书馆
  分类号 G25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03.006
  0 引言
  学术出版通过思想传播、文明传承、资政育人,集中展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优秀的文化成果,在当今世界话语体系构建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2015年7月15日,第六届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学术数字出版与学术服务”分论坛上“中国学术数字出版联盟”的成立,预示着全球化、数字化将是“互联网+”时代学术出版服务的未来发展方向。“联合打通学术研究—学术出版—学术传播—学术应用—学术参考—学术转化全链条,重构为知识生产、传播与共享而连接一切,跨界合作,协同创新的学术出版生态圈” [1]是学术数字出版联盟新的愿景,承载着无数致力于中国学术“走出去”的学者的无限期待,寄托着业界的希望。
  “互联网+”思维下的“学术共同体、学术生态系统和学术整体”理念注定学术出版商、学术机构团体及个人用户与图书馆之间所构成的学术出版链环环紧扣[2],不仅给图书馆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也将使学术出版成为网络环境下的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组成部分。做为图书馆学术界的研究者,有必要塑造图书馆在学术出版变革中的新角色,创新图书馆学术资源建设思路,变革图书馆资源建设与服务理念,丰富图书馆学学术积累,在“出版商、图书馆、用户、数据商”这一出版新生态中体现出枢纽性功能地位。
  1 图书馆在学术出版生态圈重构中“学术信息源”的功能
  当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学术生态圈正在被信息技术所打破,新的学术生态圈正在重构,要求图书馆肩负起社会职能的使命,对学术信息源进行高度融合重组,并以“学术出版生态圈”关键节点身份,成为学术出版合作者和生产者。而“互联网+”思维下的“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尊重人性,开放生态,连接一切”[3]的办馆理念,使得图书馆及其图书馆学理论研究和服务探索视野应从图书馆自身融入到了整个学术共同体的大环境中,并面向整体学术生态圈发挥着作用。可以说,图书馆在学术出版生态圈重构中应不断凸现其枢纽功能,并发挥出相应作用。
  1.1 圖书馆应成为“学术信息源”的融合者
  上世纪末以来,国际上传统出版商大多数实现了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进而到信息服务商的蜕变,完成了内容生产、网络技术、数字技术和营销渠道的融合。传统出版理念以技术为基础,创造了出版发行业的新格局[4]。Elsevier1997年ScienceDirect数据库上线,这是面向学术界的大型电子平台,2004年SCOPUS数据库诞生,是目前最大的引文和文摘数据库,2009年,SciVal数据库发布,这是一系列支持分析决策的在线工具。通过数字转型,为科学研究提供更多、更好的内容和服务,以数据和信息分析为支撑,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自2010年后,国际知名出版商均研发建立了拥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资源平台,在这一平台下不断整合各类载体、形式的出版发行,形成了高度集成、扁平化的数字化营运模式。而一些规模不大、经营特色突出的出版机构,也在向大的公共平台商靠拢,借助其平台对资源的传播能力,扩大销售范围,提升产值。建设平台、依托平台将是出版机构可预见的重大转型[5]。这种平台化趋势,成就了学术资源传统出版与数字出版的融合,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的融合,虚拟与现实、线上(电子版+手机报)与线下(实体刊物) 的融合,产业链间渠道与平台、平台与终端、终端与内容的融合”[6]。在“融合”的大趋势下,图书馆可以在更大范围和更大程度地对不同内容类型和不同载体的学术资源进行整合重组,以全网域OPAC[7]为手段,以服务平台与出版平台无缝对接,成为“学术信息源”的知识信息融合者。
