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重生 在平凡的时光中寻找诗意

来源 :绿色中国·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nkang08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7日,“吴重生诗歌作品朗诵会暨研讨会”在北京中国现代文学馆举行。来自全国各地文学、出版、新闻界的200多名知名人士以诗的名义相聚,朗诵并研讨吴重生诗歌作品,共议中国诗歌复兴的话题。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阎晓宏,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协原副主席陈建功,中国文联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郭运德等领导出席了活动。吴思敬、张清华、霍俊明等诗歌评论家对吴重生的诗歌作了点评,潇潇、杨志学、舒子原、乔林生、华静等著名诗人,与吴重生开展了互动交流。北京市朗诵学会会长曹灿、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持人贺超、辽宁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王蕾、朗诵家姬国胜以及王琴珍、申怡等人现场朗诵了吴重生的诗歌作品。
  本次活动由中国新闻出版传媒集团、中国作协《诗刊》社、人民文学出版社共同主办。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洪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品味书香”栏目主持人贺超、青年歌唱家龚玥等作为读者代表参加了朗诵会和研讨会。
  新闻与诗歌的双修者
  吴重生来自浦江,他是个媒体人。如果说新闻是走路,那么诗就是跳舞。白天,新闻头条;晚上,诗歌尾条——在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字间自由穿越是他的真实写照。
  吴重生可以说是一位复合型人才,他在二十多年的记者生涯中,深切体会到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并进行有效的探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坚持写作则是他反观诸己的践行,而诗歌是他的突破口,同时,也可视为对“资源”另一种解读。他把这风雨征程中的喜忧、感悟,定格在文字里、诗歌中,这是平凡世界里寻找不平凡的过程。而《浙江人都是海水做的》一诗中“浙江人”,可以理解为他的自我写照,他的奔跑,源于他的自觉,他的“重生”同样源自他的自觉。
  2014年,注定是诗人吴重生的“重生之年”。这一年,他往返穿梭于北京、杭州两地,时而在西子湖畔远望北方辽阔无边的天空,时而在京城21层高的“储运楼”遥想南方烟波浩渺的故乡。这一年,他自南而北,一路风尘,一路雷霆,各种体验在身上积累、发酵;这一年,他自北而南,乡愁、思亲、怀旧、畅想,多种感受在内心交融、升华。
  在这样一个没有诗意的时代,作为一个媒体人兼诗人,吴重生的确拥有一个另类的人生。因为新闻是没有诗意的,新闻是追求客观、真实,而且完全不带自我感情的真实。但诗歌完全是一种情感的、意念的想象。抒情和写实是一对对立的矛盾。但是吴重生能把一个新闻人做成一个诗人,并将对立的两者在自己身上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新闻求真,诗求美,把自己凝练的语言、美妙的构思和丰富的审美意向化为诗歌,这是一个新闻人的巨大转折。
  从2014年元旦开始,吴重生坚持在微信上创作“一日一诗”,短短一年多已得诗500余首,朋友圈里获点赞评论无数。“网络时代,诗歌恰逢其时,因为传播变得更加快捷、广泛。在众多的诗歌微信公众号上,几十万人同时读一首诗变得可能。”应该说“一日一诗”的创作思路正是源于吴重生的新闻人思维。
  吴重生的朋友圈中,不少人受到他的影响加入了“一日一诗”的队伍,杭州西湖区英语教研员胡美如就是其中一个。“我是英语老师,自从开始写诗后,我能够在生活中发现之前视而不见的美。现在写诗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我朋友圈中很多青年教师也开始尝试带领学生写诗。”胡美如说。
