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在木棍子上的东方芭蕾

来源 :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gigi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海城高跷属于大鼓高跷,是辽南高跷的一支,是民众十分喜爱的民间舞蹈,经过300多年的不断演变,已经形成了舞蹈、杂技、音乐、小戏于一体的民间艺术。海城高跷以欢快、泼辣、粗犷的表演风格,表现出黑土地上的人民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被人们盛誉为“踩在木棍子上的东方芭蕾”。
  海城高跷,又被称为海城高跷秧歌,是海城人民群众传统文化活动形式之一,也是海城乡土风情一大习俗。海城高跷秧歌属大鼓高跷,是辽南高跷的一支,是辽宁较大的舞种。海城高跷秧歌经过不断地演变和发展,形成独具一格的表演形式,堪称是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性广场艺术。
  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海城的民间艺人不断探索、改进了传统高跷的艺术形式和技巧。他们在表演形式上不断创新,将山西柳腔喇叭戏等戏曲搬到了高跷之上,把中国传统的民间戏剧搬到高跷上,逐步形成了海城高跷独特的火爆、欢快、泼辣、粗犷的表演风格。
  海城高跷的发展历史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以双枝长倍其身,属其胫,并趋并驰,弄七剑迭而跃之,五剑常在空中,元君大惊,立赐金帛。”从中可知,早在公元前五百多年,高跷就已流行,表演者不但以长木缚于足行走,还能跳跃和舞剑。
  高跷分高跷、中跷和跑跷三种,最高者一丈多。据说踩高跷这种形式,原来是古代人为了采集树上的野果为食,给自己的腿上绑两根长棍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跷技活动。还有传说,在一次古代战争中,一方军队在行军途中遇到一条小河拦住了去路,于是一个士兵想出了将两根木棍绑在脚上涉水过河的办法,日后慢慢演变成现在的踩高跷表演。
  起初,高跷表演只局限于在跷上耍刀弄棒,被称为“武跷”。随着时间的推移,经过几代民间艺人不断地探索和改进,海城高跷在保留了传统高跷表现形式的基础上,还汲取了其他表演艺术的精华,集歌、舞、戏、杂、武5门艺术表现形式之长,经提炼升华,自成体系,塑造出海城高跷特有的人物造型和脸谱艺术形象。
  别有一番情趣的海城高跷
  海城高跷是城乡广大群众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集舞蹈、音乐、戏剧、杂技为一体,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海城高跷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无论是旧时的祭祀祈福、迎神赛会,还是今天的喜庆节日、集会庆典,都少不了高跷表演。
  辽南海城高跷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表演艺术,扭、逗、浪有机结合,动静有致,腰、腕、膝、肩韵律奇特;道具简便,用法奇妙,以虚代实,虚实结合;人物形象鲜明,个性突出,具有独特的东北民间舞蹈审美特征。高跷表演手段丰富,长久以来颇受观众青睐。海城高跷最初的表演方式为两足落地,叫地秧歌,100多年前,海城人变地秧歌为高跷。高跷的高度一般规定在两尺左右,表演者脚踩高跷,边扭边唱,别有一番情趣。
  根据当地人们介绍,海城高跷表演的许多细节都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深的寓意,如“过街楼”象征红火、热烈;“龙摆尾”示意层次不绝,连绵不断;“卷白菜心”富有凝结、聚拢之意;“二龙吐须”蕴含对称美与和谐之感;“圆场”富有团团圆圆、美满幸福之说等等,表达了人们追求祥和生活的美好愿望。
  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海城高跷早在20年前就已经走出国门。1989年,海城高跷秧歌艺术团参加了欧洲著名的克雷姆斯国际民间艺术节,演出了50多场,在当地引起很大的轰动。近年来,艺术团还相继参加了一些国际民间艺术活动,到奥地利等西欧国家巡回演出,受到了海外朋友的好评,海城高跷被誉为“踩在木棍子上的东方芭蕾”。
  海城高跷秧歌在历史上曾辉煌一时,并一直在民间传承不绝。但是由于一些老艺人相继去世,后继乏人,其表演技艺正面临失传的危险,亟待抢救和保护。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海城高跷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辽宁海城高跷艺术团,是一支久负盛名、享誉海内外的民间艺术团体。他们把中国传统的高跷与民间的戏剧、杂技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具有浓郁北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这些演员都是海城市普普通通的农民,他们的结合完全出于对民间高跷艺术的热爱。自海城高跷成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来,艺术团的演出活动更加频繁了。在进行表演的同时,他们不断地对海城高跷进行大胆的艺术创新,在保持原有舞蹈的基础上,增加了许多高难度的杂技技巧,并融进很多情节,用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现场爆发力去感染在场的每一个观众,表现北方黑土地上的人民那种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
