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里的朱斌峰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zlj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研讨的五位作家都是安徽实力派作家,其中有四位是鲁院高研班的优秀学员。在安徽省文联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这次活动非常盛大、庄重、严肃,能够感受到安徽省文联对于作家培养的重视和力度。作为安徽籍评论家,很高兴回到安徽和大家共叙文学,能够参加此次活动,感到非常荣幸。
  朱斌峰是一个很成熟的作家,《碉堡成群》是他比较有代表性的一个作品。从当下整体的创作情境来看,这是一个成熟的现代汉语小说,小说从语言、意象、历史情境和人物关系等角度,重新叙述了中国人的当代生活经验,并试图进行当代生活史的深度叙事,小说在这些方面都达到这个年龄段作家很高的一个写作水准。朱斌峰的现代小说叙述非常有特色,文本的语言控制力很强。在《碉堡成群》里面,持续的个人内心摹写以及对于人物和事件的诗意化表达,这些都是极考验一个作家驾驭语言能力的。有张力的语言会时常被政治化的或者生活化的语言所冲击,但是他一直保持着非常好的情感张力和对语言先锋叙事的控制度。但是小说结尾却有些落入俗套,小说结尾小傻终于成功了,而碉堡真的成了一个失败者的纪念馆。从现代小说的内在特质来说,这个结尾恰恰消解了文本的张力和饱满度。
  朱斌峰的《碉堡成群》像其他现代小说一样,文本实际上是要处理现代个体和当代生活经验之间的关系,具有明晰的现代小说写作特征。他写了“我”的少年朋友小傻和失踪的父亲之间颇有想象空间的故事。这个文本非常自然地展开了对于三代人尘封历史记忆的叙事,小傻、小傻父亲和小傻爷爷,用三代人的生活经历重塑了抗日战争、“文革”,还有1980年代一段很特别的时期。他重塑了这些历史事件在普通个体身心所留下来的烙痕,这个烙痕很特别,比如抗日战争中,小傻爷爷偶然一次死里逃生,之后,他活在对战争的恐惧和对战友的愧疚当中,最终抑郁而终。在“文革”的时候,小傻的父亲和大伯都是积极参与者,这个参与又导致了个体悲剧性的命运——哥哥夭折了。哥哥死亡之后,也就是小傻大伯死了以后,小傻父亲在革命激情消退之后,碉堡内部的生活就成为他的一种寄托。他成为矿工,而下矿之余的画画和写小说,是在另一个层面试图冲出碉堡。这些细节非常明确地指向个体与环境、时代和命运的冲突,先锋小说或者说现代主义小说更注重个体在时代中陷入的困境,而困境中的人无一例外都是被时代和命運所抛弃的失败者。
  小说家在处理个人和历史关系的时候,会把重大的历史事件集中放置到个体生命经验当中来,以象征性符码来暗示个体命运和时代之间的关系。比如小傻爷爷参加抗日,小傻大伯投身革命,小傻父亲为了摆脱日常麻木的生活冲出去等等,其实个体对于自己到哪里并不清楚,也就是个体对于自身行为的目的性和可能性是不自知的,恰恰不是一种如《城堡》中K般对于自身出走的坚定和自觉。由此小说个体被赋予的时代和历史经验就成为一个无法及物的表达。小傻父亲是作为失败者叙述的,经历过他这样人生的人,可能在1980年代,这样写小傻的父亲会有很强烈的先锋性;但是到了2000年之后再来重新叙述同样的人物,读者和评论者可能认为,这样的人在中国当代生活经验当中是一个异类,这个异类的生活经验值得关注,却不是一个真正代表时代主流气质的人物。这样一类希望冲出碉堡群的懦弱而无能的人,让我们在投去同情目光的时候,也会心生鄙意和厌恶。
  作家处理个体生命经验和时代历史关系的时候,如何和真正的时代主流精神气息产生共鸣?其实这是一个涉及当下中国青年写作如何突破瓶颈的问题。因为当代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整个社会的主流是向着一个积极建构的方向发展的,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物质生活也日渐从贫困转向丰裕。这个基本社会现实在报告文学、非虚构写作和小说写作中呈现出两种不同的路径:报告文学或者非虚构写作的文本中,大多摹写当代生活中发生巨大变化,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中国人,内容涉及士农工商各个阶层,表达了这些中国人在近半个世纪中的生活经验和精神情感追求,叙述这些时代最基础的个体是如何在生存层面踏实行走的。他们如何在有限的范围内,在身心两个方面进行建构性的尝试和探索,同时着力叙述中国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长足发展。与此同时,小说写的大都是时代疏离者,个体在时代中的苦闷,个人或群体以欲望表达为特征的苦难叙事。前者在写作技术、人物塑造甚至于语言表达方面多存在明显的缺陷,而后者在写作技术醇熟中却透露出对于一个质变与转型时代的隔膜与疏离。那么,作家到底该如何看待和摹写真正的时代主流的精神气息?