  吉狄马加认为,吴重生是一个有诗歌情操的人,是一位真正的文字的信徒,在当下还在不断地坚持写诗,这本身就说明了一切。他长期从事的是媒体工作,但是还能坚持写诗,尤其是“一日一诗”,如果他对于诗没有一种精神坚守,这的确很难做到。在我们这样一个人类精神空间被不断物化的时代,实际上坚守写诗也是需要勇气的。这个勇气来源于两个方面,一个方面是他对诗来自骨血的热爱,另一方面是他写诗没有任何功利性目的,他把写诗变成了他生活的一种方式、生命的一种方式。对任何一个坚持写诗的现代人,特别是对有高尚的诗歌精神追求的人,我们都应该向他们表示敬意。
  走向诗意的生活
  许多读者读完吴重生的作品后,都能感受到一种迎面扑来的生活气息。因为他的诗歌里处处可以感觉到南方的生活、山水。甚至是吴重生自己家的厨房或可能大家都不在意的一个小场景,但是在他的诗里面都写的那么巧妙或者生香。他把生活的细节嵌入到诗里面,让读者可以感受到诗人本身的生活场景,他的诗歌也就充满了情趣。
  《诗刊》社编审杨志学认为,吴重生的诗作就像一束年轻的光,给这个世界带来暖阳、光明和温暖;给奋斗的人们带来了勇气、憧憬和希望。
  有人说,诗人是语言的探索者,诗人之心也就是当代的文化史,是站在山峰之上品味天下的人。吴重生的诗用现代人的诗心对古人高雅审美情趣了解之后,是对中国古代士大夫高贵人文精神的时代解读。
  他在《以海洋的名义拜访陆地》一诗中写道:今天我们以海洋的名义拜访陆地/阳江苏醒时通体天蓝色/陆地上所有植物都绽放白色浪花/这个世界的眼眶湿润了……情与诗心是诗歌的源泉,诗人的技巧,就是对大自然进行独特眼光雕刻的人。诗人的句子都是自己捡来的吧,就像泉水自然涌来,那么自然,读诗犹如被诗的文字带向远方。
  吴重生的诗,是作者与读者心灵的对接,甚至是灵魂与灵魂的拥抱。读者进入诗人的创作之中,因为一个场境感到兴奋,因为意境感到美。于是生活中的郁闷被驱逐,情感的力量在诗歌的飞扬中找到快乐的出口。吴重生的诗能给人找到心灵的最初感觉,更多的是将读者带到未知的场景之中,或是语言的魔幻世界里,在那里与过去与未来对话;或带给读者大量的感知信息,展示不一样的世界,领略诗人在用不断打磨的语言碎片,给读者变幻出从未有过的思想内涵的五彩缤纷。
  他在《江南的这一扇窗户》中写道:江南的这一扇窗户/只属于我一晚/站在吴国与越国交界处/仰望家族的脉络/水做的游子/在江南水乡听到了祖先的呼唤……诗人的语言可以抵达任何时间的源头,在诗的语言中游弋,可以放弃意义,梦想因此就成了诗的永恒。   吴重生的诗有一种语言内在的光芒,能让一些不确定的东西产生感觉,就像一首好诗绝非是一道数学题那样有标准答案,一首好诗会有难以说出的命题所在。
  手握吴重生诗集《你是一束年轻的光》,郭运德认为,吴重生的诗歌创作在短短一年中有这么好的成果,这是高负荷、高强度现代生活下对生命本真诗意的追求或者挤压。这种追求和挤压,对现代人来说,在这样一种高强度的、信息全球化的快节奏时代,一个诗人整个人生是自己的,但是诗人真正的诗意是要向生活挤压的,有了这样的精神追求才能把自己从繁杂的、从喧嚣的生活中解脱出来。我很欣赏重生这样的人生状态,他说我是被诗歌追赶着的,只有一种使命感才有对美的发现和追求,才能跳跃自己繁杂的生命状态,走向诗意。
  吴重生通过诗真切地记录了自己的生活和人生,把自己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活的感受都用诗记录下来,这种方式具有一种美好的情怀。
  吉狄马加认为,客观来说,现在用诗记录生活、记录人生,在有些人看来是比较奢侈的事情。其实,这很不容易,现代生活节奏很快,很多人为了生活而奔波,在这样的现实状态下能坚持写诗,把诗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生命方式,这本身对于一个诗人来说就是一种考验,从这个意义来说重生还是一个比较纯粹的诗人。
  诗歌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伴随着人类历史进程,从未离开过我们。诗歌既是最古老的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最年轻的艺术形式。因为不断地有诗人进行诗歌的创新,给我们带来无限的精神期待和可能。吴重生就是其中之一。
  白天新闻,晚上诗歌。吴重生在两种绝然不同的文字间自由穿越,以直接笔触干预生活,又以诗化意象表达心声。这正是诗人用自己的人格精神践行社会的责任。诗人不是传说,而是时代的一面镜子。