  如今,海城高跷已从田间地头走向国际舞台,刮起了一股强劲的东北民间舞蹈风。
  海城高跷秧歌不仅在当地,而且在国内外都有广泛影響。1988年它在全国广场民间舞蹈大赛中一举夺冠,1997年以来多次参加国内外各种盛大演出,其表演独树一帜,显示出东北地区高跷秧歌的特色。
  海城高跷的艺术特色
  海城高跷是地秧歌与高跷相结合的产物。初为两足落地,平地秧歌,清咸丰年间变为高跷,后经不断创新,逐步完善。
  海城高跷的主要角色以“四梁四柱”为中心,即头跷、二跷、老生、老蒯、上装、下装等,表演形式从“起鼓”到“过街楼”、“骑象”、“大场”、“小场”,最后是“下武场”。表演题材基本源于生活,多为群众喜爱的戏曲和神话故事。以手绢、彩扇、烟袋、马鞭等为道具,脸谱化妆比较夸张,装束多以大红大绿为主调,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音乐以唢呐和锣鼓乐为主,曲牌有“满堂红”、“大姑娘美”、“句句双”等。表演风格火爆热烈,欢腾奔放,优美抒情,风趣诙谐,雅俗共赏。这些风格特点,充分体现在“扭、浪、逗、相”等表演技法中。
  海城高跷的欢腾、奔放、热烈、火爆是其基调,优美、抒情、风趣、诙谐是其特色,二者的统一构成海城高跷秧歌的艺术特征,衍生出“扭、浪、逗、相”四大技法要素。在海城高跷秧歌的表演中,气势恢宏的大场和轻快细腻的小场包括了音乐、舞蹈、杂技、戏曲等多种形式,构成以舞蹈为主体的综合性民间广场艺术。
  海城高跷的最大特点,就是把中国传统的民间戏剧搬到了高跷之上。而在中国北方,有很多传统的民间戏剧。这些传统的民间戏剧大都是些逗人发笑的喜剧、闹剧,他们用夸张的手法表现生活情节和人物性格。现在的海城高跷,就是根据这些传统的民间戏剧的特点,在高跷上表现这些生动的人物形象和剧情。与传统戏剧不同的是,不论是多角色,还是只有两个人的表演,都是以哑剧的形式出现的,并配以难度较高的杂技动作。逐步形成了其热烈、欢快、泼辣、粗犷的表演风格,被誉为华夏一绝。
  激昂的唢呐声、锣鼓声一响,海城高跷艺术团的演员们身着古装踩着鼓点兴高采烈地登场了。他们脚踩两尺多高的高跷却如履平地,时而翻滚腾跃,时而轻歌曼舞,时而火爆热烈,时而即兴狂野。一袭黑衣的头跷、二跷挥舞着马鞭,快步如行云流水;王婆戏耍烟袋挑逗出一片笑声;文丑头顶竖着小辫,风趣诙谐憨态可掬;上装女旦抖动彩扇;下装文丑高难的跷功令人惊叹。演员们各种组合造型更令人目不暇接,4人组成的“孔雀开屏”如孔雀翩翩起舞,而由6人组成的“飞人”造型更是令人叫绝,中间三名男演员一字排开相互挽臂,两侧各挽一名女演员,同时另一名女演员坐骑在正中间男演员的脖颈上,三名男士踩着急促的鼓点儿开始原地转圈,此时两侧身轻如燕的女演员便顺势“飞”了起来,场面煞是壮观。
  在海城高跷艺术团,有不少角色都是祖传的。海城的高跷秧歌中,扮演的人物有渔翁、媒婆、傻公子、小二哥、道姑、和尚等。表演者扮相滑稽,能引起观众的极大兴趣。
  海城高跷以场面火爆,表演细腻,充满浓郁的地方特色吸引了海内外观众。近些年,海城高跷艺术团频繁参加国内举办的民间艺术大赛,多次获得一等奖。与此同时,他们走出国门,参加一些国际民间艺术活动。他们曾经到奥地利等西欧国家巡回演出,受到许多海外朋友的好评。
  辽宁海城高跷,以其欢快、泼辣、粗犷的表演风格,表现出黑土地上的人民坚韧不拔、乐观向上的精神,被人们盛誉为“踩在木棍子上的东方芭蕾”。从田间地头到国际大舞台,正是民间艺人坚持不懈地传承与创新,才赋予了这一古老艺术新的生命力。
  (编辑 王琳琳)
其他文献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的脑海里反复出现一个镜头:一个男人拎着行李走出家门,身后传来一个男孩的哭声。他哭喊着要爸爸留下来。爸爸蹲下来抱了抱他,然后站起来,转身走了。  父母离婚受伤害的永远是孩子,他们伤心痛苦又茫然无助。大多数孩子都会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甚至觉得是自己不好,不够优秀父母才离婚的。我一直希望有一位父亲或母亲能够体会到孩子心灵上的这种伤害,告诉孩子:“爸爸妈妈离婚不是因为你不够好,我们永远爱
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克一河镇召开2013年计划生工作会议,确定了2013年计划生育工作总体目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全面实施国家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不断完善流动人口管理服务体系;提升依法行政能力,改进工作作风,简化办事程序,确保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从坚持常抓不懈、转变工作观念、加强队伍建设等三个方面重点强调了