  大概提供两个方面的思路。一是现代叙事的个人化视角和主观性叙事在多元的当代社会生活中如何自处。作家对于时代镜像的距离感和理性观察是必须的,然而对于当代生活经验偏于现代解构主义倾向的理解,会带来对于时代主流人群生存经验和情感特质的疏离和隔膜,这对于追求史诗风格和象征性叙事的中国现代小说来说,无疑是需要警醒的。二是明确汉语写作和中国文化自身的独特性,世情传统的中国经验叙事如何和现代小说写作方式相结合。如果一个作家对世情的理解非常浅薄或者片面,即使写中国人的人性或者着力描写人内在的深度和厚度,那么在中国这片世情的土壤上,文本依然无法达到让中国读者满意的程度。因为作为一个有阅历的中国人来说,成熟的人不是像西方作家笔下意味向内生长的过程,他还要向外延展,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样的人才可能是一个圆形的多维度的复杂的中国人,作为中国作家,对于中国和世界的叙事都要有一个独特的中国视角。
  (根据“全国知名文艺评论家看安徽”活动发言稿整理)
  责任编辑 夏 群
其他文献
怎么说张迁宇好呢,预谋,还是泄愤?!  奥比昂红酒才喝半瓶,张迁宇便急吼吼说要赶飞机,鸟友催好几回了。多口袋摄影马甲披上,黑色长器材包挎上,还不忘戴一顶迷彩圆帽,高大的身段更显魁梧,出征的将军似的,砰地把门带上,一股风从门口旋了进来。留下我和高琪坐在饭厅大眼瞪小眼,好像这套刚入伙的新房是我和她的。不知道是入伙时间没选对,还是张迁宇出行的日期赶了巧。总之,我和高琪两个人留在这套跟我无关的新房里,怎么
期刊
就在我们人生旅程的中途,  我在一座昏暗的森林之中醒悟过来,  因为我在里面迷失了正确的道路。  唉!要说出那是一片如何荒凉、如何崎岖、如何原始的森林地是多难的一件事呀,  我一想起它心中又会惊惧!  那是多么辛酸,死也不过如此:  可是为了要探讨我在那里发现的善,  我就得叙一叙我看见的其他事情。  ——《神曲·序曲》([意]但丁:《神曲·地狱篇》,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  进入残雪的小说
期刊
多情不改年年色  去北碚几次,没有赶上玉兰花开。对着一树的绿叶,想象玉兰花的美好。今年春节在北碚度过的,节后未回山东。三月一日,高淳海从外面回来,告诉我说,玉兰花开了。听后很高兴,上次来,玉兰花败落的季节,瞧见枝头残败的花朵,今天有机会,一睹高洁的玉兰花。  北碚难得晴朗天气,出阳光了,高淳海下午有时间,陪我去看玉兰花。我们走出公寓,向玉兰苑奔去,每天有人赏花,也有校外的观客。校园中玉兰较为集中的
期刊
一  江风很大,也很冷,将机帆船上的浓烟刮得和江面平行了, 刮在人的脸上像把刀,刺心地疼。机帆船顶着风一直向西而行,柴油机吃力地发出一阵阵“扑突扑突”的喘息,奋力地拖着屁股后面的四条木船,船身飘忽着清冷而又带着浓烈腥味的水汽。  这条机帆船很大,足足有十吨,船上装满了货物,压得船帮已经贴近了水面,行船时溅起的浪花不时地拍打着船帮,一次次溅湿船板。  江面很宽,风高浪急,浑黄的江水随着大风掀起了几尺
