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闻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基石,是新闻报道的根本,正如水之源、木之本。没有新闻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正确把握新闻事实的表达方式是提高新闻报道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融媒体时代,新闻信息量更大,传播速度更快,受众接收信息更多,接收更方便快捷,对新闻报道质量要求更高,因此,正确把握新闻事实的表达方式尤为重要。新闻事实的表达方式包括新闻事实的典型性、完整性、逻辑性、时代性、引导性、互补性、连续性等多个方面。其中典型性、完整性、逻辑性、时代性、引导性又具有普遍性;互补性和连续性具有特殊性。把握好这些表达方式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精彩表达新闻、准确传达信息的前提。
关键词:新闻事实 表达方式 报道水平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基石,是新闻报道的根本,正如水之源、木之本。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有事实才有新闻。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背离事实,是假新闻。”正确把握新闻事实的表达方式是提高新闻报道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报道能力的重要尺度。新闻事实的表达方式包括新闻事实的典型性、完整性、逻辑性、时代性、引导性、互补性、连续性等多个方面,其中典型性、完整性、逻辑性、时代性、引导性又具有普遍性;互补性和连续性具有特殊性。
这些表达方式可以各有侧重,也可以重点强调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它们之间彼此联系、互为补充。把握好这些表达方式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精彩表达新闻、准确传达信息的前提。
一、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典型性
典型性是指足以代表某一类事物特征的标准形式,是这一类事物的榜样、楷模,值得学习、借鉴、推广的特性,这种典型性,能更好地成就新闻。在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选择时,首先要考虑具不具备典型性。具备了才有报道价值。
采访和编辑中要分析研究我们报道的这个产业有没有效益,效益明不明显,效益又包括经济效益和社會效益。效益明显才具有典型性,才能展现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展现人们掌握的较高劳动生产技能以及创造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展现科学技术运用程度,引导大众学习参考借鉴,形成良性互动。如,2020年8月20日《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报道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小辣椒种成大产业”,传递了2020年,播州区种植辣椒38万亩,实现产值18亿元的信息。2021年3月20日《农民日报》报道的“东西部协作助推‘土味’出黔入沪”,传递了播州区鸭溪镇生产的茄子亩产达9000公斤,亩均产值达到2.34万元,并销往上海的信息。2020年7月31日“天眼新闻”报道的“播州区:借助龙头企业力量扩大生猪项目规模”,传递出2020年播州区生猪全产业链满负荷生产后,预计实现产值91亿元,解决3000余人就业,并带动运输业、餐饮业增收7000万元的信息。
这些产业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值得报道。此外,还有稻+产业、烤烟产业、牛羊产业等,如果规模发展,科学指导、防疫到位,效益也会十分明显。工业方面,提供就业岗位、没有污染排放、创造财税较多的产业都具有典型性。小微企业、家庭作坊解决自身就业,具有代表性,也有其自身的典型性……这类企业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同样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是典型的新闻事实,这样的报道,才会引起共鸣,产生效应。
二、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完整性
新闻事实表达的完整性是指新闻事实表达要有头有尾,事实清楚、重点突出、结构严谨。主要表现在新闻五要素叙述要全面完整。新闻的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一条新闻的五要素表达完整清楚了,新闻事实就能完整清楚地表达出来。而五要素的最后两个要素,是五要素的重中之重。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表达不完整,容易造成断章取义、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以致报道失实,经不起推敲,让大众误解,对报道产生质疑,导致公信力受损。例如,笔者编辑《村民徐国会一家的三张账单》一文时发现,记者列举徐国会家的三张收入账单,即养猪、精品水稻、柚子种植等。但每一张账单表达都不完整,比如,养猪增收这一张账单,记者只列了购买仔猪、饲料等部分支出,而另一部分如建圈舍、防疫、工人工资支出没有列出,新闻事实不完整。对此,记者根据编辑的建议进行补充采访,让三张账单内容饱满、充实、完整,实实在在体现徐国会一家的增收情况,更好展示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成果。修改后的文稿经遵义市播州区融媒体中心推荐,2020年3月15日被央视13频道的“新闻直播间”采用刊播。新闻事实表达完整是提高报道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新闻事实表达要突出重点,不用面面俱到。正如宏其、姜燕所说:“要求新闻事实的完整并不是说事无巨细、滴水不漏,而是应该把构成事实的关键因素尽可能地反映出来。”