  1.2 图书馆应成为“学术信息源”的出版合作者
  图书馆和出版社合作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两者联合起来,共享现有的基础设施和资源。早在1997年,美国加州图书馆就和加州大学出版社开始合作,重点为加州大学提供学术交流和图书出版业务。在合作中,图书馆发挥其馆藏资源数字化和资源整理的丰富经验和专长,出版社发挥其编辑出版特长。图书馆负责数字出版的存取、专家审查、系统管理和数据保存等,出版社则负责发行、市场营销等[8]。二是合作出版,探索大学和学术图书馆参与学术出版的策略,分析图书馆自设出版社,图书馆+出版社合作模式,图书馆与学者、专家之间采用合作模式[9],开发图书馆参与学术出版的实践模型[10]。构建一个覆盖一定区域、范围的高校、科研机构学术资源的大型联合平台,实现更广范围内学术资源的开放传播[11]。一个图书馆和领域机构、出版商、研究人员共建的基于国际化视角提供数字出版运营、资源联合采购等方面的全面解决方案[12]正在酝酿中,图书馆在这个解决方案的“链条”中将成核心节点,图书馆以合作者身份沟通联结各方面关系。
  1.3 图书馆应成为“学术信息源”的生产者
  从现有的商业出版向学术出版变革迈开的第一步是数字出版与开放获取运动,机构数据库平台、开放学术期刊出版或自建出版社的方式成为开放式学术出版的主力。它促使图书馆开始探索出版服务[13],在开放学术期刊建设方面,国外发展较为成熟的是由 60 所大学图书馆构成的图书馆出版联盟(Library Publishing Coalition)。2014年,图书馆出版联盟举办了为期两天的会议并发表了首期图书馆出版目录(Library Publishing Directory)。该目录显示,2013年图书馆出版成绩斐然,仅在当年图书馆出版了超过500本的学术期刊,900余篇专题论文及8700多份会议论文。此外,加拿大人文社会科学资源网络主持的协同效应(Synergies) 项目的建设和维护是由大学图书馆来完成,康奈尔大学图书馆和杜克大学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欧几里德项目(Project Euclid)汇总了许多领域的期刊,它们都取得不错的进展[14]。图书馆构建自己的机构知识库和学科资源库,并对开放获取资源进行深度整合,使之与馆藏资源融为一体,也是图书馆践行开放获取的学术出版模式,投入“学术信息源”生产的重要标志,国外高校IR建设一般都是以图书馆为重要基地[15],在Open DOAR登记的绝大部分IR图书馆都是组织者或参与者,我国的中国科学院机构知识库网格,CALIS “IR建设及推广项目”都已经和正在将图书馆推向学术出版的前沿[16]。   2 图书馆在学术出版生态圈重构中“学术信息流”的功能
  网络环境下的“学术信息流”显现出多通道、多载体、流向四溢、流速难以把握等特点,图书馆的职业特点和其在学术生态圈中关键节点的身份,要求图书馆在学术信息流中以科学的资源采购策略和资源运行手段,向有利于学术生态环境和谐、高效、经济的方向监控和管理学术信息流向和流速,担当起学术信息流畅通的联结者、知识发现者及信息净化者角色。
  2.1 图书馆应在“学术信息流”中发挥畅通联接功能
  图书馆在学术信息流中承担着学术信息“源”和学术信息“宿”的沟通责任,担负着各类型信息间的连通任务,学术出版的新业态,带来了学术资源出版发行的多元化模式,学术资源的获得方式,学术信息流向、流速更加复杂。一方面,图书馆在复合图书馆、网络图书馆、泛在图书馆的理念下,策划各种学术资源的品种、类型均衡资源配置,建立各种资源评估模型[17],探索多种资源建设模式[18],学术资源建设策略在与出版商的竞合中逐渐形成,传统发行模式,正在被使用权购买,联合采购,按篇计价,“PDA”模式所取代。另一方面,图书馆利用管理系统和服务平台,从为书找人,为人找书发展到大力开展信息订制和信息推送服务,通过空间重组,将图书馆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整合,让数字文献与纸质文献、期刊与图书、开放获取资源与购置资源实现“三个互补”,最大限度地发挥资源流向针对性,资源流速快捷性。这一切不仅是为了考虑图书馆的经济投入与办馆效益,更是起到了图书馆在“学术信息流”畅通中的联接者功能。
