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边塞诗是怎样一种力量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nsarr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唐代边塞诗以其雄壮刚健的诗风、气势磅礴的力量,催人奋进,动人心魄,成为唐代诗史乃至中国文学史上“空前绝后”的文化现象,占有“一枝独秀”(胡大浚《唐代边塞诗选注·序言》,甘肃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P1)的重要地位。其中不少诗篇表现了诗人建功边塞、保家卫国的愿望,展现了诗人珍视人民生命、祈盼世间和平的情怀,或蓬勃激昂,或引人深思,至今令人感动不已。

慷慨从戎 建功边塞


  唐代以武立国,因此在文人士子中间普遍存在一种走向边幕、向往军功的价值取向。如杨炯《从军行》“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崔融《塞垣行》“一朝弃笔砚,十年操矛戟”,王维《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等,都是身为文人而向往武功。
  但是边关苦寒,军旅不易,要想有所作为往往遭遇生命的威胁。面对这样的情况,唐代边塞诗人们不惧艰险,表现出的多是勇往直前,舍身报国的雄豪气度。如骆宾王《从军行》:
  平生一顾重,意气溢三军。
  野日分戈影,天星合剑文。
  弓弦抱汉月,马足践胡尘。
  不求生入塞,唯当死报君。
  (彭定求编,中华书局点校《全唐诗》卷七八,中华书局1999年版,P840)
  诗人意气风发,慷慨从戎,拉弓射箭,马践胡尘。好一派斗志昂扬的景象!尤其结句表达誓死报君恩的豪情,令人动容。
  又如戴叔伦《塞上曲》(其二):
  汉家旌帜满阴山,不遣胡儿匹马还。
  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
  (《全唐诗》卷二七四,P3097)
  这里“生入玉门关”一句,化用东汉班超典故。《后汉书·班超传》载,班超在边地日久,年老思归,上书皇帝云:“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七,中华书局1965年版,P1583)。戴氏则在“生入玉门关”前,加“何须”二字,对班超作法予以否定,这样就在比拟班超之外,在思想境界上又超越了他,充分表达了自己不计生死,愿将此身长报国的豪迈情怀,风骨凛然。
  赴边从戎固然危险,却是当时获取功名的一条有效途径,因此唐代士人中入幕、游边者日盛。
  如高适《塞下曲》: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
  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
  据陈铁民先生研究,此诗是高适第三次出塞,于武威哥舒翰幕府任职期间所作(陈铁民《高适岑参诗选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P70)。全诗笔调欢快,精神振奋,有力表现了作者热切向往边功,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画图麒麟阁”,用汉宣帝在麒麟阁图画功臣画像的典故。《汉书·苏武传》载,“甘露三年,单于始入朝。上思股肱之美,乃图画其人于麒麟阁”(班固《汉书》卷五十四,中华书局1962年版,P2468)。高适借此典故,表达了其强烈的功业取向。
  曾有两次出塞经历、创作大量边塞诗的岑参,也在诗中毫不讳言他对功名的希冀。如“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功业须及时,立身有行藏”(《武威送刘单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开府》)、“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等,无不表现他对建功立业的汲汲向往之情。
  在唐代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引领下,文人士子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较大变化,皓首穷经、读书仕进不再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唯一途径,他们走出书斋,走向边幕,以求在更加广阔的天地里建功立业。

边塞之苦 爱国之情


  如果说出塞赴边与诗人的功业情怀有关,多少带有个人色彩的话,唐代边塞诗中还有许多讴歌不计名利得失,书写爱国主题的诗篇,如王昌龄《从军行》:“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七首其四),李白《塞下曲》:“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六首其一),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塞垣苦,岂为妻子谋”等,铮铮铁骨,铿锵有力,特别能够感动人心。
