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毕业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来源 :出国与就业·就业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tion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关注社会舆论的走向与就业政策的动态,更要及时地跟踪毕业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因为伴随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不仅给社会容纳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且也使毕业生个体在心理上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压力。那么,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就成为我们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必要环节之一。
  【关键词】毕业生;就业;心理健康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阶段,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加速,一方面导致高校毕业生人数激增,造成供需结构的失衡;另一方面导致就业质量的恶化,“就业难”已成社会热点问题。然而,媒体和高校关注的仅是就业率,或者大谈大学生择业观的偏失,他们大多忽略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毕业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就业难”的现状,毕业生群体的心理问题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这样,进一步加强毕业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又一项重要任务。
  一、高校毕业生群体中存在的心理问题
  (一)“毕业恐惧症”心理
  所谓“毕业恐惧症”,就是毕业生群体面对“毕业”所表现的一种焦虑、迷茫的心态。他们对未来并没有明确的目标,既盼望毕业又害怕面对压力,这是一种不断蔓延而又普遍存在的情绪。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毕业生群体已经集体走入亚健康状态。毕业生群体中的“考试族”,看到其他同学都在投简历、面试,心中难免会焦虑,在心理上就会产生易怒、厌学的烦躁情绪,有的甚至为此而退出备考。而那些没有备考的学生,在找工作的时候,开始时持一种观望的心态,并且寄予过高的心理预期。一旦所投简历杳无音讯,他们就会产生厌倦心理,从而害怕遭受挫折而选择呆在家里,等着家长或老师为其提供就业信息。总之,站在“出口”与“入口”交叉点上,毕业生群体普遍会追忆校园时期的美好,而对“毕业”心怀恐惧之情。
  (二)贪图享乐的拜金心理
  高校扩招虽使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式”走向“大众化”,实现了教育的普及,但也致使大学生整体素质的下滑。特别是近几年,社会上拜金思想重又泛滥,当其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时,一些学生很难辨别其中的良莠。这样,在毕业生群体当中也开始流行一种贪图享乐的拜金心理。某些毕业生的价值追求呈短期化、利己化趋势,对职业缺乏长期规划,认为挣钱多、待遇好是择业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甚至在个别女大学生中,存在着“学得好,不如嫁得好”的扭曲价值观。与此同时,在80后的毕业生群体中,又普遍存在着怕吃苦讲享乐的攀比心理。他们不愿到基层或西部去就业,而往往直奔“北上广”;不愿到私企或民营小单位,而希望直达国家机关或企事业单位。正是这种贪图享乐的拜金心理,使毕业生群体一面高喊就业难,一面又自愿失业。
  (三)心态失衡的悲观心理
  目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日益繁荣的同时,也的确滋长了某些不正之风。一方面,诸如当下某些富二代、官二代的炫富作风,在毕业生群体中会孳生某种悲观心理。认为只有靠关系才能找到好工作,甚至有的学生面对激烈的竞争、不公平的事情,心态严重失衡,钻进牛角尖而轻生,造成一生的悲剧。另一方面,某些用人单位在录用员工时,存在性别歧视的现象。女性在总体上体力弱于男性,不适合从事繁重或野外作业的特殊工作岗位;女性在抽象思维、宏观驾驭能力等方面弱于男性;女大学生的就业年龄又是其结婚与生育的年龄段等等。这些不仅影响到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后的职业选择,而且会影响用人单位的招聘行为,造成女大学生就业难上加难。女大学生在毕业寻找工作的过程当中,也往往会遭遇更多的挫折,这样也会在心理上产生一定的失衡悲观情绪。
  二、加强毕业生群体心理健康教育
  (一)构建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高校长期形成的那种“重招生,轻就业”的观念虽有所改观,但对毕业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依然流于表层化。那么,要从根本上改变毕业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偏失,我们就不能将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单独分离出来,而是要将其纳入到大学生四年在校生活的整体规划当中去。首先,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对象,不应该仅仅定位在某些存在心理疾病的个案学生身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应是简单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而要将其面向全体大学生。其次,不能使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沦为形式化的达标工具。简单的心理测试或只是一两个心理教师或辅导员的“孤军奋战”,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成为纸上谈兵。要从完善心理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着手,使心理健康课程的构建更加的体系化。进而使大学生从入学之日起,便能够接受到科学的心理指导与健康教育。最终在毕业时能够拥有一个健康的心态,避免“恐惧症”心理的出现。
