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多肽体外诱导乙肝病毒抗原特异性T杀伤细胞动态观察

来源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m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据乙肝病毒核心抗原(HBcAg)的MHC-Ⅰ类分子结合关键序列合成抗原性多肽2段(PepⅠ aa:18~27及PepⅡ aa:141~151),分别与转铁蛋白(Tf)、抗CD3的单克隆抗体(CD3 McAb)和IL-2联合体外诱导乙肝病毒抗原特异性细胞毒T细胞(HBV-CTLs),动态观察其增殖状态和细胞毒活性。结果显示,HBV-CTLs对转染HBV DNA的肝癌细胞(2.2.15细胞)在第7天出现特异性细胞毒活性,第14天达高峰,分别为67%(PepⅠ+Tf+CD3 McAb+IL-2)、55%(PepⅡ+Tf+CD3 McAb+IL-2),明显高于LAK细胞组(20%)(IL-2)及CD3-AK细胞组(34%)(IL-2+CD3 McAb+Tf),P<0.05。而HBV-CTLs对无HBV DNA转染的肝癌细胞(HepG2细胞)非特异性杀伤率,与LAK细胞及CD3-AK细胞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HBV-CTLs体外培养3天后开始增殖,21天达高峰,扩增倍数比LAK细胞高10倍。细胞培养上清一氧化氮(NO)含量动态分析显示,HBV-CTLs细胞培养上清NO含量与细胞毒活性存在正相关关系(R=0.8,P<0.05),提示NO可能是HBV-CTLs效应分子之一。细胞表型分析显示,HBV-CTLs是以CD8+为主的异质细胞群。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白细胞介素-6变化规律和作用以及与GCS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45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术后第1天、3天、5天、7天、10天的白细胞介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