  一些作品具体描绘战争前线抗敌将领的英雄品质。崔颢《赠王威古》高度赞扬年轻将领王威古的军事才能和报国壮志:
  三十羽林将,出身常事边。
  春风吹浅草,猎骑何翩翩。
  插羽两相顾,鸣弓新上弦。
  射麋入深谷,饮马投荒泉。
  马上共倾酒,野中聊割鲜。
  相看未及饮,杂胡寇幽燕。
  烽火去不息,胡尘高际天。
  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
  报国行赴难,古来皆共然。
  (万竞君注《崔颢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P1)
  诗开端记述王威古将军在边关的生活日常。他与战士们入深谷,涉荒泉,围猎饮酒,野外尝鲜。而后笔锋一转写战事,“相看未及饮,杂虏寇幽燕”,王威古酒未饮尽,便投入了紧张的新一轮战斗。诗未具体描摹战斗场面,但从“长驱救东北,战解城亦全”的结果便可想见王将军英勇善战、指挥有方,不仅解除了战争危机,还保全了全城百姓的性命。末尾两句,化用曹植《白马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颂扬王威古报国赴难、视死如归的精神,升华主题。
  俗话说,胜败乃兵家常事。李白《从军行》(其二)则刻画了一位虽败犹荣的英雄形象。“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二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P1160)诗前两句蓄尽颓势,战士们历经数百次战斗,早已疲惫之至,就连护身的盔甲都已破碎不堪,可局势依然嚴峻。城池南面已被敌人重重包围,接下去势必还有一场硬仗。情势紧急,为后面主人公的出场营造了足够的氛围。后两句是这位将领的特写,他出其不意突击敌方营寨,射杀对方将领,以“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智慧,扭转我军困境,最终“独领残兵千骑归”。这个“独”字,一则照应前面“数重围”,体现战争之惨烈,一则烘托这位孤胆英雄的高大形象,感人至深。   王维《老将行》歌颂一位满怀拳拳爱国之心、身经百战、暮年仍不忘报国的老将:
  少年十五二十时,步行夺取胡马骑。
  射杀山中白额虎,肯数邺下黄须儿!
  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
  汉兵奋迅如霹雳,虏骑奔腾畏蒺藜。
  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
  从弃置便衰朽,世事蹉跎成白首!
  …… ……
  节使三河募年少,诏书五道出将军。
  試拂铁衣如雪色,聊持宝剑动星文。
  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
  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
  (陈铁民《王维集校注》卷二,中华书局1997年版,P148)
  这是王维的乐府名篇,叙述一位老将的传奇经历。他从年少起即转战疆场,为国杀敌,“一身转战三千里,一剑曾当百万师”,或是虚写,但足见这位老将的辉煌战绩。可惜他却被无情弃用了,只能蹉跎衰朽,空虚度日。多年后,边关战事吃紧,这位老将雄心又起,他擦亮铁衣,拿起宝剑,准备再赴边关。“愿得燕弓射大将,耻令越甲鸣吾君”,是他忠君爱国的赤子丹心,“莫嫌旧日云中守,犹堪一战立功勋”,则是他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凌云之志。整首诗曲折婉转,跌宕起伏,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老将不计个人得失,为国为君至死不渝的奉献精神。
  上述诗篇所歌颂的王威古、只身赴敌营的将领、暮年披挂的老将值得人们敬佩。在我国历史上,还有更多和他们一样,视死如归、为国赴难的将士们的守护与付出,边关才得以稳定,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厌弃战争 向往和平


  在唐代边塞诗里,还有一类揭露军中不公,书写百姓苦难,反战厌战的诗篇。这些作品往往能从底层人民的视角出发,为生离死别者唱悲歌,为弱势群体抱不平,真实表达了诗人珍视生命、向往和平的心声。
