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李尉访谈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wangtou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年轻的摄影师李尉从2002年开始进行摄影创作。十年间,他曾经在全国影展、全国青年大展、“美丽中国”全国风光摄影大展以及法国巴黎第六届国际摄影展等许多影事中获得殊荣。两年前,李尉从摄影热情中突然冷静下来,转向“专业印象”研究——他说,暂别摄影,是为了突破瓶颈。
  Q:由于光污染特别是雾霾的影响,现在很难看到这么灿烂的星空了。您的这组《繁星》是在哪里拍摄的?
  A:现在光污染的确严重,但留心去观察的话还是能找到繁星的,如高海拔地区、远离城市的地方以及一些特别的天气下。我这组片子主要是在东北的冬天拍的,当时气温在零下20摄氏度以下。天特别冷,也特别纯净。当然您也能看出,这组里也有其他时间段拍的若隐若现的星空。
  Q:近几年我见过不少人采用移轴方式拍摄,包括体育、街景等。而您拍摄的主要是风景。请给我一个风景也“移轴”的理由。
  A:正常的焦平面是横向的,在这里我用移轴镜头把焦平面改成了纵向,这样就能在最大光圈下实现中心区前景与无限远的星空都处于焦平面之上了。
  Q:现在数码相机也有名曰“微缩景观”的数码滤镜,您如何看待这种数码方式的“移轴”?
  A:虽说很多数码相机上有这种软件滤镜功能,但实质上这与光学移轴还是有不少差异。因为物理上的原因,有些场合下数码滤镜是无法替代光学的,这不光是“上下虚化中间清楚”这么简单,而是在三维空间上的一个聚焦面。不过也要看拍摄题材,不见得数码滤镜就这么糟糕,有些情况下也能用得很好。相对来说,数码滤镜在小画幅的拍摄工具如卡片机、手机上更好用,因为它们先天性都是大景深。
  Q:您在什么情况下开始喜欢起移轴镜头,或者说是受谁的作品影响?
  A:我偶然在网上看到不知名的国外摄影作品,我不大懂英语,只是凭借认识的几个单词瞎看,从那时以后就喜欢上了移轴摄影。
  Q:您的摄影器材种类不少,请介绍一下它们的用途。
  A:我的器材库可以用一个“乱”字来形容,真的很杂。与影像有关的如传统中幅、针孔、乐模(Lomo)类、转接类、天文类以及数码系统等。还有中、小幅底扫、小电分滚筒扫,后期色彩管理和微喷输出也都在用。这是(右图)2009年以前整理器材库时的留影,现在又新增了许多。与移轴相关的有佳能24mm镜头以及乐模类移轴Lensbaby 3G移轴镜头。Lensbaby 3G买得较早,国内当时还没有,我是托人从外面带的。我还有潘太康120镜头的移轴接环以及索尼微单的EF移轴接环。通过转接,我就几乎能“通吃”自己所有的镜头了。另外,我还有一个美能达的移轴皮腔,它支持摇摆和水平移轴,我通过它以及罗德刚105mm放大头(其优点是像场绝对平整,特别好用)拍摄静物和平面透视的东西。
  Q:您主要用24mm移轴镜头吗?是否考虑过那款17mm的移轴镜头?
  A:佳能17mm移轴是不错,不过我感觉这个焦距段我可能用得会很少。如果拍建筑校准,我觉得用12mm超广角加后期Ps校准也可凑合着实现,所以就没买。因为想买的东西太多,所以总感到囊中羞涩。
  Q:移轴镜头的正式名称是透视调整镜头,您在技术上是如何把控这种“透视调整”效果的?
  A:其功能和大画幅调整类似,原理也一样,拍建筑透视相关的时候很有用,但我大多数都是调整焦平面方向为主。打比方就是,我可以用大光圈让每块地砖都清楚,而普通镜头只能保证一段距离内清楚。移轴可以把正常的景物拍成微缩感,反之也可以把有些微缩的东西拍成模拟放大版。一般来说,用微距拍小物件时景深很浅,此时可以利用移轴镜头加大前后景深。
  Q:您最近新上的摄影器材是什么?
  A:新的工具主要是延时摄影轨道,不过我感觉它不算太轻便,工具负担太重会影响创作的感觉。有空想对它进行改进,以便适合整套携带,希望是全套能在1000克以内。
  Q:看见你有各种各样的相机,你也喜欢相机收藏吗?侧重于收藏哪些方面?
  A:我完全凭感觉收藏相机,有常用的,也有特殊功能性的,也有摆设型的——基本不大会去用,只是喜欢款式。
  Q:除了这组《繁星》之外,您还用移轴拍摄了哪些题材?
  A:也在黔东南拍过类似纪实的片子《游泳的孩子》,不过那都是Lensbaby 3G移轴镜头拍的。
  Q:我看到您还有一组作品叫做《江南故里》,您为何没有“移轴”?
  A:《江南故里》那组以针孔拍摄为主,移轴我是根据特定环境而拍的,毕竟它是个功能性镜头,不是说所有题材都能一概并用。
  Q:《江南故里》采用针孔相机拍摄,请谈谈这个题材采用针孔的理由。
  A:《江南故里》部分用的是针孔,也有普通胶片机拍的。其实我并非想好去拍什么主题,很多主题都是后来整理出来的。但凡自己有感觉的东西,我都会拍下来。我在器材使用方面也是随机随性的,就像听音乐一样。
  Q:你近期参加的摄影活动似乎少了,是否全身心转入“专业印象”研究了?