  一束年轻的光照耀诗的天空
  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吴重生诗歌专著《你是一束年轻的光》汇集了诗人一年多来“一日一诗”创作的最精华部分,书页上腾跃着乡愁、信念、理想、希望;诗句间游走着花香、云彩、雷电与星空。整本诗集,充盈着现代诗的三度空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以及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三者交织辉映。该书责任编辑脚印说,人们需要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生活。近几年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诗歌,参与诗歌活动,诗歌传播的形式也越来越立体、多元。不论是残疾诗人余秀华刮起的网络风暴,还是诗人汪国真去世引发的对诗歌的缅怀,诗歌正在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吴重生的诗歌作品为什么能引发那么多人的关注?是因为它跟每一个读者的生活都有关联。他的诗代表了普通人的情感表达,对读者的心灵有滋养作用,给人以温暖,从而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
  “我们读诗”总发起人、艺术评论家张海龙说,吴重生以直接笔触干预生活,又以诗化意象表达心声。他的诗作很多素材来自于现实,却又被他挖掘出新的意味,体现了作者非凡的才思。
  吴重生首先是一位画家,很早就加入了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可以说,他对书画的领悟和感受是与生俱来的。他的家乡浙江浦江是著名的“书画之乡”,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吴重生从小就沉浸在浓郁的书画氛围里,小时候去亲戚家拜年,家家户户都在厅堂里挂着书画作品。一圈亲戚走下来,相当于看了一次巡回书画展。吴重生的诗极具画面感,一首简短的诗,却能展开多重画面,有时是山川河海,有时是江南小院,有时是一弯明月,有时是女儿的台灯,有时是父亲的画案。这是将美术与诗歌这种语言艺术融合的结果,也从另一个方面显示了他深厚的美术功底。诗中有画,画中藏诗,同为美学的艺术,吴重生做到了彼此相溶,将美术构图的技法融入诗中,才会有如此的“意念中的视觉效果“。这种画面感给人的效果非常不错,就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又如“松竹翠萝寒,迟日江山暮”。
  吴重生的诗集《你是一束年轻的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脚印担任责任编辑,可以说是一本精心创作、精心编辑、难得一见的好诗集。编者别出心裁地约请国画家吴建明先生“量身定制”了水墨画插图。整本诗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堪称“诗画双精”。
  吴重生诗歌作品中最让我们感动的情怀是是乡愁!故乡的山川河流已经深深地烙在吴重生的每一个晨昏日落,成为他身上一道永远无法抹去的胎记。也许背负的乡愁实在太过深重,除了绵延不绝的乡情,你很难在他的诗作里看见常规诗人所吟诵不断的风花雪月。游子之情切切,赤子之心拳拳,梦里梦外声声啼唤的乡土之魂,令人动容。
  一个真正的诗人是注定要不断地漂泊的,吴重生就是这样一位与漂泊有着深厚情缘的诗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用故乡到异乡所酿造的这杯酒,礼敬了从南方到北方的家国情!他不停地在路上追寻的过程,其实就是他一场不断完善自我和不停修行的历练,这种历练几乎重塑了这个典型的南方诗人的性格。在他纤弱文静的外表下,蕴藏的却是一股极有力量的风火,时刻为生活、为创作燃烧着。他应该就是一个太阳的孩子,因为内心始终洋溢着光芒,所以几乎看不见他身上为生活琐事所困扰的哀愁。
  吴重生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诗人,他是一个光的使者和去污存洁的人,他懂得在这样一个时代诗歌的重量并积极地不遗余力地去推动这种力量。我们无法改变季节的风向,也无法改变命途的取向。但只要有一束光,一切就会有新的希望!