三、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逻辑性
新闻事实要具有逻辑性是指新闻报道要符合逻辑,即符合规律,符合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
(一)新闻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遵守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的新闻报道会让大众生疑,从而使新闻报道失去公信力、生命力。
(二)新闻事实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如实践认识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季节更替规律等科学自然规律,这样的新闻报道才会令人信服。
(三)新闻事实表达要把握好先后顺序。以新闻事实为主,顺叙、倒叙、插叙巧妙结合、灵活运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加新闻事实表达的生动性、趣味性。
(四)新闻事实要符合社会法治建设要求。体现法治精神,宣扬公平正义,惩治违法犯罪,颂扬真善美,揭露假丑恶。
新闻事实表达与上述内容相悖或抵触时,都不符合逻辑,经不起推敲,会遭到质疑,便会丧失新闻的真实性和生命力。
四、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时代性
新闻事实的时代性是指新闻要符合所处时代的客观实际。每个时代的使命、目标任务各有不同,新闻报道要与这个时代休戚与共、密切相关,既要体现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思想境界,又要彰显这个时代的文明进步,推动这个时代勇往直前,健康发展。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把握时代特征,研究时代规律,呈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报道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下,我国经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生态环保、教育科技、医疗改革、民生改善、法治建设、体育发展、文化繁荣、强国强军等事业欣欣向荣,这些都是我们新闻报道的源泉。传递时代思想、时代精神,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声音,着力占领新闻舆论主战场。 体现时代性,也要不忘历史。历史上各个时代创造的先进思想、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出现的杰出人物都是宝贵财富,值得学习、传承、借鉴。将历史财富运用到所处时代的新闻事实中,做到古为今用、借古喻今。把时代性与历史性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反映时代本质,推动时代进步、书写时代篇章,完成时代使命。
五、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引导性
新闻事实表达的引导性是指新闻事实报道后,能引起大众关注和共鸣,从而学习和借鉴新闻事实中表现出来的经验和方法,充分发挥新闻事实的信息优势,引导大众思考,启迪大众领悟。新闻事实的引导性体现新闻价值高低,正如冯越所说:“新闻的引导性是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记者在选择新闻素材时,要充分考虑新闻事实所表现出来的价值,那些具有推广价值的、值得学习借鉴的事实才是我们应该呈现的报道。如2020年9月19日“新华网”刊播的消息《贵州遵义三岔镇高山红心猕猴桃新鲜上市》,传递出遵义市播州区三岔镇高山村种植猕猴桃4300亩,亩产值达到10000元。报道显示了科学种植猕猴桃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报道养殖产业,要以成规模的养殖为基础,且养殖业技术含量要高。因此,关于养殖业的报道不能忽视养殖技术的学习培训运用,记者在报道这类新闻时要把掌握了解技术作为重要内容,技术是增收的关键。新闻报道的职责重在把人们引导到可行的创业路上来。
新闻事实的引导性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功能之一,记者编辑务必要把握好,使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正确的舆论信息支持。
六、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互补性
新闻事实的互补性是指新闻内容相互补充、相互充实,使之完美表达的一种方式。一些重要或是热点新闻报道,其事实表达要客观、全面,它由有一定时间或空间跨度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构成,或是事件的部署和落实,或是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或是节日庆祝、纪念活动及其相关背景等,都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补充说明,使新闻事实更充实、丰满、完整、全面,传递的信息更加清楚准确、生动感人。这样,在报道时就会以“新闻链接”“编前说明”“编后语”“记者出镜”“字幕”等方式充实新闻内容,丰富新闻信息,扩大新闻覆盖面,提升新闻整体表现力。这便是新闻事实的互补性。比如报道纪念历史人物的活动时,要补充说明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贡献、影响,让大众获得完整信息。