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阻器用于实验教学尝试——以倍压整流电路为例

来源 :物理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debi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倍压整流电路为例,探究了如何将忆阻器引入到本科实验教学之中,不但可以加深学生对忆阻器的理解,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他文献
为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融为一体,在电磁学课程教学中开展了课程思政的探索.首先研究了基于课程思政理念的电磁学教学大纲与教学目标的修订、电磁学课程思政类型、准确提炼课程思政映射点的方法.其次探索了电磁学课程思政的几种方法和途径、电磁学教学内容及其课程思政映射点.实践表明电磁学课程思政取得了较好的实效,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报国情怀,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科学思维与科学精神,塑造了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电磁学是大学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研究电磁现象及应用;课程思政是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教学建设对于实现学生专业能力提升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本文从大学物理电磁学中的一个教学案例——电磁感应出发,研究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机地融入到理论知识的教学中.通过调查问卷,发现学生对大学物理中融入课程思政持满意态度,课程思政对于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都起到了正面积极的作用;同时根据问卷反馈结果也发现了课程思政在教学设计上的不足,对于教师进一步优化教学
为更好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课堂,本研究以《大学物理》课程中“圆周运动”内容为例进行思政教学实践.为增加课堂教学效果,我们将中国古代思想结晶、现代文化科技成果与物理专业知识相结合,教学内容贴近现实.教学中引入思政元素促进教学效果,例如以中外名画加深圆周运动概念理解,通过航空航天知识区分线量角量,利用中国古代刘徽割圆术建立极限思想,通过文学大家轶事趣味解读自然坐标系,借用中国高铁由圆周运动过渡到一般曲线运动.积极引导学生用科学态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感受中华文明之美,建立物理学思维.同时,授课过程中渗透中华诗词,
课程思政融入教学是我国各类高校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从而达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加快课程思政进校园,创新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教师的作用不可或缺.医学物理融入“思政元素”具有先天的融合优势.从医学物理教学现状出发,探索课程思政有效融入教学的方法和手段,总结经验和不足,力求将医学物理学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同行,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本文结合物理学简要论述了课程育人的核心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育,真善美的理想境界对于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育具有引领作用.通过分析大学物理课程知识传授与能力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提出课程的育人范畴就是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育人目标是求真、至善、唯美;据此进一步将大学物理课程思政元素分为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三类,使思政元素紧扣课程育人核心.本文最后介绍了世界观求真范畴的课程思政案例“光的波粒之争”的教学实践.
相同的物体彼此堆叠,形成独立的塔.通过施加突然的水平力来卸下底部物体,以使塔架的其余部分下降到地面上,并且塔架保持直立.本实验将研究该现象并确定允许塔保持直立的条件.从项目本身出发,选择不同形状的物体进行实验,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块的数量、块的规格,水平力的大小等相关变量进行实验和探究.先利用所学的动力学知识从理论上分析,再进行具体实验得出相关数据.进一步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建模,建立对其他类似现象的描述.
对两种不同性质的有心力作用下的椭圆运动所遵循的规律从多方面进行论证、归纳和总结,对有关椭圆运动的两个物理问题进行巧妙解答.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高速发展,将智能虚拟技术与物理课堂结合的要求日益增长.以“流浪地球”为主题,利用智能虚拟技术模拟地球与木星的相遇.真实而丰富的视觉效果和交互作用可以使学生沉浸在情景中,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曲线运动中力的作用.面向中学物理教育,将智能虚拟技术与物理教学有机结合具有很多优势,它可以提升物理课堂效率,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同时也对新时代的物理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激光散斑作为一种常见的物理现象,在测量表面粗糙度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研究了激光散斑成因及其漂移现象.本文从激光器输出的基模高斯光束出发,基于惠更斯—菲涅尔原理,推导出成像平面上光强的分布,寻找到了成像平面上各点光强不同是导致激光散斑的直接成因,并利用计算机模拟得到了光强分布与散斑图样,佐证了理论的正确性.本文定性分析了人眼移动观察时的漂移现象;定量研究了相机移动观察时的漂移现象,建立了散斑漂移速度与光点移动速度依赖于相机焦距等参数的定量公式,通过实验研究,印证了实验与理论的一致正确性.
物理教学离不开理想化模型的建构,简化的理想模型能够帮助中学生在现有知识层面的基础上,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并解决问题.但是在实际物理问题中,如果不充分考虑理想化条件,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就容易产生认知矛盾,不知所措.以一个有趣的静电场问题为例,揭示理想化模型的局限性,强调“去理想化”思维习惯的重要性.探讨分析了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让其对已掌握的物理知识活学活用,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