  2.2 图书馆应在“学术信息流”中发挥知识发现功能
  学术出版的学术性、学术出版生态圈的知识密集性,给予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19]能力以更多的用武之地。在图书馆的发展历程中,处处有发现服务的踪迹。知识发现、情报发现、用户发现、读者信息利用运动规律发现、信息、知识、情报及智能转换发现贯穿于图书馆学理论与实践探索始终,同样于学术出版生态圈中无处不在。首先,图书馆通过跟踪学术出版“源”,观测学术出版发行 “流”,及时抽取其中有价值的新元素,加工成对出版商选题、图书馆学术资源建设、用户有利用价值的信息或情报,为繁荣学术出版服务。其次,图书馆利用信息检索理论和技术寻找学术资源,包括全网域资源的检索,灰色文献收集,机构内部资源挖掘和用户信息资源化开发,为出版社挖掘潜在作者和出版资源、图书馆拓展和丰富资源体系、机构和研究者个人学术成果发表服务。再者,图书馆借助“下一代图书馆平台”[7],运用社会资本积聚原理和社会网络工具,在社会资本内的隐性知识的挖掘和发现[20],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21],用户资源发现等方面积极作为[22],为学术出版生态圈的知识增值服务。
  2.3 图书馆应在“学术信息流”中发挥信息净化功能
  学术出版生态圈中学术环境污染现象伴随开放化程度提高而上升,学术欺诈、学术不端、学术垃圾、学术成果版权纠纷、学术不安全等现象影响着和谐学术出版生态圈建设,图书馆作为学术信息中心、知识枢纽和人类文明传承的基地[23],应该首先建立以图书馆为主体的,以图书馆信息载体为支撑的局部良性循环信息生态系统,科学高效地保存、管理、利用学术信息载体(纸质文献、电子书籍期刊、多媒体数字资源等),推动学术出版“源”协调和学术信息“流”通畅、安全、高效。图书馆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严防学术欺诈,如对假论文,非法出版物的识别与曝光。抵制学术不端,如对论文抄袭、过度引用、重复发表的检测与发现。对数据库垃圾文献,重复收录的鉴别与举报。對图书馆用户学术成果版权的维护,如版权知识宣传与普及、数字文献使用方式的规范。使图书馆成为一方学术信息“净土”,建设成“学术信息生态园”。同时,运用信息生态平衡规律,引导学术出版生态环境中的信息人与信息生态环境、系统之间,信息人与信息人之间自然和谐相处,在出版商,图书馆、研究机构和个人之间架设沟通理解的桥梁,如尊重出版商版权规定,正确认识和对待发行渠道“价格战”,遵守开放获取资源存储利用规则,抵制超越使用权限和恶意下载,促进学术信息的良性循环再生。
  3 图书馆在学术出版生态圈重构中“学术信息宿”的功能
  人类的一切学术活动都应遵循信息的“源—流—宿” 运动规律。从本质上说,学术出版生态圈的运动目的就在于信息“宿”即学术信息用户的最大限度满足。图书馆历来以用户的信息需要满足为职业目标追求,在学术出版生态圈中,图书馆的关键节点意义贯穿于学术出版活动全过程,并且在终极目标用户立场上,图书馆还是学术出版生态圈外延的重要枢纽,图书馆的许多业务活动和服务内容,也注定了其在机构学术共同体是主角位置,对个人学者的学科服务、知识服务则是参谋、助手的角色。
  3.1 图书馆应成为“学术信息宿”中机构学术共同体的主角
  在高等院校、企业、科研机构、地方政府、行业协会等机构学术共同体中,图书馆创建的资源集成平台和科研评估产品能够成为机构决策参考依据。如在我国高校系统广泛采取的科研学术云服务平台[24]和绩效评估平台[25](包括论文绩效、专利绩效、基金绩效、人才绩效等子模块),都与学术出版生态圈息息相关,它需要与国内外著名学术数据库关联、与网络学术圈关联、与机构知识库关联、与用户信息仓储关联为前提,以智能比对、筛选、分析、统计为手段,以人工干预为补充评估某高校、某系科的学科排名和变化趋势,统计分析结果具有即时性、动态性和趋势性。这类平台与服务,是学术出版生态圈重构的重要外延,也是图书馆参与学术生态大系统运行的新服务。类似绩效与评估服务在图书馆服务中的运用,改变了机构学术共同体对图书馆功能的传统认知。另外,图书馆作为大学学术资源的承载者和教学科研活动的平台,在构建机构学术生态系统中也起着关键性作用,其工作质量将直接影响学术人的认知行为与高校学术生态发展平衡。图书馆与高校学术生态系统的共生、共荣与协同进化是学术生态发展的本质[26]。   3.2 图书馆应成为“学术信息宿”中学术研究工作者的参谋与助手
