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小说教学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htyyu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学生对小说的学习兴趣大大降低。初中时小说阅读是考试的重要题型,记叙文也是作文教学的重点,学生还是能下一些功夫的。但到了高中,试题中文学类文本阅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是选做题,出于功利思想,学生选择传记和新闻阅读较多,渐渐远离得分率较低的小说阅读,减弱了对小说学习的热情。这种情况,让我陷入思考:学生对小说学习兴趣的减弱会不会造成他们阅读思维的欠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会不会受限?会不会也影响到他们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带着疑惑,我开始了更深一层的思考。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和必修五中各有一个小说单元,大都是经典名篇。在教学中如果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不仅教师不会有激情,学生也不会有兴趣,更重要的是白白耽误时间而无实际效果,得不偿失。于是,以《林黛玉进贾府》为例,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尝试:首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采用自主探究的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对小说学习无所谓的心态,在小说教学课堂上着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林黛玉进贾府》是必修三第一单元第一课。欣赏人物形象,揣摩复杂而丰富的人物性格;品味小说语言,把握人物语言的特点,体会特定环境中不同人物的身份和特征是这一单元的学习重点。本文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在这里作者第一次对贾府展开正面描写,王熙凤、贾宝玉等主要人物一一亮相,可以说他们的音容笑貌、思想性格在这一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描写的方法,把握人物形象特征作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高一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参差不齐,部分学生阅读面较窄,只看过电视剧,读过《红楼梦》的学生又往往偏好情节,忽视语言特点和人物魅力。再加上课文是节选章节,涉及内容离学生生活年代久远,要想深入研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了本文的学习过程,第一課时了解贾府这个典型环境,第二课时从王熙凤开始走近典型人物。
  为培养学生对小说学习的兴趣,感受经典人物的形象魅力,在分析人物的几个课时上采用了和之前不一样的教学策略。课上采用教学辅助手段,使用课件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找到电视剧《红楼梦》与课文对应的部分,让学生观看赏析,并注意对人物形象的揣摩;设置导学案,引导学生自主解读,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出学生研究《红楼梦》的兴趣,使学习成为一种享受。
  分析王熙凤这一人物时精心设计了两个探究题目:一是课文中王熙凤是在什么情况下出场的?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二是作者从哪几方面展示了王熙凤的个性?交流前先让学生观看86版电视连续剧中王熙凤出场的视频,提醒学生观察人物出场的方式、服饰、容貌,语言及其动作,并对比教材相关情节。学生通过影视资料对人物关系先有了一定的认识,势必会对接下来的课堂学习充满期待。
  之后学生根据教师的点拨,掌握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组内交流阅读体验,相互碰撞,激起彼此智慧的火花。交流后展示组在前台口头展示,随时书写板书,其他组及时质疑、补充,展开组间竞赛。学习形式上的改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加深学生对人物形象理解的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合作意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课堂上教师只需注意点拨、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方法,而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增强。
  课后布置了两个作业:一是在《红楼梦》其他章节中继续探究王熙凤性格的复杂性。推荐阅读原著的第十二回、十五回、六十九回和九十六回,全面把握人物形象。二是描写一个大家都熟悉的人(注意语言、动作、肖像等),不出现他的名字,看学生能否猜出是谁。这两项作业不仅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巩固了应用本节所学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语文素养。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成功地获取了鉴赏小说作品的体验,找到了解读文学作品的途径,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中尝到了学有所得的喜悦。课上学生组内交流合作,展示探究结果,再加上质疑和补充,做到了从多方面展开对人物形象的鉴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对作品的鉴赏水平以及课上生成都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想。他们积极参与整个过程,在生生互问互答中,较好地体现出自主学习的特点,思维的火花互相碰撞,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建立新型学习方式与师生关系。在这种理念指导下,高中阶段的小说教学决不能沿用原有模式,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创新,重新定位课堂活动中师生的角色,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在交流研讨、思维碰撞中自己品出作品的魅力,从而达到拓宽思维空间,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的目的。