  高适《燕歌行》乃“感征戍”之作,讽刺的是恃勇轻进,为虏所败,却又“隐其败状而妄奏克获之功”(《旧唐书·张守珪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P3195)的幽州节度使张守珪。诗从出征写起,“汉家烟尘在东北,汉将辞家破残贼”,由“汉将”与“残贼”看,这本应是一次敌强我弱的出征,但“男儿本自重横行”,顿生跌宕,暗寓败绩。“横行”用樊哙典故。据《史记·季布列传》,汉初吕后时匈奴强大,给吕后寄来一封充满侮辱挑衅的信,樊哙不自量力,声称“臣愿得十万众,横行匈奴中”,被季布斥为“面欺”(《史记》卷一百,中华书局1959年版,P2730)。果然,“身当恩遇恒轻敌,力尽关山未解围”,由于将领的轻敌,唐军被围战败。诗歌后半段,着重描写战争带给士卒的痛苦。“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是征人思妇的离愁;“边庭飘飖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是久戍难归的无奈。“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写战争之残酷;“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表现战士们身陷败局,仍不顾生死、浴血奋战的气节。诗歌最后,作者以李广作结,尤有深意。据《史记·李将军列传》,李广带兵宽缓不苛,与部下同甘共苦,“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因此士卒“以此爱乐为用”“咸乐为之死”(《史记》卷一百九,P2872)。而当时的军中则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将领的声色犬马与李广治军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怎能不让人“至今犹忆李将军”呢?这一点睛之笔,矛头直指造成军中苦乐不均的带兵将领,堪称“胸臆语”。
  李益生于陇上,熟知征人甘苦,他的边塞诗反战厌战情绪明显,又有浓重的思乡之情。如《夜上受降城闻笛》云:“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范之麟《李益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P124),孤苦冷寂的寒夜,当幽怨的芦笛声传来,不免激起出征远行人的万千思乡之情。末句一个“尽”字,表明戍边将士无一不思乡,可久戍在外,有家不能回,厌战情绪暗寓其中。
  《从军北征》又云: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偏吹行路难。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李益诗注》,P113)
  此诗亦写乡思,可与前诗互参。当备尝离别之苦的三十万征人听到哀怨的《行路难》曲调时,激起了强烈的情感共鸣,一起回首望月,画面感十足。
  张籍《征妇怨》则从征妇的角度写生死离愁,尤为震撼人心。诗云: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殁辽水上。
  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乐府诗集》卷九四,P1910)
  这是一位普通的征人之妇,她安于贫贱,唯求能与丈夫、儿子生活在一起、平淡度日。可实际情况却是“夫死战场子在腹”,这让她去“依倚”谁呢?结语以“昼烛”自喻,写尽了妇人生死无着的艰难困境,读之令人心酸,为之泪下。而她又只是无数征妇中的一个,“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殁辽水上。万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全殁”“白骨”等字眼,摄人心魄,让人不由不想起“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王粲《七哀诗》)、“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曹操《蒿里行》)等“汉末实录”。征人变白骨,征妇如昼烛,这都是战争惹的祸,批判力量直抵人心。
  品读唐人边塞诗,总能感受到一股昂扬的力量,也总有一些感动充盈心间。无论是建功边塞的情怀,保家卫国的志向,还是珍视生命、珍爱和平的美好愿望,都书写了大唐的辉煌,如今已凝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激励我们继承、发扬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作者系太原师范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北京街巷里的鲁迅”试图寻觅日常生活中行走北京街头的鲁迅。鲁迅曾经在北京生活过15个年头。鲁迅的足迹曾经遍布北京的街头巷尾。鲁迅固然主要是个作家,总是把一天中精力最充沛的时光消耗在他并不见得豪华的书斋里。但为了谋生,鲁迅也不得不和常人一样走出家门到教育部上班和到北大、北师大等很多所学校兼职教课。除了工作,就医、购物、休闲、访友等业余生活也会把鲁迅和北京的某个胡同、某条街道连结在一起。鲁迅在北京是1
期刊
诚如《左传》所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自从有了私有制、建立了国家,战争就伴随人类从远古走向今天。中华民族在发祥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在朝代更迭、抵御侵略之际,经历过无数次战争,对战争有着深刻而沉重的记忆。  许慎《说文解字》借楚庄王的话解释“武”的字义:“夫武,定功戢兵,故止戈为武。”止暴制乱,止戈为武,这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对战争的明确诠释。爱好和平,慎重用兵,为守护和平而战,为保家卫国而战,不惹