京剧(Beijing Opera)又称平剧、京戏,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戏曲剧种,分布地以北京为中心,遍及全国。京剧是具有世界级影响的大剧种。它的行当全面、表演成熟、气势宏美,是近代中国汉族戏曲的代表,有“国剧”之称。它走遍世界各地,成为介绍、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  中国戏曲历经八百余年,传承悠久,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金元杂剧到明清传奇;从昆(曲)弋(阳腔)繁荣到四大徽班进京;从京剧
高邮市举行困难计生家庭养老帮扶“红围巾”志愿者协会成立仪式。该协会奉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大力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努力为困难计生家庭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生产帮扶、精神慰藉、文化娱乐、脱贫解困等服务,使困难计生家庭的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盼、老有所乐。(邹建华 姚慧 范习岭 周梅春)
《青春期健康·人口文化》杂志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管,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口文化发展中心、中国人口宣传教育中心主办,是中国核心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全彩、100页,大16开、月刊,定价10元。邮发代号:82-66,国内统一刊号:CN11—5125/R,国际标准刊号:ISSN1672—6502。  《人口文化》杂志是集学术性与时政性、文学性于一身的综合性期刊,注重人口卫生计生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学术性
金正日在政治上、军事上、经济上全面参政,对文学艺术也深感兴趣。1994年金日成去世,他接管了朝鲜全部大权。1997年10月8日,金正日被选举为朝鲜劳动党总书记。为别于被称为“伟大领袖”的父亲金日成,他被称为“亲爱领袖”。  矛盾的评价  西方和朝鲜对金正日的介绍当然是不同的。这个不同甚至从出生地就开始了。朝鲜官方的介绍说:“金正日同志1942年2月16日诞生在位于两江道三池渊郡的白头山密营。”甚至
编者按:  实施“新农村新家庭”计划,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提出的重要举措,也是人口计生部门融入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为此,我们特别开办了“新农村·新家庭”专栏,为相关政策的宣传以及各地做法经验交流提供一个方便的平台。  在此,我们热烈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将反映农村新风尚、新面貌的活动、新闻、故事等,以各种文体记录下来(配照片为佳),给我们投稿,与大家
近年来,江苏省高邮市积极实施“秦邮人家,健康幸福”促进工程,面向家庭、服务群众、创新载体、彰显特色,多种方式方法并举,多方结合融入渗透,走出了一条“大人口、大宣传、大联合、出精品”的人口文化建设和谐发展之路。  彰显地方特色,精心打造人口文化品牌  高邮市利用深厚的人文底蕴优势,挖掘资源,主动融入,精心打造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人口文化品牌。注重把人口文化与本地著名作家汪曾祺文化相结合,汲取汪曾祺作品
浪漫是自然的神韵,浪漫是天堂的辉煌,一个言行总是与众不同的浪漫诗人,一个在素描、版画、连环画、国画、书法、漫画、雕塑、装饰设计、散文、杂文、评论、报告文学及艺术策划等领域都建树颇丰的人,他就是被誉为“百变鬼才”的艺术家——萧宽。  萧宽,1949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贫寒家庭。从小酷爱艺术的他,就常在课余时间到市郊挖野菜,打草卖钱添置笔墨。从少年时代他就养成了乐观豁达的品格。到了1968年,他又插队到
一是点面结合式。以街道计生服务中心为中心点,面向街道辖区内所有社区,在街、居两级计生服务室设立计生药具免费发放点,每天都向社区流动育龄妇女开放,做到药具供应无“节假日障碍”。  二是计卫联手式。街道计生办在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设立药具免费供应点,通过卫生防疫等医疗工作人员向流动育龄妇女发放。  三是箱柜自助式。在街道辖区内的小区、商场和厂矿等地点场所,设立药具免费供应箱柜,由街、居两级工作人员定期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