  重构学术出版生态圈,图书馆围绕学术研究工作者个体也有许多新的服务领域需要强化拓展,应当以学科服务、知识服务为方向,形成一个有机生长的创新型学科服务体系,对于学术出版生态圈的健康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图书馆可以帮助科研人员进行查重、查新服务,通过论文复率检测,提高论文被收录的机率。在建设面向学科发展的信息素养培育体系时,一方面,图书馆可以通过系列化的信息素养课程,传播数据库使用技巧、文献检索与利用的方法,帮助科研人员掌握追踪科学研究前沿热点的方法。另一方面,还可以在论文写作规范化、文献引用格式等方面给予帮助,引导恰当的学术成果出版路径,提高学术成果的传播效率。图书馆还可以通过个性化学术服务、全方位学科咨询与机构或科研人员建立紧密联系,通过课题查新、专题学术资源库建设、成果存储等形式做好学术研究工作的参谋与助手。协助版权问题处理方面,国外图书馆已有不少成功模式,帮助机构作者解决版权问题[27]。图书馆可以通过提供专业的版权咨询、与出版社进行版权问题谈判、为作者提供版权问题提醒等,发挥图书馆在学术出版版权问题方面的作用。除此以外,图书馆还可为用户提供一些附加服务,附加服务可参考《图书馆出版名录》,将学术成果服务的各个方面都融入其中[28],通过多样化的学术出版服务完善图书馆在 “学术信息宿”立场上的功能定位。
  4 结语
  中国若要在国际社会中提升自身的学术影响力和渗透力,学术水平便是其中的重要节点。当今,传统的学术生态圈正在被信息技术革命所打破,有必要在信息技术新时代重构学术出版生态圈。而重构学术出版生态圈是一个全新的课题,需要图书馆在这种重构中有必要的责任担当。全球化,数字化是当今学术出版的未来发展方向,图书馆在其中的责任担当寄托着业界的希望,这不仅是学术出版生态系统构成原理决定的,也是图书馆的性质和社会职能的规定性要求的。本文从学术出版生态圈的学术信息运动过程视角,讨论和分析图书馆的“学术信息源”的融合者,出版合作者、生产者角色,“学术信息流”的联结者、知识发现者,信息净化者功能及“学术信息宿”中的机构学术共同体的主角和学术研究工作的参谋与助手地位。这些角色、功能、地位,有的是传统图书馆功能的题中应有之意,有的是在国内外学术出版变革中,图书馆已经取得了成功的经验,有的是笔者根据相关研究归纳演绎的理想化愿景。我们有理由相信,只要图书馆携手出版界,联结发行商,服务广大读者,就能在学术出版变革中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刘宇阳.学术数字出版联盟 重构学术出版生态圈[J].出版参考,2015(7):33-34.
  刘贵华.建设高品质的“学术生态学”[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7/8):5-13.
  马化腾.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李克强总理互联网+国家战略腾讯官方解读[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5.
  ALLEN L, DAWSON S. Scholarly publishing for the network generation[J]. Insights, 2015,28(1):57-61.
  秦俭.大学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数字化趋势与出版社的应对[J].出版发行研究,2015(9):92-94.
  曹继东.2013出版业:转型、升级、变革、融合[J].出版广角2014(2):17-23.
  殷红,刘炜.新一代图书馆服务系统:功能评价与愿景展望[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3(5):26-33.
  张小英.学术交流视角下图书馆出版服务新模式探讨[J].出版广角,2015(10):74-75.
  Project Euclid[EB/OL].(2010-07-02)[2018-03-20]. http://projecteuclid.org.
  孙博阳,李书宁.国外大学图书馆开放获取实践概述[J].图书情报工作,2013,57(10):18-24.
