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析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84例,依据随机原则将全部患者平均分成对照组42例,实施全身麻醉,观察组42例,实施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比较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肺功能FEV1/FVC、FVC、FEF25%-27%均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手术、苏醒、拔管时间以及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术应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可以保证满意的麻醉效果,确保手术顺利、安全进行,值得广泛应用。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术;全身麻醉;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为中老年人群,且病情比较严重,对手术缺乏良好耐受性,同时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对患者生活质量会造成比较明显影响[1]。有效的麻醉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由于对于手术耐受差的患者,对于麻醉的要求更高[2]。本研究具體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手术中应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的效果。
1.资料、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中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参与本次研究。随机平分后42例观察组患者中包括男22例,女20例,年龄平均为(56.2±6.3)岁;42例对照组患者中包括男24例,女18例,年龄平均为(57.5±6.1)岁。2组基本资料中的性别、年龄各项内容相比较,存在良好一致性,能够对比研究(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全身麻醉处理,进入手术室实施常规监测,先静脉注射1.5-2.0mg咪达唑仑注射液,接着静脉注射100-200mg丙泊酚对患者实施麻醉诱导。接着给予罗库溴铵注射液治疗帮助进行肌肉松弛,效果满意后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选择罗库溴铵注射液+瑞芬太尼注射液+丙泊酚注射液实施静脉复合麻醉。
观察组则实施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首先与对照组相同的方法完成全身麻醉,接着对患者T6-T7以及T9-T10间隙实施穿刺,将4ml浓度为0.5%的布比卡因注射液注入,间隔1小时选择4ml浓度为0.5%的布比卡因注射液注射以维持麻醉。
两组患者在全身麻醉后都进行体征指标的监测,按照监测结果对麻醉药物使用剂量进行调节。全部患者术后都接受祛痰以及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用时、麻醉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疼痛评分。同时在手术前后分别进行一次肺功能测定,指标具体有第一秒最大呼气率(FEV1/FVC)、用力肺活量(FVC)以及用力呼气中段流速(FEF25%-27%)。
1.4统计方法
通过SPSS19.0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表示肺功能以及麻醉情况,t检验,P<0.05证实结果对照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麻醉情况
观察组手术、苏醒以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
2.2肺功能
手术前各项指标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观察组各项指标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
3.讨论
当前由于空气质量的下降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该病出现后会对患者呼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3]。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效的麻醉能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全身麻醉的常用的一种方式,不过其需要使用较大剂量的麻醉药,可能影响患者肺部功能,使得患者呼吸功能发生障碍,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会更高[4]。从本研究结果可以得知,观察组接受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结果肺功能术后FEV1/FVC、FVC、FEF25%-27%均优于仅接受全身麻醉的对照组,P<0.05。
硬膜外组织麻醉能实现阻滞范围内血管扩张,帮助减少静脉血液回流,提升副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能够有效抑制由于手术以及气管插管造成的交感神经亢进。本研究观察组手术、苏醒以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术应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可以提升麻醉效果,保证手术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崔晓莉,孙庆,王芸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手术时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8):86-88.
[2]陈志远,吴健华,王玉珍等.低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腹腔镜手术时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3,33(10):1229-1232.
[3]周权,王佳琬,吴安石等.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减容手术的麻醉管理[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6):472-473.
[4]吕晓春,赵恩宽,邢陆祥等.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刊,2017,52(2):104-106.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术;全身麻醉;硬膜外腔阻滞麻醉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为中老年人群,且病情比较严重,对手术缺乏良好耐受性,同时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较大,对患者生活质量会造成比较明显影响[1]。有效的麻醉是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由于对于手术耐受差的患者,对于麻醉的要求更高[2]。本研究具體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手术中应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的效果。
1.资料、方法
1.1基本资料
在2015年1月-2016年12月中选取我院收治的84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参与本次研究。随机平分后42例观察组患者中包括男22例,女20例,年龄平均为(56.2±6.3)岁;42例对照组患者中包括男24例,女18例,年龄平均为(57.5±6.1)岁。2组基本资料中的性别、年龄各项内容相比较,存在良好一致性,能够对比研究(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仅接受全身麻醉处理,进入手术室实施常规监测,先静脉注射1.5-2.0mg咪达唑仑注射液,接着静脉注射100-200mg丙泊酚对患者实施麻醉诱导。接着给予罗库溴铵注射液治疗帮助进行肌肉松弛,效果满意后对患者实施气管插管全身麻醉,选择罗库溴铵注射液+瑞芬太尼注射液+丙泊酚注射液实施静脉复合麻醉。
观察组则实施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首先与对照组相同的方法完成全身麻醉,接着对患者T6-T7以及T9-T10间隙实施穿刺,将4ml浓度为0.5%的布比卡因注射液注入,间隔1小时选择4ml浓度为0.5%的布比卡因注射液注射以维持麻醉。
两组患者在全身麻醉后都进行体征指标的监测,按照监测结果对麻醉药物使用剂量进行调节。全部患者术后都接受祛痰以及抗感染治疗。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手术用时、麻醉苏醒时间、术后拔管时间、疼痛评分。同时在手术前后分别进行一次肺功能测定,指标具体有第一秒最大呼气率(FEV1/FVC)、用力肺活量(FVC)以及用力呼气中段流速(FEF25%-27%)。
1.4统计方法
通过SPSS19.0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 )表示肺功能以及麻醉情况,t检验,P<0.05证实结果对照有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麻醉情况
观察组手术、苏醒以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同时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
2.2肺功能
手术前各项指标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术后观察组各项指标结果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下表。
3.讨论
当前由于空气质量的下降以及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该病出现后会对患者呼吸功能造成严重影响[3]。对于接受手术治疗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效的麻醉能够保证手术顺利进行,全身麻醉的常用的一种方式,不过其需要使用较大剂量的麻醉药,可能影响患者肺部功能,使得患者呼吸功能发生障碍,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会更高[4]。从本研究结果可以得知,观察组接受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结果肺功能术后FEV1/FVC、FVC、FEF25%-27%均优于仅接受全身麻醉的对照组,P<0.05。
硬膜外组织麻醉能实现阻滞范围内血管扩张,帮助减少静脉血液回流,提升副交感神经的兴奋程度,能够有效抑制由于手术以及气管插管造成的交感神经亢进。本研究观察组手术、苏醒以及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手术应用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腔阻滞麻醉可以提升麻醉效果,保证手术质量,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崔晓莉,孙庆,王芸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手术时的麻醉及围术期管理[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7,9(8):86-88.
[2]陈志远,吴健华,王玉珍等.低潮气量联合呼气末正压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腹腔镜手术时肺功能的影响[J].中华麻醉学杂志,2013,33(10):1229-1232.
[3]周权,王佳琬,吴安石等.重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减容手术的麻醉管理[J].中华医学杂志,2016,96(6):472-473.
[4]吕晓春,赵恩宽,邢陆祥等.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刊,2017,52(2):104-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