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的译文特色看目标读者的取向原则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ngj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论语》这部儒学经典的翻译史长达200多年。在此期间,英译本层出不穷,多达50多个。其中,辜鸿铭和西蒙·利斯两位译者都富有创造性地翻译了《论语》,受到了西方英语读者的青睐。鉴于两个译本都有各自明确的目标读者,本文拟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对比分析两位译者的译文,探讨两位译者采取了哪些翻译策略体现出目标读者的取向原则。
  【关键词】目的论;目标读者的取向原则;《论语》译本研究
  一、目的论关于目标读者取向
  传统的翻译研究以“原文至上,译文忠实于原文”的理念为核心,强调译文与原文是否对等,直译意译孰是孰非等问题,最终落脚点是译文质量优劣的语言问题。这种翻译观在强调原文的重要性的同时却忽视了一个更为重要的因素,那就是译文读者。一部绝对忠实于原著的译本如果不被译文读者所接受,翻译这种交际行为便半途而废,译者的工作因此徒劳无功。
  20世纪70年代初,以目的论为核心的功能派翻译理论在德国兴起,对“原著的地位至高无上,译文要忠实于原文”这一传统概念提出了挑战。功能派学者以不同的方式强调,翻译过程中读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读者决定翻译策略。
  赫兹·曼塔利认为翻译活动同时也是一种交际行为,这一行为涉及不同的参与者,包括翻译的发起者、译者、译文读者等。因为最终是由读者来阅读译文的,所以读者在翻译的全过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威密尔在其目的论中强调目的决定翻译的全过程,而翻译的目的又取决于译文读者。译文必须符合译文读者所处的环境,并成为其中的一部分。赖斯强调,在翻译开始之前,译者要首先弄清楚译文要发挥什么作用,目标读者将是谁。应该根据目标读者的不同而对译文作相应的调整。诺德则强调翻译实际上是一种人际关系,译者要忠实于译文读者。
  本文以现代功能翻译理论为支撑,选择《论语》的两个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旨在说明文学翻译过程中,译文目标读者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译者应该采取以读者为中心的翻译策略翻译。为了让读者充分感受到原文的艺术效果,译文应该符合读者的语言习惯,因为一部语言晦涩的译作,很难让读者体会到本属于文学作品的艺术效果。强调读者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否定原作,实际上这两个方面并不矛盾,一部符合读者语言习惯、读者喜欢阅读的译作能更好地再现原作的艺术效果,增加原作的知名度。
  二、两部《论语》译本的目标读者
  1898年,辜鸿铭在上海别发洋行出版了第一个由中国人英译的论语。在他译本的序言中,他明确表达了译本的目标读者:“……即受过教育的有头脑的英国人,但愿在耐心地度过我们这本书后,能引起对中国人现有成见的反思……”可见,辜先生的目标读者是19世纪维多利亚时期受过教育的,有学识的,有头脑的知识份子。
  相隔一个世纪之后,1997年,由比利时汉学家西蒙·利斯英译的论语在美国纽约诺顿公司出版。他也在译本序言中明确表达了目标读者:“it is addressed not merely to fellow scholars,but first and foremost to no specialists-readers who simply wish to enlarge their cultural horizon but have no access to the original text.”他自称这个译本不仅供专家阅读,而且主要是给不懂原文而欲扩大文化视野的普通读者阅读。可见,利斯的目标读者主要是20世纪90年代的一般读者。
  三、译文对比分析
  在明确特定的目标读者基础上,两位译者在翻译中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技巧使译文满足各自目标读者的期待以及交际需求。通过对比分析这两个译本译文,作者发现两位译者的译文在措词、修辞以及专有名词的处理上都体现出鲜明的目标读者倾向。
  1.“of”结构
  ①“of“结构的名词短语。根据维多利亚时代小说英语中的名词所有格研究显示,of所有格结构出现的频率远远高于S所有格结构。辜鸿铭在欧洲游学的经历中,熟读维多利亚时期文学作品,深受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小说的语言特点的影响,故在论语的翻译中,常常采用“of“结构的名词短语,满足这个时代译文读者的阅读喜好。比如:
  子曰:“才难,不其然乎”
  辜氏:Confucius,remarking on the above,observed:“It was said of old that men of great ability are difficult to find…”
  利斯:Confucius said:“Able people are hard to find:”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
  辜氏Confucius remarked:“A man of courage who hates to be poor will be sure to commit a crime. ”
  利斯:Confucius said:“Trapped by poverty,a brave man might rebel.”
