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对权力说“不准”

来源 :浙江人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mos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具体原因和逻辑的,而在它们的光鲜外表背后,一定深藏着更为复杂和不那么光鲜的动力机制。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发生的大部分事件都有一个显著的共性,那就是“不准”——从不准网络游戏魔兽上线到不准发黄段子短信,再到不准为他人买火车票。当然,还有前段时间刚刚不准的驻京办,以及最近不准(准确地说不是不准,而是限制)的购买“第二套投机性住宅”……
  用更学术一点的话说,这些“不准”,说到底其实就是通过国家的行政手段使得一些人或团体从事某些活动时变得更为困难或完全不可能。
  首先我要承认这样一个前提:当下的中国的确到处都是问题,需要不准的事情的确太多了。就拿一段时间以来民意沸腾的驻京办来说吧,它们拉关系、走后门、搞腐败……败坏了党风、损害了政府形象,老百姓怎么能看得下去?党中央怎么能坐视不管?
  然而一旦再多长个心眼继续分析下去,我们就会发现,这些年来所有的“不准”,几乎全都是针对“权利”而不是“权力”的。所谓权利,是指公民、社会组织,甚至也包括某些具体的政府部门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可以做什么事情的自由。而所谓权力,是指政府(或法院、议会)剥夺一部分人或组织享有这些自由的能力。
  中国当下无处不有的乱象说明:需要不准的事情确实太多了。然而,“不准”了以后,乱象就真的会消失?公正合理的秩序就真的会出现吗?仍然来看看驻京办吧。相信很多人都明白,“跑部钱进”是那么多驻京办之所以存在的理由。如今,“钱”仍然在“部”里,并且仍然有待审批和下拨,“不准”了驻京办,难道就能“不准”请客送礼、索贿受贿?因此,驻京办何辜?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把发改委、财政部等等这些掌握着地方项目、转移支付生杀大权的含金量丰富的图章统统没收,或锁进层层有人设卡的保险箱里,驻京办们还不自动消失?
  遗憾的是,这永远只能是假设,事实情况是,“已经设立的地级市、地区、盟、州人民政府驻京联络处,确因工作需要,经所在省(区、市)人民政府核准后可予保留。”当然,还需要许多专门的办法和部门加强对驻京办的管理和监督。这实在是具有讽刺意味:驻京办原本正是冲着那些沉甸甸的图章去的,现在,因为该死的驻京办造成了诸多乱象,所以,要治理这些乱象,就需要加刻更多对付驻京办本身的图章!
  因此,当下的中国,最迫切应该,甚至唯一应该“不准”的不是其他,而正是不准权力随意对权利说“不准”。但真实的情形正好相反。换言之,应当被限制的是权力,实际上被限制的却总是权利。
  令人最失望的还不是事件本身,而是社会上的许多人似乎是满怀期待,无比真诚地向这一个紧接一个的“不准”高声欢呼。他们大概认为,眼下这个可恶的高房价,全是那些可恶的有钱人炒上去的。不禁反问:难道我们真的就那么想要回到那个所有事情都由政府一手包办的“公平”的时代吗?在记忆中,那个时代最让人神往的“公平”是:每个成年人一个月该吃多少粮食都是被规定的,好像是29斤半,没有人被准许多吃半斤。
  说起来也难怪,中国人从两千多年的大一统皇权政治中继承得来的所有精神遗产都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要想实现善治,要想改进社会事务,唯一的办法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塑造一个强有力的好政府。当然,这种精神遗产在接受过一些现代启蒙的一部分现代中国人脑子里,又发生了曲折而微妙的变异。在一些关心国家民主法治的知识分子看来,要落实民主法治,唯一的办法就是那些具有现代民主政治思想的“先进”人士掌握政治权力。然后在他们的有力推动下,民主法治就落实了。但事实上,几乎从来没有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国家的民主政治的形成是服从这种路径的。相反,真实历史几乎全部都是:民间社会权利的兴起与不断扩大,通过各种博弈力量,不断地压缩和限制政府权力的空间,最终成功将后者驯服于一套普遍的法治之下。
  不久前离世的历史学家唐德刚曾经一再强调中国现代转型之困难,作为一个用心的读者,我的读后感便是:转型之所以难,就难在中国实在不具备这种适应现代政治的精神资源和社会结构。
  无论在哪里,明智的好政府永远都是人民可望而不必然可即的偶然福分,具有现代思想的明智之士掌权也不失为一件幸事,但这些都既非必要条件,更非充分条件。民主法治的真正落实,需要的恰恰是:要想办法使政府更小、更弱,不管它是好还是坏。已故的美国前总统里根在他的第一任就职演说中说过一句在我看来是20世纪最深刻的至理名言:政府不是解决问题的答案,而是问题本身。
  很显然,只有权利的不断强大,权力的被束缚才具备坚实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如何能让学生在上课开始就进入状态,很好地接受这节课要教授的内容,是每一个老师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尤其对于英语学科来说,学生需要在语言氛围中参与英语各项技能的训练,精心设计的英语导入可以立刻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主动加入到课堂教学中来,有效地吸收课堂45分钟的知识。因此,好的英语导入就像一把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引领着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来听课。那么,怎样的高中英语课堂导入是有效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