  A:一股脑地去拍摄去做片,容易出现瓶颈,因此最近拍摄比较少,忙设计方面比较多。我正在进行的不是狭义的设计,而是广义的设计,我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拓展自己的思维空间——暂别,是为了突破。
  Q:您很年轻就获得了成功,经常获奖,也经常举办展览,请您给其他年轻人分享一下成功经验。
  A:做事认真,关注细节。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拍自己有感觉的影像。没必要去迎合奖项,要为自己拍摄,而不是为他人拍摄。
其他文献
“索尼青年摄影师”王晴用自己的相机和镜头记录了自己土生土长的家乡,她用时间和经历为我们呈现了“生命的回声”。  问:您拍摄“生命的回声”多久了?  答:前后总共8年时间了。  问:您为何选择长时间来拍摄这个项目?  答:这个拍摄项目其实是没有选择情况下的最有效选择。  我上世纪90年代起接触胶片摄影,中间放下了很久。2006年我开始使用数码相机拍摄,最初,喜欢到野外乡村去找拍摄素材,差不多一年的时
期刊
2015年是OPPO品牌成立10周年,为了庆祝自己的10岁生日,OPPO推出一款集各种最新技术于一身的精品手机——“全金属续航大咖”OPPO R7 Plus。2015年7月15日,笔者有幸受邀参加了“24h不插电-闪拍·香格里拉”活动,率先体验到R7 Plus的魅力。  这次香格里拉的净化心灵之旅,深深体会了詹姆斯·希尔顿在其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首次描绘的那个远在东方群山峻岭的永恒和平与宁静
期刊
尺寸:28cm×21cm×3.5cm(盒子)  27.3 cmX20.6 cmX3 cm(画册)  规格:240页,231幅黑白照片  限量:10本,全部编号  艺术家手工书,2014  2013年夏天,我到奶奶曾经住过的农村小屋去。那个小屋特别潮湿,当时已经废弃。在奶奶的五斗柜里,我发现了一些被刮花了的发了霉的照片。将它们仔细清理后,我把它们放到平板扫描器上,于是照片上的很多细节就这样呈现在我眼
期刊
尺寸:15.5 cmX20.8 cm  规格:68页,48幅彩色照片,无线胶装  艺术家自出版  这是我的第一本小书,完成了集结自己部分旧作的愿望,也完成了尝试个人出版的第一小步。  里面选人的是我从2005年开始拍照起,到2008年为止,对自己影像作品的一个总结。其中包括“女孩”、“旅行”、“生活写真”,这三个一直存在于我生活中的主题。此后我对影像的理解有了一些变化,这个会在今后的书中看到。  
期刊
尺寸:14cm×21cm  规格:68页,62幅彩色照片  限量:200册  Same Studio出品,2014  lifestyles是一本以图片为语言的zine,使用包括查理·英格曼(Charlie Engman)、杰里米·奥沙利文(Jeremy O' Sullivan)、咖小西、谌利、袁小鹏、王义军和许正东在内的7位国内外年轻摄影师的作品来完成一次Same对摄影的思考。我们把这些来自仍处于
期刊
尺寸:26cm×21cm×2.5cm  规格:280页,75幅彩色照片·40组单色日记与通信  笔记本内附有19本骑马钉图册  文章:Einar Engstrom,傅翀  设计:吐毛球设计工作室  陈哲的《作品2007-2012:可承受的&蜜蜂》是第一本全面呈现其艺术创作的出版物。本书以复合笔记本的形式展开,穿梭行进于两个部分之间:其一,关于生活中“令人晕眩的痛苦”的照片,对象包括作者本人(《可承
期刊
本次“青年摄影师访谈”的对象是尹永宏和王晴,这两位摄影师的拍摄题材都取自新疆。虽然他们取材相同,但二人作品风格迥异。  问:您为何选择在南疆拍摄?  答:常言道,壮美西部在新疆。新疆是古丝绸之路必经之地,是国家“一路一带”战略核心发展区,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这里民族风情浓郁,特色鲜明。这些足以吸引每一位摄影人,无论拍哪种类型的影像,只要您肯来,就有所获。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机
期刊
尺寸:28cm×22cm×1.5cm  规格:124页,插页、别册、明信片、邮票等综合形式  艺术家限量手工书,2014  “集体记忆”一直是个让我着迷的话题。我们是谁,从哪来,将走向哪?为什么当下的新闻都离奇得秒杀当代艺术?为什么所有人都觉得不快乐?为什么女人还为30岁前结婚而挣扎纠结?将近十年的记者生涯让我有机会走进很多人的生活,看到人性的绝境也看到现实的傲慢,究竟是什么决定了这一切?  这显
期刊
具有独特影响力的美国当代摄影家拉里·萨尔坦(LarIy Sultan 1946-2009)去世五年之后,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洛杉矶大都会的洛杉矶艺术博物馆(LACMA),隆重举办他的第一个大型回顾展《拉里·萨尔坦:居家在此》(Larry Sultan: Here and Home),展期2014年11月19日至2015年3月22日。拉里·萨尔坦被视为加州籍贯的美国摄影师,并且以其拍摄加州在地照片的
期刊
美国“布朗姐妹40年”的摄影故事终于成为摄影史的一个传奇,标准的传统工艺黑白照片插上数码影像的翅膀飞遍全世界。《布朗姐妹》在历经36年的36张姐妹合影,最初在西班牙格拉纳达画廊公布于众时,有观众感动得当场啜泣,随即引起世人的万众瞩目。纽约的现代艺术博物馆在合照达到40周年之际推出展览,同时出版《布朗姐妹:四十年》(The Brown Sisters:Forty Years)图书,对这组照片的相关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