  ②“of“结构的动词短语
  同样,在辜鸿铭的译文中含有“of“结构的动词短语也比比皆是,比如:talk of、say of、know of、tell of、remark of。然而,到了全球化的今天,利斯往往译成 talk about、sayabout、know、tell about、remark about,适应今天英语读者的阅读习惯。
  2.语体风格
  两位译者在翻译时,措辞语体风格截然不同,旨在适应各自目标读者的需求。比如:宪问耻…
  辜译:A disciple of Confucius enquired what constituted dishonor.
  利斯译:Yuan Xian asked about shame.
  子曰:“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A man who does not constantly say to himself’ What is the right thing to do?’ I can do nothing for such a man.”
  利斯译:The Master said:With those who can not say ‘What should I do? What should I do? ,’I really do not know what I should do.”
  在以上两例中,辜氏选用enquire,constitute,dishonor,用词书面化,突显正式严谨的文体风格,符合受过正统教育,有学识有头脑的知识份子阅读习惯;而利斯采用ask about,shame措辞口语化,通俗易懂,符合一般读者的阅读习惯。
  反问修辞: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It is indeed a pleasure to acquire knowledge and,as you go on acquiring ,to put into practice what you have acquired. A greater pleasure still it is when friends of congenial minds come from afar to seek you because of your attainments. But he is truly a wise and good man who feels no discomposure even when his not noticed of men.”
  利斯译:The Master said:“To learn something and then to put it into practice at the right time:is it this not a joy? To have friends coming from afar:is this not a delight? Not to be upset when one’s merits are ignored:is this not the mark of a gentleman?”
  子曰:“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无悔乎”?
  辜译:Confucius remarked,“Where there is affection,exertion is made easy; where there is disinterestedness,instruction will not be neglected.”
  利斯译:The Master said:“Can you spare those whom you love? Can loyalty refrain from admonishing?”
  在处理原文反问句的翻译时,辜鸿铭没有采用拘泥于原文的反问句式,而是以英文政论一贯的严肃文风将其变通为陈述句,读起来颇似一篇培根式的政论文章。这充分考虑到了目标读者群——受过正统教育,有学识有头脑的知识份子,严谨的态度。然而,利斯在面对欲扩大文化视野的目标读者时,采取对应的反问句式翻译,向西方普通读者传播真正的儒家思想。
  3.专有名词的翻译
  论语中出现了大量的人名和地名,而两位译者在英译这些专有名词时也采取了不同的拼音法,既充分体现出翻译语言的时代性,又考虑到了特定时代的读者需求。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
  辜氏:Confucius,speaking of his favorite disciple,whose name was Yen Hui,remarked ,I have talked with him for one whole day.”
  利斯:The Master said:I can talk all day to Yan Hui”
  子曰:“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
  Confucius answered,“The House of Yin adopted the civilization of the Hsia dynasty…The present Chou dynasty….”
  The Master said:“Yin borrowed from the ritual of Xia…Zhou borrowed ….”
  辜鸿铭在翻译这些专有名词时,除了对大量在他看来不太重要的人名地名采取了删译的翻译策略外,对少数重要的人名和地名采用了威妥玛式拼音法翻译。威妥玛式拼音法(Wade-Giles),简称威氏拼音法,在中国清末至1958年汉语拼音方案公布前,中国和国际上流行的中文拼音方案。这个方案以后被普遍用来拼写中国的人名、地名等。威妥玛式拼音,虽然保持了接近英文拼法的一些特点,但是并不完全迁就英文的拼写习惯。由于辜鸿铭先生的论语英译本诞生于晚清1898年,故中国人名地名的翻译采用当时通用的威妥玛式拼音法。
  利斯在英译这些人名和地名时都一律采用汉语拼音,这也反映出时代性。1958年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颁布后,国家要求使用规范的汉语拼音,到了20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汉语拼音在国际上得到了认可。这一点利斯在他译本前言中也专门进行了说明:“就中文专有名词的英译,这里采取的是汉语拼音体系。与威妥玛式拼音法相比,尽管汉语拼音对于不懂中文的西方读者来说,显得不太典雅方便,但是当前汉语拼音的使用非常盛行,将会在国际上普及,所以作出这种决定。”
  三、结论
  辜鸿铭在英译论语时,受培根式政论文体的影响,措辞句式严谨;受维多利亚时期小说写作的影响,善用of 所有格结构;在翻译中国专有名词时,采用当时通用的读者熟悉的威妥玛式拼音法。西蒙·利斯在全球化时代英译论语,句式简洁,措辞通俗,选用兴起于20世纪中期的汉语拼音法来英译中国专有名词。两位译者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力求译文具有可接受性,得到目标读者的认可,实现译者翻译的交际任务。
  
  参考文献:
  [1]Ku Hungming. The Discourse and Sayings of Confucius [M].Shanghai:Kelly and Walsh,Limited,1898.
  [2]Simon· Leys.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M].New York City:W. W. Norton & Company,1997.
