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2月21日,胡锦涛总书记在人民网上开通微博。一天之内吸引了14000多名粉丝围观,坐等主席发帖。“今天你微博了么?”已成为今天网络热议话题之一。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①微博出现后便名声鹊起,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传播要素进行分析。
微博的传播者
微博的草根性强。微博的创作者可以是任何身份,任何一个会上网的人都能注册自己的博微,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微博的简单性大大降低了成为传播者的门槛,140字的限制把平民和作家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完全可以成为直击现场的记者,成为信息灵通的发布者。不需要经过专门的新闻职业训练和教育,只要你能说话和打字,你就能在这个平台上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微博这个网络零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人人都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实现了信息传播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
人们的“传播欲”得到满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的生活都深深的被知识浪潮所影响。人类天生的“传播欲”使得人人都有倾诉和获取信息的需求。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媒介平台,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人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传播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微博的受传者
微博的受传者应该站在与传播者结合的角度来分析:
中西方的不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栾轶玫指出,相关数据显示,西方的微博用户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岁至45岁之间,心智相对较为成熟,独立思考能力较强。而中国的使用者则多集中在“80、90后”的年龄段。与西方的使用者关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讯息不同,中国的微博用户们大多集中于娱乐信息和个人琐事。
受众被动的状态改变。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微博改变了受众被动接受媒介信息的状况。每个参与者既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信息的生产者。这是以往传统媒体所不能实现的。微博得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给受众提供了一个更直接、更互动、更便捷、更自由的平台。微博的精髓在于互动、平等。
博客用户的关注属于一种“被动”的关注状态,写出来的内容其传播受众并不确定,而微博的关注则更为主动,只要轻点“follow”,即表示你愿意接受某位用户的即时更新信息。
微博较好结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既可以是点对面的传播,也可以是点对点的传播。微博的受传者可以是众多网民,也可以是关注自己的某个友人或粉丝。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博对于商业推广、明星效应的传播很有研究价值。
微博的传播内容
三言两语,无需构思。这是微博语言的特点。微博上文本日益碎片化,用它记载自己某一刻的心情,某一瞬间的感悟,或者某一条可供分享和收藏的信息。较之博客需要组织语言直抒胸臆或针砭时事,微博的“语录体”更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语境要求以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最真实最自然的生活状态正是“围脖”的诉求。网民表达欲与倾诉欲,在短短百字间喷涌而出。②
微博是一种个性化十分强烈的个人产品,信息不需要编辑,不需要经过审查,都是非常亲民、大众化的话题。这种绝对草根、原创、实时播报的方式,拒绝深刻,但却洋溢着对生活的热情。发布者没有经过专门的新闻职业训练和教育,他们没有职业压力,因此他们发布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往往能够更加接近事实真相。
微博的传播渠道和方式
便捷多样的传播渠道。微博的主要发展运用平台应该是以手机用户为主,把每个手机用户用无线的手机连在一起,不用使用电脑就可以发表自己的最新信息。很显然,微博使用起来更加简单方便,用户只需注册一个账户,就可以开始在微博上发布和接受信息,有的微博甚至连注册这一程序都免去了,只需要输入你已有的邮箱和密码,就可以直接登录。
即时的信息传播方式。微博用户在手机上就能随时发布和获知信息,而不受网络终端限制,真正达到了“全天候”。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表任何信息分享给朋友,实时性是微博区别传统博客的一个重要标志。特别在突发新闻中,微博的迅捷和及时优势显得尤为突出。当一则新闻在微博客上发布,用户们可以及时发表评论、补充消息,你一言我一语像聊天式似的评论及回复常常使用户仿佛身临其境。
微博传播的反馈
虽然微博改变了受众被动的状态,受众可以与传播者进行互动,但这种互动同时也是可有可无的,不是必然的。微博的交互方式是背对脸的follow(跟随),就是我把当时的想法状态发出去,满足我发布者的需求,你乐意你就来关注我,接受者要么搜索信息或者关注信息,两者不相干,当然这种单向没有排斥双向关系。微博每条信息字数限制与手机短信相同,但手机短信是点对点的传播,手机短信让人们为了礼貌而往往觉得不得不回复。而微博既可以是点对点的传播,也可以是点对面的传播,当你发表一条更新,所有的跟随者都可以看到。这种公开发表削弱了对接收者回复消息的暗示性,保持了发表者和接收者之间的适度距离感,因为它并不是专门发给一个期待他回应的接受者,这样就不必面临无话可回复的尴尬。③
注 释:
①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
②http://book.sina.com.cn/news/c/2009-12-14/1007264064.shtml.
