踝足矫形器对踝关节不稳的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nya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踝足矫形器对踝不稳的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通过对符合条件的患者27人,佩戴动态踝足矫形器,并行康复功能训练,两周后,再行功能评估,对比前后评估数据,运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踝足矫形器能改善踝关节不稳的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包括平衡功能、步行速度、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等。
  关键词:踝足矫形器 脊髓损伤 踝关节不稳 运动功能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198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145-01
  不完全脊髓损伤会残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许多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可恢复行走功能,但仍存在步态、平衡、能量消耗大、关节不稳等多方面问题。这类患者多伴踝关节不稳定,原因包括小腿肌力不足或整个下肢肌力不足、下肢深浅感觉障碍等。近年来矫形器广泛应用到康复医学领域,但踝足矫形器应用于脊髓损伤方面的临床报道很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踝足矫形器对踝关节不稳的脊髓损伤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择2012年8月—2013年12月我院康复医学科不完全性脊髓髓损伤患者27例,男18例、女9例,年龄19—50岁。颈髓损伤10例,胸髓损伤8例,腰髓损伤9例。入选标准:①脊髓损伤ASIA分级D级以上;②经过常规康复治疗3个月以上,患者病情稳定。③步行时踝关节不稳定。排除标准:①伴有关节挛缩、畸形等不适合行走者;②合并严重心肺系统疾病,影响康复训练的患者。
  1.2 治疗方法。患者在康复治疗时,佩戴踝足矫形器进行平衡、步行及上下楼梯等训练。矫形器由假肢支具技师量身定做,采用高温热塑板材制作。患者每日佩戴踝足矫形器进行训练达2小时以上。
  1.3 评估方法。对所有患者分别在矫形器佩戴前、佩戴2周进行运动功能的评定。采用Berg评分量表、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进行评定。
  1.3.1 采用Berg评分量表[1],记录患者平衡功能得分。
  1.3.2 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2]:用彩色胶布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距离为16m平地上标记测试的起点、3m点、13m点和终点。让受试者尽可能以最快的速度自起点走至终点,用秒表记录患者从3m点至13m点所需时间。
  1.3.3 采用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3],计算每一个患者行走能力的得分。
  1.4 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前后比较采用t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治疗2周后,分别用Berg评分量表、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进行评定,评分均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两周评分对比(X±S)
  3 讨论
  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经过康复治疗后,仍然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例如感觉减退、肌力不足、平衡功能差、痉挛、疼痛等。踝关节不稳常见于下肢肌力不足、感觉减退等原因。虽然患者可以步行,但是可能引发关节损伤、关节疼痛,存在跌倒的风险。因为踝关节周围缺乏足够的肌力保护,易造成关节不稳。平衡能力不足也会增加踝关节及膝关节损伤的机率。患者的步态因为踝关节不稳会出现异常,步速变慢,能量消耗相对较大,长距离行走容易疲劳。针对这些问题,对已经进行充分康复训练的患者进行踝足矫形器的佩戴,可以解决踝关节不稳的问题,进而提高患者平衡功能、步行速度;改善患者步态,节约能量消耗,增加步行距离,减轻疲劳;还可以提高步行稳定性,减少跌倒风险,增强上下楼梯等能力;减少下肢关节损伤,尤其是踝关节。通过本次研究证明:踝足矫形器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踝關节控制及步行等功能的改善有积极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不过本次研究也存在不足之处,由于本次研究样本量较小,观察周期较短的缘故,踝足矫形器的长期疗效及可能存在的副作用并未在本次研究中反映出来,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的临床观察。
  参考文献
  [1] 王惠娟,张盛全,刘夏.动态平衡仪与Berg量表用于评定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4):340-343
  [2] 刘晓琴,谢磊.康复训练对老年性痴呆患者功能独立性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3,10(1):75-77
  [3] 谢映,朱文新,李玲.步态诱发功能性电刺激对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疗效观察[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3,28(3):229-233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究医院口腔科门诊感染的因素及控制措施。方法:结合口腔科门诊的特点及感染因素,制定出控制医院感染的相关对策。结果:通过对医院感染的控制,全体医务人员都对感染控制的重要性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从而使口腔科的医院感染现象得到了有效控制,无1例发生感染。结论:对于口腔科的感染,应引起重视,此外,还应结合感染因素提出相关的预防及控制措施,这样才能使感染现象得到最大程度的控制。  关键词:口腔
期刊
摘要:目的:评价液基薄层细胞学技术(TCT)联合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在子宫颈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发现宫颈异常的患者同时TCT及高位HPV检测,对一项或两项异常者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并以病例=理结果为金标准。对52例病例理结果阳性(CIN I,CIN II,CIN III,宫颈癌)的患者,比较两种方法的检出敏感度。结果:TCT检测阳性者40例,敏感度为76.9%,HPV DNA 检测阳性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小儿秋季腹泻的臨床疗效。方法:将66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对照组30例,两组均予补液、蒙脱石散剂口服,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布拉氏酵母菌散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儿的病情均有一定程度的改善,治疗组36例患儿中显效18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4.4%;对照组30例患儿中显效12例,有效12例,无效6例,有效率为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
摘要:目的:观察评价28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脉冲矫正技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方法:计算机检索56例2012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我院的颈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28例)和对照组(28例),给予对照组患者传统的颈椎牵引治疗,给予试验组患者脉冲矫正技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治疗方法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试验组的总有效率(96.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1.43%);试验组的满意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肘后正中切口经改良肱三头肌入路在治疗肱骨髁及髁间粉碎性骨折方面的价值与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自2012年6月~2012年12月期间,住院部所收治的肱骨髁及髁间粉碎性骨折患者共计3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数字随机表方法进行分组,形成对照组、改良组、每组患者各计15例。对照组15例患者经肱三头肌造瓣入路,改良组15例患者经肱三头肌鹰嘴入路。对两组患者进行为期1年随访,1年后对患者肘关节功能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头孢唑肟钠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6月-2013年7月收治的78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A组与B组,A组38例患者给予头孢他啶治疗,B组40例患者给予头孢唑肟钠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7%;B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5.0%,B组患者临床效果明显优于A组,且B组患者临床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急性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36例应用肌电生物反馈进行治疗的偏瘫患者及同时期收治的30例急性偏瘫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及比较。结果:经有效治疗后,实验组总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治疗前NIHSS、FMA、ADL评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实验组治疗前后NIHSS、FMA、ADL评分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甲功三项在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110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110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正常甲状腺病态综合征(ESS)发生情况,分析比对甲功三项在ESS者治疗前后的结果变化。结果:糖尿病急性并发症患者ESS发生率占48.2%(53/110);观察组入院时FT3低于对照组;原发病治疗好转后,甲功三项结果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甲功三项的变化反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标准大骨瓣减压术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5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采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而对照组采用常规骨瓣开颅术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的疗效和预后,比较两组的GCS评分。结果:术后随访发现观察组预后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GCS评分比对照组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对卵巢卵黄囊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卵巢卵黄囊瘤患者的临床及MSCT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为单侧卵巢发病,右侧3例,左侧2例。肿瘤边界清楚,呈类圆形或分叶状,均为囊实性肿物,并以囊性成分居多。增强后肿瘤的实性成分明显强化,并延迟强化,瘤体内部肿瘤血管丰富。结论:多层螺旋CT对卵巢卵黄囊瘤的诊断有一定特征性,结合临床特点,可做出正确诊断。  关键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