  [3]Christiane Nord: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 [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Reiss,Katharina,Translation Criticism:The Potentials and Limitations,2004,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5]马威艳:维多利亚时代小说英语中的名词所有格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6.
其他文献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就是安徒生的著名童话《皇帝的新装》。其实,七年级的绝大多数孩子早已听过或读过这个童话故事,而今,面对教材中的课文,我们是否还要喋喋不休地给他们讲述、梳理故事情节?或者粗评略析文中众多的人物形象?很显然,机械重复、单调分析都只能使孩子们对这篇文质兼美、情理隽永的童话兴味索然。那么,怎样重新激起孩子们对这篇童话的兴趣并学有所悟?我想,教学取胜的关键在于:将课堂还原于
期刊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是站在教育第一线的人,每一位教师都爱自己的学生。师爱是深沉的,像严父;师爱是温柔的,似慈母;师爱是博大的,似大海。每一个教师心中都有无数爱的故事,今天我也给大家讲述一个关于爱的故事。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被调到市区的一所中学,开学第一天,面对全班86名同学,确实让我感到压力很大。中午放学的时候,我随便选几个同学打扫一下卫生。这时,有一名同学主动帮忙拉桌
期刊
【摘要】习作教学过程中,无论老师如何用心、专注,学生大多还是认为“乏味”、“枯燥”,而学生的作文不是“无物可言”就是“言之无物”。我认为,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范畴下,教师不妨从“趣”入手,组织开展有趣味的习作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兴致勃勃参与到学习活动,从而提高小学中高年级习作教学的实效性,使学生的作文“有物可言”、“言之有物”,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好基础。  【关键词】趣味性;体验;实践;积累;个性  
期刊
【摘要】本文从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优秀学生干部队伍的培养、班级学风的建设等方面对在开放式教育下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应采取的一些措施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开放式;教育;辅导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日益增强,原有的学生教育管理单一模式已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要增强学生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就必须改革原有管理模式
期刊
家园共育是新的教育观的体现,也是当今幼教改革的大趋势。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奠基人——陈鹤琴先生在《我们的成长》中也明确指出:“幼稚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单方面能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可以单独胜任的,必定是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达到充分的功效。但目前家园共育沟通方式有:家园联系册、家长助教、亲子活动、网络平台、家长开放日等。这些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家园共育、沟通,能比较好地解决一些普遍性、普及性
期刊
【摘要】当下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重大课题之一就是提高教学实效,选择适当教学模式,倡导以“学”为主,克服“填鸭式”的陈旧模式。然而现在的政治课教师往往采用“灌输”方式,忽视了对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活动教学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是一种探究式综合型的教学模式。幼师政治课活动教学模式的构建,应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体验生活;小结梳理形成观念;迁移拓展形成习惯。  【关键词】幼儿师范;政治课;活动教学 
期刊
【摘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不少高等职业院校专科生产生各种消极就业心理,其中不少毕业生产生就业自卑心理,这对毕业生踏上社会产生极其深远的负面影响。高等职业院校专科生就业自卑心理的形成有着种种主、客观原因。他们就业自卑心理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过低和自信心不足。本文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自卑心理产生原因进行深入探索,从而形成相应的对策,这种探索有利于高职院校毕业生实现充分就
期刊
【摘要】现代文学巨匠鲁迅仅用了短短两千余字便描摹出一个活生生的孔乙己,艺术地再现了封建社会后期落第知识分子的悲惨命运,揭露和控诉了腐朽的科举制度和导演孔乙己悲剧的整个封建社会制度,读后让人内心震慑不已。小说能产生如此强烈艺术效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匠心独运的构思、巧妙的小说结构、别具一格的叙说过程,还有陪衬人物的精心塑造。  【关键词】孔乙己;人物形象;陪衬人物;封建社会制度    小说中有这样一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在对电子期刊及其发展历程进行简述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期刊与传统期刊的对比分析,揭示电子期刊发展的必然性和方向性。  【关键词】电子期刊;传统期刊;电子出版物  期刊具有连续性强,内容新颖,信息量大,报道及时,传播面广,传播速度快以及内容广泛等特点,就是因为这些特点,使得期刊作为一种重要的文献资源,在学术研究、学术发表以及信息的传递与获取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因此我国期刊业在当代也得
期刊
【摘 要】本论文首先从理论上探讨了高等学校的组织结构及其形式,接下来以我国的浙江大学为例,分析并讨论了浙江大学在三个历史分期内的组织结构形式,最后又结合浙江大学组织结构的改革实践,对我国高等教育学校组织结构的理想模式进行了讨论与思考。  【关键词】组织结构;矩形;学部制  不同层次的高等学校应采用不同的高等学校组织结构形式,对于一些高水平的研究型大学,究竟有没有一种高效、理想的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可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