  苏静,曾建勋.开放信息环境下传统学术出版商的内容运营策略:以英国物理学会出版社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693-698.
  赵惠芳,毛一国.学术交流新模式:图书馆出版服务[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2):13-17.
  隗静秋.基于《图书馆出版名录》的英国高校图书馆出版实践研究[J].圖书馆论坛,2015(10):125-131.
  郭志菊,崔进.开放获取环境下国外图书馆出版对我的启示[J].中国出版,2016(1):56-58.
  KAREN M, SOO Y R. Census of institutional repositories in the United States[EB/OL].(2009-01-10) [2018-03-20].http://www.clir.org/pubs/abstract.
  徐红玉,李爱国.中国科学院系统与高等学校机构知识库建设比较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4,58(6):78-83.
  孙芳, 赵良英.复合图书馆虚拟馆藏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0(7):13-16.
  袁芳.大数据环境下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模式的变革[J].图书情报工作,2015,59(18):91-94.
  卢章平,袁润,王正兴.发现服务:大学与研究机构图书馆的趋势[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4,40(5):20-26.
  THOMAS G, FOURIE M A. Academic library consortia in South Africa: where we come from and where we are heading[J]. 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inship,2006,32(4):432-438.
  程趁娜.兰小筠.基于非相关文献知识发现系统的算法[J].情报科学,2009,27(12):1824-1828.
  翟中会.资源发现系统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图书馆建设,2015(3):63-66.
  徐红玉,卢章平.建设信息生态园:当代图书馆义不容辞的社会使命[J].图书馆建设,2015(1):4-9.
  包冬梅.数字图书馆个性化学术信息服务产品评析与展望[J]. 图书馆杂志,2014,33(3):31-36.
  李新荣.高校科研项目绩效管理:产出与评估[J].科技管理研究,2009(8):230-233.
  张足昌,张惠梅,李宝玉.论图书馆在高校学术生态系统构建中的影响力[J].图书馆界,2012(6):1-4.
  The Committee on Institutional Cooperation(CIC). Statement on publihsing agreements[EB/OL].(2013-04-29)[2018-03-20].http://www.cic.net/docs/default-source/library/authorsrights.pdf.
  刘吉红.美国高校图书馆学术出版服务特点及对我国的启示[J].出版广角,2015(10):48-49.
其他文献
'费马(Fermat)定理'的证明是引用了'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想.本文采用正弦函数的高斯函数特征,结合Kronecher函数确立了一种新的函数来表征合数,从而得到
<正> 近几年来,由于商品维修需求量增大,维修业的队伍逐渐庞大,但人员的素质、技术水平、检测设备、工作场地及内部管理相差甚大,造成维修业的门难进、脸难看,维修后的商品质
<正> 肝素是1916年Mclean发现的,因当时从狗肝提取,故命名为肝素。但随后的研究证实,在多种动物的脏器和组织中广泛含有肝素目前,常用的肝素是从牛肺或猪小肠粘膜提取的。肝
运用科学理论指导武术训练实践,抓住武术项目的特点,探讨武术套路训练的方法。旨在为武术套路训练走向科学化,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众所周知 ,大吨位数字指示秤是对大宗物料交易进行结算的重要计量器具 ,在贸易活动中起着重要作用。大宗物料称重关键在于称量范围和称量准确度。称量范围是指数字指示秤的测
当前,社会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人才方面的需求不断提升。面对新时代的发展形势,如何更加有效地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对当前高职院校相关办学活动开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HCG是一种能治疗多种疾病的重要生化药物。国内HCG的生产工艺多采用改进了的Got工艺即有机溶剂沉淀法。由于步骤多、周期长,各步缺少中间检测的方法,这给HCG的质量控制带来较
从心理特征、运动水平、潜力和平时表现等方面将大学生长跑队员归纳为实力、激进、安于现状和新生4种不同类型,针对他们不同的个性和能力,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法,促使其都能适应
早在1966年Goldstein就利用小牛胸腺组织抽提液经过纯化获得一种可溶性多肽类激素,命名为胸腺素。它是胸腺中促进T细胞的生成、并分化成熟为有活性的T细胞,或使功能低下的T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