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译与传播的理论思考——社会翻译学的观察、主张与方略

来源 :中国翻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ykeaichen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立足社会翻译学的理论框架,借鉴布尔迪厄、拉图尔、卢曼等当代西方社会学家的理论思想,综合分析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译与传播活动所涉及的宏观、中观、微观等因素与译前、译中、译后各环节,揭示了其中的主要关系与基本规律.基于以上考察,文章依据社会翻译学的基本原理,秉持其关系主义方法论与整体论原则,就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英译与传播实践中的译者构成、原作遴选、英译策略、译作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对策性的主张与方略,以期促进中国古典文论在西方的有效英译与深入传播.
其他文献
中国档案保护技术蕴含丰富文化内涵,为提升档案保护技术研究领域的人文研究水平、发现技术发展的文化推动力、提升国家文化传播力,有必要利用有效的研究方法挖掘中国档案保护技术文化基因.根据技术文化关系的相关理论和模型研究方法,可以构建档案保护技术的文化基因模型,利用模型提取文化基因并分析其与保护技术的关系.在不同的文化层中尝试提取四个基因序列为例进行研究:意识基因—忧患意识、精神基因—工匠精神、观念基因—礼文化、美学基因—东方美学.研究发现,中国档案保护技术蕴含丰富文化基因,并在经济、政治等社会区位环境因素影响下
为探索课堂教学过程中学习方式选择的合理性,本研究通过一个3×3的混合实验,探索了不同学习方式(样例学习、发现学习和观察学习)对小学生数学知识建构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教师指导下,不同学习方式均有利于学生掌握程序性知识及获得概念理解;在缺乏教师指导和反馈的情况下,发现学习和观察学习不利于程序性知识的掌握,这表明不同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与教师指导和反馈有关;不同学习方式均有助于学生对技能要素的迁移,而样例学习更有助于原理关系、解题策略方法的迁移;不同学习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与学生的先前知识经验有关,只有当学
2016年习近平曾指出“学科体系同教材体系密不可分.学科体系建设上不去,教材体系就上不去;反过来,教材体系上不去,学科体系就没有后劲”.然而,“十三五”期间档案学相关著作出版大约173本,其中档案学专业教材41本,明确符合8门核心课程的教材只有3本.由此可见,“十四五”时期还需要加大力度进行档案学专业教材资源体系的构建.
期刊
教育伦理是确保教育活动符合道德规范、协调利益关系、趋向教育价值与善的基本准则,表征为教师的育人价值、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实现教育的美德与善行.受到外部技术环境冲击,人工智能技术所凸显的工具理性僭越教师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高度集中的数据累积及“人格设定”使学生成为智能机器运作的“工具”和“零部件”,算法黑箱及算法歧视所触发的技术“异化”与“促逼”,危害教育的美德与善行.综合考量教育伦理规约及智能技术的变革优势,应当适时调整教师职责,使其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品性塑造和“学习社会性”的维护;坚持以生为本的价值理念
现代翻译研究认为:翻译就是对原文的一种重写.所有的翻译,无论其目的何在,都会反映某种意识形态和诗学观,进而以某种方式操纵特定社会的文学.这点在诗歌翻译领域同样如此吗?本研究尝试运用现代翻译理论,以现代时期诗译莎剧为个案展开研究.文章主要考察众译家诗译莎剧时如何做出自己的诠释和再现,重点体察其采取的翻译策略和规范,进而探讨译作在接受文化圈内的文化内涵以及取得的诗学效应,最后提出自己的反思意见.
一、研究背景rn档案资源智慧化转型是“十四五”时期档案工作应对数字时代挑战、实现全面转型的题中要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2021-2025)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建设数字中国”的国家战略,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的全面转型.档案作为重要的生产凭证、生活记录与治理工具,必然要参与到“上云用数赋智”行动中,自我驱动智慧化转型,以全新的知识生产、传播与利用范式,为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建设提供智能便捷服务.为此,《“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具体提出了
期刊
学校中的信任之于治理共同体的诞生以及学校治理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价值.然而,因为研究者的忽视以及信任本身的复杂,学校中的信任很少被作为研究的主题进行系统探索,有关信任的定位、基础、形式、功能等基本问题也经常陷入“概念沼泽”.学校中的信任作为一种“社会事实”,产生于学校场域中社会关系的互动;作为一种关系性的社会现象,信任渗透于学校的不同层面.信任关系主要发生在不同的角色之间,是学校中的一种角色期望.这种期望可能来源于“先赋”,也可能是情境“获致”.学校限定了期望形成的情境,也决定了其与众不同的信任形式,即在学
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活动关涉的价值命题.《大学》对理想道德人格的追求及其塑造的逻辑进阶,深刻影响着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世界.从德育的视角出发,将核心素养研究根植于中华民族明德修身的文化母体之中,在明明德的价值理想和德育次第观、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实践逻辑互相印证的过程中,深度发掘其道德意蕴,对培养以德为先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指导意义.
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是发展档案学的根基,是档案学人永恒不变的专业使命.作为档案学基础理论之一,诞生于澳大利亚的文件连续体理论(Records Con-tinuum Theory)于21世纪初被引入我国档案学界.二十多年来,我国虽然有大量相关研究成果问世,但因其理论内容艰深晦涩,大部分学者对其的理解与应用仅停留在表面,亟需重新明确文件连续体理论内涵,批判性地审视文件连续体理论中国化过程和现状,以夯实中国档案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使文件连续体理论在中国土壤中生根、壮大.本文以文件连续体理论为研究对象,试图厘清文件连
期刊
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水平关乎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和教育强国战略的实施.对我国北部X省和Y省464名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整体处于中等水平,特别在“专业参与”“教与学”“评价”和“提升学习者数字素养”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发展受主客观多重因素共同影响.提升教师对数字素养的价值认知,满足教师数字素养的个性化学习诉求,搭建智能教学空间,营造数字化教学氛围是提升中小学教师数字素养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