期刊
春秋时期,管仲辅助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史记·齐太公世家》),功业伟大。战国时,《管子》已经广为流传。根据《韩非子》的记载,当时诸多百姓讨论治国问题,很多人家藏有商鞅、管仲的法令篇章,“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韩非子·五蠹》),说明在秦统一之前,《管子》书在诸侯国中有较大影响。  《管子》主要记载了春秋齐桓公时期的政策法规、历史故事;亦有战国时期田齐的政策,展现了齐
期刊
房伟在题记中说:“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致命的秘密’,它藏在心灵深处,等待着唯一,也是最后的危险绽放。”《血色莫扎特》便是其思考的结晶,小说的高超之处不仅在于复杂的悬疑情节设计,更在于对人物悲剧命运的刻画,蕴含着作者对时代和人性的深刻反思。所有人都活在悲剧里  小说通过“钢琴王子杀妻案”这一导火索,以上世纪90年代国企改制下的北方小城麓城为背景,集中展现了时代大潮下几个青年人的悲剧命运。  鲁迅说,
期刊
《管子》是先秦重要典籍,保存了齐桓公时至战国后期齐国的诸多文献。  太公封齐之后,简化了宗周礼乐文明制度,重视工商业和渔业、煮盐业,齐国开始富裕。春秋时期,齐桓公成为齐国君主,任用管仲为相。管仲认为,国家若要强盛,需要发展生产,重视经济,这样才能富民足食,才能谈得上有礼节。管子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只有百姓吃饱穿暖之后,才会知道礼节,才会有荣辱观念;管子强调“礼、义、廉、耻”是维
期刊
《有生》是胡学文耗时多年新近写就的一部长篇小说。如他在后记《我和祖奶》中坦言:“我一直想写一部家族百年的长篇小说。”《有生》可以看作是家族史、乡村史,但更确切地说,它是一部生命史。与以往的乡土小说不同,《有生》的切口很小。胡学文敏锐地抓住了建构乡土的本源——人,从生命、人生、命运等角度展现人的情感世界。  小说涉及了几十个人物,可贵的是,几乎每一个都有血有肉、灵活生动。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有生》独
期刊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纪念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必须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其中,第二个“相结合”系首次提出,意义至关重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结合点不是别的,正是习总书记近年来多次阐扬的“中国文化基因论”。  早在2013年12月30日,习总书记即在中央政治局
期刊
管仲生活在春秋中期,那时虽然没有像战国时期孟子、荀子那样严格意义上的人性理论,但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人性思想。管仲的人性思想既是战国时期人性理论的萌芽,同时又是他辅佐齐桓公所制定的改革内政、称霸中原政策的理论依据。管仲的人性思想及其作用可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管仲人性思想的内容  管仲生活的春秋时期,人性思想比较流行,这种人性思想与孟子、荀子的人性理论相比,多有不同。  管仲的人性以某些阶层的生而即有的
期刊
《烟火漫卷》作为2020年度最佳长篇小说之一,是茅奖得主迟子建为其生活了30年的城市——哈尔滨,奉献的最新长篇力作,也是一部叩问天地、历史、命运、灵魂的多重交响曲。小说虽无宏大的叙事结构,亦无跌宕起伏的情节,但此种不紧不慢的叙事节奏使得读者更能感受到作者笔下的烟火人生。整部小说分为上下两卷,以刘建国寻找其不慎丢失好友之子为叙事主线,进而似“蝴蝶效应”般引述出自上世纪30年代至今跨越三代人的故事。值
期刊
历法是人们出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根据物候、气候和日月星象而制订的计算时间的方法。为计算时间,人们把一个太阳年划分为长短不同的时段,如现行的历法体系把一年分为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这种历法体系确定于汉代,在确定之前,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探索过程。《管子》中记载的历法就是这种探索的证明,既有把一年四分的四时,也有把一年五分、八分和三十分的五行、八节和三十时。搞清这些特别的时节,有助于我们了解古代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