期刊
人满为患的医院,隔离森严的病房。  青年人高烧不退,咳嗽不止,而比这更可怕的是情绪极不稳定,拒绝进食,拒绝打针吃药,夜深人静的时候,几次拔下针头企图逃离病房。医生无奈,晚上只能给他强制镇定。  护士水仙查阅了青年人入院记录,通过侧面了解了青年人的一些基本情况。青年人出生于大别山贫困地区,父母早逝,是无依无靠的孤儿,在乡间的福利院长大。因为地穷家穷人穷,三十好几了也没人上门提过亲。前些时候,一个远房
期刊
男人摘下口罩正在抽烟。他的身旁是一辆快递员专用电动自行车。看见她离他只有几米远了,他赶紧扔掉烟头,用鞋底将其碾碎,重新戴上口罩。他接过她手里的包裹,很快消失在她的視野里。  一天中,难得有这么一刻,她是一个人。二十四小时,可以说是整日整夜了,屋子里另外一个人的存在,变成了一种无声的纠缠,而她对这一切毫无办法。封闭的时间蚕食着她,封闭的三十五平方米的空间蚕食着她。她还要担心他的感受。毕竟,几年前得过
期刊
爱到深处,往往无法表达。   ——自题  世界上每一部传世的作品中,几乎都会有一条大河,俄罗斯文学的莽莽旷野中,流淌着“静静的顿河”;横亘欧洲文学的是“蓝色的多瑙河”;漂着佛咒的印度恒河;弥漫着原始味道的美国密西西比河……流淌在中国文化高原“经史子集”中的有黄河、长江,无一例外。  其实,那已经不是单纯意义的河流,那是每个作家灵魂中流淌着的血液,没有它的滋润,不仅作品,灵魂也会枯萎、干涸。  岂止
期刊
五月末似有蝉鸣报晓  久违鸡啼  似有蝉鸣报晓  还欠些时节  我相信黎明的听觉  或许它从去年传声过来  世上的良愿  走在从过去传向未来的路上  不管距离中间站的我的耳朵有多远  (曾听过原始的那只蝉鸣  从我的寂寥子夜传到千秋以后)  蝉鸣报晓  它从去年传声过来  没等到曙光打窗又轻若蝇影离去  止者若退,行者匆过  转耳不可赎回  时光之爱  你的爱的福  在我的爱的折腾中死去活来  那
期刊
一摞装订整齐的表格资料摊在桌上。  我们在“帮扶人”一栏处签字。匆匆一瞥,帮扶对象收入来源、收入总额、主要支出、保险缴纳情况,甚至养了几头猪几只鸡,历历在目。我有三个扶贫对象,但我只记住了一户人家的名字,叫王赶年。  陪我走村的是王干事,四十来岁,平头,穿件灰色套头衫。在我签字的时候,他已经将米和油搬到汽车后备厢了,王干事系上安全带,“你的对象最远。”他的嗓音很好听,中气足,音质纯,估计吹拉弹唱也
期刊
读钱钟书《七缀集》论杜甫  杜主席依然在台上讲话  杜老师的衣袖风云激荡  杜陵野老的难过等同于时代的难过  满月或残月都是他的月  清河与污水都是他的河  横行无忌的汽车从不违章  旁若无人该是怎样的空阔呵  写过的朱门等同于会馆  住着的茅屋依然是茅屋  心以四海为家,在海淀桥下  在大规模拆迁的唐家岭,在无以数计的新城   区  大规模的红霞陪伴市场的阴影  一只萤火的孤独,熬过了喧嚣  诗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