否则便会导致信息缺失,让大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2017年4月4日在“播州新闻”中播出的一条新闻“播州区组织烈士家属赴云南烈士陵园扫墓”。编辑拿到稿件后发现记者只表达了民政部门带领烈士家属前往陵园祭扫的情况,而缺失烈士牺牲的战役名称、战役时间、烈士墓建设保护、烈士家人的现状等情况。对此编辑与记者沟通,建议记者补充这些没有表达而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字幕形式表达烈士陵园建设情况,增加带队的民政部门负责人的同期声,让这位带队负责人说一说这次扫墓的目的和意义。这样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历史与现实互补,新闻事实表达的互补性让新闻有了完整性。互补性新闻还可配以评论,阐发新闻主旨,引导大众思考,提出希望,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体现社会和谐,温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互补性新闻是以所要表达的新闻内容而定,将所采访的和搜集的新闻素材进行深入分析、挖掘。通过“新闻链接”“新闻背景”等形式开展报道,达到传递全面、深入、生动、感人的信息,传递正能量、激发精气神、提高影响力的目的。
七、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连续性
新闻事实表达的连续性是新闻报道完整性的体现。一般情况,主要针对重大题材、跨越时间较长、跨越地域较广、事件容量较大的新闻事实,可以进行连续报道,分日分时分段报道新闻事实中一个方面的内容。连续报道又称“系列报道”,对重大事件、重要问题、或新闻人物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的连续性报道。例如,《贵州日报》区域周刊遵义版从2021年3月25日起推出“融入成渝圈·唱好雙城记”系列报道,讲述遵义市各县区市梳理优势产业、优化营商环境、整合多方资源整装待发,全力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举措和成效。报道按照贵州省委和遵义市委的决策部署,讲述作为整个西南地区南下北上的重要节点城市的遵义市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将始终把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借梯登高的重大机遇,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形成全省发展重要增长极,让800多万革命老区人民共享发展红利。目前,遵义市各县市区正立足区域优势,按照成渝所需、遵义所能,促进遵义特色产业与重庆市、四川省实现优势互补、精准对接。比如3月30日推出的系列报道之二“开放习水县向北挺进”,报道了习水、江津两地“跨省通办”是习水县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除了工商营业执照,两地还就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等71项企业和群众关注度高、办理量大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跨省通办”。连续性报道要求高,采编播时间长,选择这种新闻表达方式,务必提前做好策划并制定宣传报道方案。方案中要明确采访主题、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人物,安排好采编人员,明确好采编日程,确定好报道日期,采访人员与编辑人员要做好工作对接,确保采访编辑工作顺利进行、报道任务如期完成。
新闻事实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需要灵活运用,综合分析,深入调研,总体把握。同时要重视语言通俗流畅、生动平实,力求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保证新闻稿件高质高量,做到及时快速报道。
参考文献:
[1]刘建明、王泰玄等.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03).
[2]宏其,姜燕.把握新闻事实的完整性[J].视听界,2000(03).
[3]冯越.新闻的引导性是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J].今传媒,2008(03).
(作者单位:遵义市播州区融媒体中心)
关键词:新闻事实 表达方式 报道水平
客观事实是新闻报道的基石,是新闻报道的根本,正如水之源、木之本。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报道。“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有事实才有新闻。先有事实,后有新闻,没有事实,就没有新闻。背离事实,是假新闻。”正确把握新闻事实的表达方式是提高新闻报道水平和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衡量新闻工作者报道能力的重要尺度。新闻事实的表达方式包括新闻事实的典型性、完整性、逻辑性、时代性、引导性、互补性、连续性等多个方面,其中典型性、完整性、逻辑性、时代性、引导性又具有普遍性;互补性和连续性具有特殊性。
这些表达方式可以各有侧重,也可以重点强调其中的某一个方面,它们之间彼此联系、互为补充。把握好这些表达方式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是精彩表达新闻、准确传达信息的前提。
一、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典型性
典型性是指足以代表某一类事物特征的标准形式,是这一类事物的榜样、楷模,值得学习、借鉴、推广的特性,这种典型性,能更好地成就新闻。在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选择时,首先要考虑具不具备典型性。具备了才有报道价值。