  (二)树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在建构了合理模式的基础上,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应该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首先,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或辅导员应该引导学生从入学之日起,就要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这样,在即将毕业之时,大学生才能够以一种平衡的心态来应对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并最终愉快地走上工作岗位。心态决定命运,要告诫学生人生也有不公平的时候,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当遇到不公平时,不要抱怨和气馁,而是要保持一颗积极进取和坚强的心,最终会取得成功的。其次,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树立学生自信的观念。高校最终培养出来的人才,应该是“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一个专家。”而一个和谐的人,应该拥有健全的人格和充满活力的友爱之心。用人单位在面试时除了看重业务能力之外,更为看重的还是学生的品德与修养。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良好心态,才更能树立起自信的价值观,拜金享乐的择业心理自然就会不攻自灭。
  (三)加强通识教育提升学生整体素质
  “通识教育”其实是一个舶来词,英文是“general education”,有学者将其译为“普通教育”、“一般教育”或“通才教育”。从目前我国高校对“通识”课的开始情况来看,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非职业性的教育”,是面向所有大学生的一种人文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健全人格的自由公民。可以说,通识教育对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方面还是十分必要的。由于我国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僵化。这些都使得学生的考试成绩突出,而其它素质低能。特别是踏入大学校园之后,高分低能的后果表现得尤为突出。这样,当学生面对挫折与不幸时,就会暴露出过分的悲观与恐惧的心理。特别是面对某些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时,往往会因心理失衡而导致跳楼或伤害事件等一系列恶果的发生。那么,如何对部分心理失衡的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和教育,一方面要从其自身的性格和家庭因素着手,另一方面也要考虑到大学中“通识教育”的重要性。只有从源头出健全大学生的人格心理,才能够为社会培养出健康乐观的优秀毕业生。
  
  参考文献
  [1]崔景贵.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三大问题[J].江苏高校,2010,3.
  [2]卢爱新.当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J].教育与职业,2007,1.
  [3]唐俊杰.高校辅导员的就业工作方法[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
  [4]姚裕群.走向市场的中国就业[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曹银,女,辽宁鞍山人,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助教。
  顾翔,男,湖南长沙人,现供职于鞍山师范学院文学院。
  
其他文献
中国的房地产业自1981年开始商品房开发的试点,经历35年快速发展,2016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已经达到35平方米,以三口之家计算中国每个家庭都拥有一套商品房.但是每年在建和筹建
摘要:网络监督是舆论监督在网络时代呈现出的一种新形式,是公民参与社会公共事件的新途径。网络监督与传统媒体监督不同,有自己独特的实现方式和渠道。本文就从“网络新词汇”入手分析网络监督的特点与效果。  关键词:“网络新词汇”;网络监督;民主化;网络舆论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维权意识的增强,网络监督这一新的监督形式已经成为社会监督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国社科院发布的《蓝皮书》透露,对于
期刊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At a recent forum in Beijing, Zhan Qimin, President of the Peking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 Center, proposed that the nation’s public health insurance programs should cover the costs of general health
期刊
期刊
【摘要】随着贫困大学生资助日益加大力度,高校面临的贫困大学生不再是单纯的经济资助,更多是贫困大学生的能力资助问题。针对贫困大学生资助模式转变为基点,解决目前贫困生资助单一形式,化解学生“等、靠、要”的资助心态,将“经济帮扶式”资助与“能力开发式”资助倾斜转化,探析“以人为本、资助育人”资助模式的内涵和意义,提出了建立基于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能力开发的资助模式的构建,促进人力资本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资
随着当前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要求的不断提升,具体建筑工程项目结构设计难度正在不断加大,为了更好提升建筑结构设计水平,促使建筑结构能够体现出较强的实用性和
迈出那一步2003年,美国阿拉斯加,北美洲最高峰麦金利山南峰。一个矮小的80后日本男子站在海拔6193米的峰顶,脚下是曾经需要仰视的白云和千年不变横亘的冰川,颜色单调却有着无
期刊
随着韩寒博客的开篇,它里面的文章、留言、音乐甚至于带有商业化的广告,都一直被大众所瞩目,也成为了人们谈论及争论的对象。其博客语言充满了嬉笑怒骂与尖酸讽刺,始终关注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