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原市实施高中化学新课标已两年多了,两年中我们化学组始终坚持使每一节课尽量符合新课标要求,突出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现就本人在新课程教学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和感想略谈一二。
一、初、高中课程的衔接
带过新课程的老师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初中的知识空缺对学生理解高中知识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如初中教材中对酸碱盐及其相互反应的要求过低,不少高一新生在学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物质的分类”部分时有困难。所以,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还需花3-4课时解决这一问题。而类似的空缺仍有很多,见下表:
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高兴邦老师认为初高中衔接问题应下放到9年级去完成比较好。化学竞赛辅导与新课程教学可以互补,它不仅能解决一部分参加辅导的学生的初高中知识衔接问题,它更能够满足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个人觉得这样当然很好,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课任老师只能自己想办法,通过对知识的合理整合,把需补充的知识点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让知识出现断层,否则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尽快熟悉初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变化,处理好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要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不能束缚于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逐渐地代替了以前那种老师严肃地讲,学生安静地听,认真地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不再是“居高临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却发现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每次只用二、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思维含金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有的往往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对合作有效性的指导;有的不管问题是否适合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不论问题大小、深浅一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 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为此我们需注意:
(一)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也可以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位同学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也可这样就保证了每个人都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在参与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培养学生在小组内主动参与的勇气,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精心选择合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问题不太复杂,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合作学习。但有的问题的复杂性水平较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如怎样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分别加入什么试剂。学生对这些问题可能会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则运用一般的方法难以奏效,这就需要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加强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教师不应该担心学生讨论会提出很多问题,怕“放”了又不能“收”,而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活泼、多样,教师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或设正方、反方,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在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深刻,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障碍,出现合作学习中的“冷场现象”,出现这些情况,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去,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其思維过程,并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中的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策略,让他们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同时,不断的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抗挫能力,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争论与反思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质和量。
三、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公开课、观摩课的宠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容量,但笔者认为它在教学中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不能用课件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阻碍师生的互动交流;二是教材上要做的一些演示实验不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初、高中课程的衔接
带过新课程的老师都有这样一个体会,初中的知识空缺对学生理解高中知识有很大的阻碍作用,如初中教材中对酸碱盐及其相互反应的要求过低,不少高一新生在学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物质的分类”部分时有困难。所以,在课时紧张的情况下,还需花3-4课时解决这一问题。而类似的空缺仍有很多,见下表:
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高兴邦老师认为初高中衔接问题应下放到9年级去完成比较好。化学竞赛辅导与新课程教学可以互补,它不仅能解决一部分参加辅导的学生的初高中知识衔接问题,它更能够满足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个人觉得这样当然很好,如果没有这样的条件,课任老师只能自己想办法,通过对知识的合理整合,把需补充的知识点渗透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让知识出现断层,否则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的跳跃,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尽快熟悉初中新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变化,处理好与初中化学课程的衔接,让学生在已有知识基础上建构新知识。
二、教学模式的转变
新课程要求我们化学教师要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不能束缚于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正逐渐地代替了以前那种老师严肃地讲,学生安静地听,认真地练的教学模式。所以,我们发现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教师从讲台上走了下来,师生之间的距离接近了,不再是“居高临下”,学生的主体地位开始凸现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激发起来。学生是“动”起来了,但稍作注意,却发现问题很多: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很低,有的把合作学习作为一种形式,一种点缀,每次只用二、三分钟时间,学生还没有真正进入学习状态,就草草收场;有的看似全员参与,实际上是好学生的天下,学困生“袖手旁观”;有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不会倾听,不会合作,课堂几乎处于失控,教师缺乏组织教学的策略;有的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其思维含金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有的往往重视对合作结果的评价,忽视如何提高对合作有效性的指导;有的不管问题是否适合采用合作学习这种方式,不论问题大小、深浅一律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可见,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 没有达到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为此我们需注意:
(一)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所需的时间和空间。可以先独立思考,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要能听出别人发言的重点,对别人的发言做出判断,有自己的见解,最后形成集体的意见。也可以先明确分工再合作,使每位同学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作用,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务。也可这样就保证了每个人都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在参与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培养学生在小组内主动参与的勇气,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精心选择合作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有的问题不太复杂,这样的问题,一般不需要合作学习。但有的问题的复杂性水平较高,而这些问题往往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如怎样除去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分别加入什么试剂。学生对这些问题可能会存在许多不同的认识,则运用一般的方法难以奏效,这就需要运用合作学习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采用不同的思维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加强对合作学习方法的指导。合作学习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不是不要教师指导,也不是说教师可以撒手不管,更不能认为教师可以推卸教育学生的责任。学生讨论时,教师要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他们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教师不应该担心学生讨论会提出很多问题,怕“放”了又不能“收”,而应考虑学生需要什么,如何去引导他们。讨论交流的形式可以活泼、多样,教师可以尝试设一个小组的意见为靶子,或设正方、反方,让大家对他们的意见发表见解,在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更容易发现差异,在思维的碰撞中,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将会更深刻,从而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障碍,出现合作学习中的“冷场现象”,出现这些情况,教师应参与到学生中去,帮助学生认真分析其思維过程,并引导学生反思思维过程中的问题,教给学生正确的合作策略,让他们逐步掌握合作的方法,同时,不断的培养学生的顽强意志和抗挫能力,引导学生在不断的争论与反思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不断提高合作学习的质和量。
三、恰当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多媒体教学是公开课、观摩课的宠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大课堂容量,但笔者认为它在教学中仅仅是一种辅助教学手段,使用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处理好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关系,不能用课件代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阻碍师生的互动交流;二是教材上要做的一些演示实验不宜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