采访和编辑中要分析研究我们报道的这个产业有没有效益,效益明不明显,效益又包括经济效益和社會效益。效益明显才具有典型性,才能展现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才能展现人们掌握的较高劳动生产技能以及创造较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展现科学技术运用程度,引导大众学习参考借鉴,形成良性互动。如,2020年8月20日《经济日报》新闻客户端报道的“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小辣椒种成大产业”,传递了2020年,播州区种植辣椒38万亩,实现产值18亿元的信息。2021年3月20日《农民日报》报道的“东西部协作助推‘土味’出黔入沪”,传递了播州区鸭溪镇生产的茄子亩产达9000公斤,亩均产值达到2.34万元,并销往上海的信息。2020年7月31日“天眼新闻”报道的“播州区:借助龙头企业力量扩大生猪项目规模”,传递出2020年播州区生猪全产业链满负荷生产后,预计实现产值91亿元,解决3000余人就业,并带动运输业、餐饮业增收7000万元的信息。
这些产业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值得报道。此外,还有稻+产业、烤烟产业、牛羊产业等,如果规模发展,科学指导、防疫到位,效益也会十分明显。工业方面,提供就业岗位、没有污染排放、创造财税较多的产业都具有典型性。小微企业、家庭作坊解决自身就业,具有代表性,也有其自身的典型性……这类企业的发展推动着经济社会向前发展,同样推动人类社会走向文明进步,是典型的新闻事实,这样的报道,才会引起共鸣,产生效应。
二、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完整性
新闻事实表达的完整性是指新闻事实表达要有头有尾,事实清楚、重点突出、结构严谨。主要表现在新闻五要素叙述要全面完整。新闻的五要素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结果。一条新闻的五要素表达完整清楚了,新闻事实就能完整清楚地表达出来。而五要素的最后两个要素,是五要素的重中之重。事件起因、经过、结果表达不完整,容易造成断章取义、有头无尾或虎头蛇尾,以致报道失实,经不起推敲,让大众误解,对报道产生质疑,导致公信力受损。例如,笔者编辑《村民徐国会一家的三张账单》一文时发现,记者列举徐国会家的三张收入账单,即养猪、精品水稻、柚子种植等。但每一张账单表达都不完整,比如,养猪增收这一张账单,记者只列了购买仔猪、饲料等部分支出,而另一部分如建圈舍、防疫、工人工资支出没有列出,新闻事实不完整。对此,记者根据编辑的建议进行补充采访,让三张账单内容饱满、充实、完整,实实在在体现徐国会一家的增收情况,更好展示脱贫攻坚取得的丰硕成果。修改后的文稿经遵义市播州区融媒体中心推荐,2020年3月15日被央视13频道的“新闻直播间”采用刊播。新闻事实表达完整是提高报道水平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新闻事实表达要突出重点,不用面面俱到。正如宏其、姜燕所说:“要求新闻事实的完整并不是说事无巨细、滴水不漏,而是应该把构成事实的关键因素尽可能地反映出来。”
三、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逻辑性
新闻事实要具有逻辑性是指新闻报道要符合逻辑,即符合规律,符合思维规律和客观规律。
(一)新闻事实要符合客观实际,遵守客观规律。违背客观规律的新闻报道会让大众生疑,从而使新闻报道失去公信力、生命力。
(二)新闻事实要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如实践认识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季节更替规律等科学自然规律,这样的新闻报道才会令人信服。
(三)新闻事实表达要把握好先后顺序。以新闻事实为主,顺叙、倒叙、插叙巧妙结合、灵活运用,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增加新闻事实表达的生动性、趣味性。
(四)新闻事实要符合社会法治建设要求。体现法治精神,宣扬公平正义,惩治违法犯罪,颂扬真善美,揭露假丑恶。
新闻事实表达与上述内容相悖或抵触时,都不符合逻辑,经不起推敲,会遭到质疑,便会丧失新闻的真实性和生命力。
四、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时代性
新闻事实的时代性是指新闻要符合所处时代的客观实际。每个时代的使命、目标任务各有不同,新闻报道要与这个时代休戚与共、密切相关,既要体现这个时代的精神面貌、思想境界,又要彰显这个时代的文明进步,推动这个时代勇往直前,健康发展。新闻工作者要善于把握时代特征,研究时代规律,呈现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报道是新闻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当下,我国经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一带一路、生态环保、教育科技、医疗改革、民生改善、法治建设、体育发展、文化繁荣、强国强军等事业欣欣向荣,这些都是我们新闻报道的源泉。传递时代思想、时代精神,发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强大声音,着力占领新闻舆论主战场。 体现时代性,也要不忘历史。历史上各个时代创造的先进思想、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出现的杰出人物都是宝贵财富,值得学习、传承、借鉴。将历史财富运用到所处时代的新闻事实中,做到古为今用、借古喻今。把时代性与历史性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反映时代本质,推动时代进步、书写时代篇章,完成时代使命。
五、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引导性