  作者单位:河北省邢台市第三中学(054001)
其他文献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出自于《道德经》。《道德经》又称《老子》,是距今二千五百多年的旷世著作。对于这部作品,从古至今,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研究之人颇多,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观点各有不同。单就其政治主张上的观点,有的人认为他主张保守,有的人认为他推崇愚民和统治权术,还有人认为他是为道修身,无私不欲。  从不同的视角探究《道德经》,自然会有不同的观点,有不
期刊
《悲惨世界》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领袖雨果创作的一部散发着人道主义理想光辉、大力宣扬“仁慈与博爱”精神的宏大史诗,其主人公冉阿让这一艺术形象更是以其坎坷无常的命运、从“人性之地狱”到“正义之天堂”的飞跃彰显了以“道德感化”为核心的宗教精神,震撼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冉阿让,这个雨果笔下的传奇人物,是十九世纪上半叶法国社会劳苦大众的典型代表。他饱尝世间冷暖,默默承担着社会的冷眼与不公,经历了从恶魔到天使
期刊
【设计思想】  本课题是在赣县中学“543”教改模式下,结合学生实际和课文内容以及课堂需要设计的。主要指导思想是“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感知文本内容,理解作者感情。教师起引导、点拨、总结的作用。  【教學目标、重点难点】  1.通过反复朗读,感知作品内容和思想感情。  2.掌握写景抒情、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写法。  【教学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
期刊
大语文观是河北省邢台八中的语文教师张孝纯先生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一种语文教学观,指导思想有四点,即联系社会生活,着眼整体教育,坚持完整结构,重视训练效率。这几点都与今天的素质教育理念不谋而合,只是我觉得如果调整一下顺序,将“联系社会生活”放到最后,就可以直接成为一线教师实践操作流程的依据,而我确实也以此为据,构建了自己的教学思路:提高自身素质,形成土壤肥沃的大语文观;从学生的兴趣及基础出发,构
期刊
《过客》是鲁迅的经典作品,教学难度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遵循“深文浅教”的理念,采用“切进去、散开来、荡开去”教学三部曲,切开学生的疑难结节,品味文章的语言形式,才能提升学生的读写能力,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过客》是苏教版选修教材《鲁迅作品选读》“阅读鲁迅(七)——生命的路”专题中收录的一篇经典之作。此文文字奇特,对话含蓄隐晦。对于人物形象和文中表现的生命哲学,学生较难把握。在教学过程中,
期刊
“学讲方式”是时下笔者所在地教育行政部门大力主推的一种课堂学习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中心,一切教学环节首先要立足于学生考量,让学生在“学进去”之余还要能够“讲出来”,这也是這次课堂改革不同于其他改革的亮点。那如何才能让学生做好这一“进”和一“出”呢?  一、自主:我会主动学习  “学讲方式”下,要由教会学生如何学习,逐步达到学生主动自主学习。学生被动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突然
期刊
法国著名作家雨果说:“诗人应该选择‘特征’的东西,也只有特征的东西,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迅速、真切地唤起读者的联想、想象。”对于每位有“教学之痒”的语文教师而言,如何找准诗歌教学中有“特征”的东西,将其作为教学的切入点、突破口异常重要。《琵琶行》并序作为高中语文的经典篇目,对其文本的解读从来都不缺乏,甚至可以说,供教师选择的教學内容非常丰富,关键是作为有创造精神的教师,如何推陈出新寻找新
期刊
苏轼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深化了他自身特有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让他对生命及其走向、意义、价值不断感慨和咏唱。在其游记小品《记承天寺夜游》中,更是充满了审美情趣和理性精神兼备的“理趣”。  一、生命意识起点:流放文人的悲情之歌  本文首句点出所写时间为宋神宗“元丰六年”,即公元1083年。四年前,苏轼在湖州任职才两个多月,就遭到了御史李定的诽谤。在这场
期刊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实验启动四年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增强了改革的信心。但作为一线教师,这几年笔者听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语文越教越难教了!”“语文越教越糊涂了!”跟课程改革一起成长的广大教师、教研员经受了一次教育思想的洗礼,更新了教学观念,提升了课程意识,焕发了“课改”热情,但同时也感到迷茫、困惑:到底怎样的语文课才是符合改革发展要求的好课?改革到什么程度才不离
期刊
2014年和2015年的江蘇省高考作文,绝大多数的考生都写了议论文,但最拔尖的几十篇优秀作文中,却大多数是记叙文。议论文写作几乎是大部分高中作文教学的重点,效果却不令人满意。其实,让现在阅历较少的高中生剖析事理、有深度地发表议论有点强人所难。而写记叙文,对身处缤纷世界又热情洋溢的高中生而言,因为有生活有情感,可能更易出彩。所以从高考阅卷的主流来看,记叙文是一块不容忽视且应重点开发的芳草地。  所谓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