③刘晖:《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新兴传媒》,2009(10)。
(作者单位: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郑 艳
微博,即微博客的简称,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件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①微博出现后便名声鹊起,本文从传播学的角度对其传播要素进行分析。
微博的传播者
微博的草根性强。微博的创作者可以是任何身份,任何一个会上网的人都能注册自己的博微,在网上发出自己的声音。微博的简单性大大降低了成为传播者的门槛,140字的限制把平民和作家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大家在这个平台上,完全可以成为直击现场的记者,成为信息灵通的发布者。不需要经过专门的新闻职业训练和教育,只要你能说话和打字,你就能在这个平台上讲述自己的喜怒哀乐。在微博这个网络零技术发展的新阶段,人人都可以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实现了信息传播由精英化向平民化的转变。
人们的“传播欲”得到满足。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的生活都深深的被知识浪潮所影响。人类天生的“传播欲”使得人人都有倾诉和获取信息的需求。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媒介平台,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人人都既是传播者,又是受传者,传播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个人的言论自由权利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微博的受传者
微博的受传者应该站在与传播者结合的角度来分析:
中西方的不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络发展部主任栾轶玫指出,相关数据显示,西方的微博用户年龄段主要集中在30岁至45岁之间,心智相对较为成熟,独立思考能力较强。而中国的使用者则多集中在“80、90后”的年龄段。与西方的使用者关注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讯息不同,中国的微博用户们大多集中于娱乐信息和个人琐事。
受众被动的状态改变。相对于传统媒体来说,微博改变了受众被动接受媒介信息的状况。每个参与者既成为信息的接受者,同时又是信息的生产者。这是以往传统媒体所不能实现的。微博得以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给受众提供了一个更直接、更互动、更便捷、更自由的平台。微博的精髓在于互动、平等。
博客用户的关注属于一种“被动”的关注状态,写出来的内容其传播受众并不确定,而微博的关注则更为主动,只要轻点“follow”,即表示你愿意接受某位用户的即时更新信息。
微博较好结合了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特点,既可以是点对面的传播,也可以是点对点的传播。微博的受传者可以是众多网民,也可以是关注自己的某个友人或粉丝。从这个角度来说,微博对于商业推广、明星效应的传播很有研究价值。
微博的传播内容
三言两语,无需构思。这是微博语言的特点。微博上文本日益碎片化,用它记载自己某一刻的心情,某一瞬间的感悟,或者某一条可供分享和收藏的信息。较之博客需要组织语言直抒胸臆或针砭时事,微博的“语录体”更适应互联网时代下的语境要求以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最真实最自然的生活状态正是“围脖”的诉求。网民表达欲与倾诉欲,在短短百字间喷涌而出。②
微博是一种个性化十分强烈的个人产品,信息不需要编辑,不需要经过审查,都是非常亲民、大众化的话题。这种绝对草根、原创、实时播报的方式,拒绝深刻,但却洋溢着对生活的热情。发布者没有经过专门的新闻职业训练和教育,他们没有职业压力,因此他们发布的信息在某种程度上往往能够更加接近事实真相。
微博的传播渠道和方式
便捷多样的传播渠道。微博的主要发展运用平台应该是以手机用户为主,把每个手机用户用无线的手机连在一起,不用使用电脑就可以发表自己的最新信息。很显然,微博使用起来更加简单方便,用户只需注册一个账户,就可以开始在微博上发布和接受信息,有的微博甚至连注册这一程序都免去了,只需要输入你已有的邮箱和密码,就可以直接登录。
即时的信息传播方式。微博用户在手机上就能随时发布和获知信息,而不受网络终端限制,真正达到了“全天候”。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表任何信息分享给朋友,实时性是微博区别传统博客的一个重要标志。特别在突发新闻中,微博的迅捷和及时优势显得尤为突出。当一则新闻在微博客上发布,用户们可以及时发表评论、补充消息,你一言我一语像聊天式似的评论及回复常常使用户仿佛身临其境。
微博传播的反馈
虽然微博改变了受众被动的状态,受众可以与传播者进行互动,但这种互动同时也是可有可无的,不是必然的。微博的交互方式是背对脸的follow(跟随),就是我把当时的想法状态发出去,满足我发布者的需求,你乐意你就来关注我,接受者要么搜索信息或者关注信息,两者不相干,当然这种单向没有排斥双向关系。微博每条信息字数限制与手机短信相同,但手机短信是点对点的传播,手机短信让人们为了礼貌而往往觉得不得不回复。而微博既可以是点对点的传播,也可以是点对面的传播,当你发表一条更新,所有的跟随者都可以看到。这种公开发表削弱了对接收者回复消息的暗示性,保持了发表者和接收者之间的适度距离感,因为它并不是专门发给一个期待他回应的接受者,这样就不必面临无话可回复的尴尬。③
注 释:
①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1567099.htm.
②http://book.sina.com.cn/news/c/2009-12-14/1007264064.shtml.
③刘晖:《Twitter:微博客时代的到来》,《新兴传媒》,2009(10)。
(作者单位:鄭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编校:郑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