新闻事实表达的引导性是指新闻事实报道后,能引起大众关注和共鸣,从而学习和借鉴新闻事实中表现出来的经验和方法,充分发挥新闻事实的信息优势,引导大众思考,启迪大众领悟。新闻事实的引导性体现新闻价值高低,正如冯越所说:“新闻的引导性是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记者在选择新闻素材时,要充分考虑新闻事实所表现出来的价值,那些具有推广价值的、值得学习借鉴的事实才是我们应该呈现的报道。如2020年9月19日“新华网”刊播的消息《贵州遵义三岔镇高山红心猕猴桃新鲜上市》,传递出遵义市播州区三岔镇高山村种植猕猴桃4300亩,亩产值达到10000元。报道显示了科学种植猕猴桃可以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如报道养殖产业,要以成规模的养殖为基础,且养殖业技术含量要高。因此,关于养殖业的报道不能忽视养殖技术的学习培训运用,记者在报道这类新闻时要把掌握了解技术作为重要内容,技术是增收的关键。新闻报道的职责重在把人们引导到可行的创业路上来。
新闻事实的引导性是新闻报道的主要功能之一,记者编辑务必要把握好,使之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正确的舆论信息支持。
六、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互补性
新闻事实的互补性是指新闻内容相互补充、相互充实,使之完美表达的一种方式。一些重要或是热点新闻报道,其事实表达要客观、全面,它由有一定时间或空间跨度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件构成,或是事件的部署和落实,或是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或是节日庆祝、纪念活动及其相关背景等,都需要对新闻事实进行补充说明,使新闻事实更充实、丰满、完整、全面,传递的信息更加清楚准确、生动感人。这样,在报道时就会以“新闻链接”“编前说明”“编后语”“记者出镜”“字幕”等方式充实新闻内容,丰富新闻信息,扩大新闻覆盖面,提升新闻整体表现力。这便是新闻事实的互补性。比如报道纪念历史人物的活动时,要补充说明历史人物的生平、经历、贡献、影响,让大众获得完整信息。否则便会导致信息缺失,让大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比如,2017年4月4日在“播州新闻”中播出的一条新闻“播州区组织烈士家属赴云南烈士陵园扫墓”。编辑拿到稿件后发现记者只表达了民政部门带领烈士家属前往陵园祭扫的情况,而缺失烈士牺牲的战役名称、战役时间、烈士墓建设保护、烈士家人的现状等情况。对此编辑与记者沟通,建议记者补充这些没有表达而十分重要的内容,以字幕形式表达烈士陵园建设情况,增加带队的民政部门负责人的同期声,让这位带队负责人说一说这次扫墓的目的和意义。这样把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历史与现实互补,新闻事实表达的互补性让新闻有了完整性。互补性新闻还可配以评论,阐发新闻主旨,引导大众思考,提出希望,解决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体现社会和谐,温暖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互补性新闻是以所要表达的新闻内容而定,将所采访的和搜集的新闻素材进行深入分析、挖掘。通过“新闻链接”“新闻背景”等形式开展报道,达到传递全面、深入、生动、感人的信息,传递正能量、激发精气神、提高影响力的目的。
七、新闻事实表达要具有连续性
新闻事实表达的连续性是新闻报道完整性的体现。一般情况,主要针对重大题材、跨越时间较长、跨越地域较广、事件容量较大的新闻事实,可以进行连续报道,分日分时分段报道新闻事实中一个方面的内容。连续报道又称“系列报道”,对重大事件、重要问题、或新闻人物在一段时间内进行的连续性报道。例如,《贵州日报》区域周刊遵义版从2021年3月25日起推出“融入成渝圈·唱好雙城记”系列报道,讲述遵义市各县区市梳理优势产业、优化营商环境、整合多方资源整装待发,全力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举措和成效。报道按照贵州省委和遵义市委的决策部署,讲述作为整个西南地区南下北上的重要节点城市的遵义市在“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将始终把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作为借梯登高的重大机遇,借助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形成全省发展重要增长极,让800多万革命老区人民共享发展红利。目前,遵义市各县市区正立足区域优势,按照成渝所需、遵义所能,促进遵义特色产业与重庆市、四川省实现优势互补、精准对接。比如3月30日推出的系列报道之二“开放习水县向北挺进”,报道了习水、江津两地“跨省通办”是习水县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营商环境建设的重要举措。除了工商营业执照,两地还就教育、就业、社保、医疗、养老、居住等71项企业和群众关注度高、办理量大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了“跨省通办”。连续性报道要求高,采编播时间长,选择这种新闻表达方式,务必提前做好策划并制定宣传报道方案。方案中要明确采访主题、采访时间、采访地点、采访人物,安排好采编人员,明确好采编日程,确定好报道日期,采访人员与编辑人员要做好工作对接,确保采访编辑工作顺利进行、报道任务如期完成。
新闻事实的表达方式多种多样,需要灵活运用,综合分析,深入调研,总体把握。同时要重视语言通俗流畅、生动平实,力求层次分明、结构严谨,保证新闻稿件高质高量,做到及时快速报道。
参考文献:
[1]刘建明、王泰玄等.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03).
[2]宏其,姜燕.把握新闻事实的完整性[J].视听界,2000(03).
[3]冯越.新闻的引导性是判断新闻价值的重要指标[J].今传媒,2008(03).
(作者单位:遵义市播州区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