其他文献
樊新忠,男,教师职业。 曾在《星星诗刊》《散文诗世界》《散文诗》《伊犁河》《绿风》《兵团日报》《绿洲》《伊犁晚报》《青岛文艺》等报刊发表诗歌二百余篇(首)。新疆作协会员。  那时,荒原还是荒原  满眼都是蓝天白云  大地上长着稀疏的红柳和芨芨草  不远处的细流,清冽而过  它们是雪山的魂  洗涤着大地的混浊  小虾和泥鳅荡漾  水中的欢乐清晰可见  若干年后,我怀疑  水至清则无鱼的古训是否正确 
期刊
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旅游”概念已被不少景区和游客所接受,它虽然略显艰苦却点滴中透着环保,虽然“小众”却十分时尚。  低碳旅游,顾名思义即是一种降低“碳”的旅游,也就是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尽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即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绿色旅行,倡导在旅行中尽量减少碳足迹与二氧化碳的排放,也是环保旅游的深层次表现。  低能耗、低污染的“低碳旅游”概念已被不少景区和游客所接受,它虽然略显艰苦却点滴
期刊
雪子,居洛阳,河南省作协会员,作品常见于各诗歌报刊,出版诗集《遇见》。  遇 见  遇见你之前,我不知道  一直都是错着的  我翻遍了人间,只找到了  零碎的局部,它们无法组合成  完整的幻象,印证  我前世的复述  像一块角木找到了它的缺口  像黑夜找到了它的白天  遇见你之后,仿佛一切  都有了交代  清明节  天,响晴响晴的  像我已经没有悲伤的表情  人间四月,春花开到摇摇欲坠  枯枝上长
期刊
王信国,作品散见于《西部》《芳草》等杂志并入选《中国小说家代表作集》《中国年度散文诗》等选本,曾获中国当代小说奖、中国散文诗天马奖等奖项。现居新疆博乐。  河流不紧不慢叙述  故乡,在一本书里模糊  发黄的泥土上,一头牛很具体  一头牛以劳动的名义  扶起匍匐的村庄  老榆树站在记忆里,想说些什么  又把心事托付  一片片葉子讲述  河流不紧不慢叙述  一把古琴打开时光的壳  一盆盆吊兰用碎花在朝
期刊
赵希斌,黑龙江人,网名洛阳剑影,1962年4月生,大学毕业,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在《诗刊》《星星诗刊》等多家刊物重点栏目发表诗作百余首(组)。曾探索“科学诗”写作,有组诗《数理化中的诗》在《神剑》杂志重点栏目推介并刊发评论。现居洛阳。  手持明镜的人  手持明镜的人 故意让我看见  他的高度 以及菩萨心肠  不断变换角度 让万物消长 周而复始  他只通过四季一遍遍拂去尘埃  在等
期刊
朱怀金,笔名怀金 。1969年6月生于南阳邓州,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先后任教师、记者、编辑。作品散见于《诗刊》《诗神》《诗选刊》,香港《当代诗坛》,美国《橄榄树》,韩国《月刊文学》等刊物。部分诗作被翻译为英语、韩语、泰语、世界语。诗歌入选《河南文苑英华》(诗歌卷)、《2015年度全国诗歌精选》等多个选本。出版诗集5部。中国作协会员,现居洛阳。  君特·格拉斯的羽毛手绘  一枚羽毛,他可能想飞,他属
期刊
余子愚,本名余来水,生于1986年,洛阳日报社记者。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诗歌学会理事,洛阳文学院首届签约作家。著有诗集《我不能轻易说出那些美好》《春风吹》。有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发表,诗歌入选《2013年中国诗歌精选》等选本,获奖若干。  现实书  雨在城市的边缘降落  像洒水车悄无声息地工作  一个小时,从市区到县城  又一个小时,从县城到市区  古人骑毛驴,要走上几天几夜  翻山
期刊
闫平,新疆作家协会会员,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祖籍山东文登,现居新疆博乐市。作品散见于《西部》《绿洲》《伊犁河》《新疆日报》《新疆经济报》等报刊。著有《迎着太阳微笑的湖泊》《神秘的怪石峪》《天山女儿红》《蓝色千纸鹤》等长篇小说多部。  那天在我的林子里  跑进了一头  披着一身花袄的小马鹿  太阳下山了  夜色的脚步显得匆忙  每一条回家的路都很陌生  我的盛情挽留不住  马鹿妈妈的声声呼
期刊
【摘要】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大学审美文化不仅要传承其优良的理念和价值,也要与时俱进,对其不足加以构建与完善。当代大学审美文化一方面要传承其人文性、引领性的理念,同时要在实践的基础上,构建创新性与超越性相结合、以追求和谐美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目标的理念,还要在传承大学审美文化的审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责任感的价值观。  【关键词】大众审美文化;大学审美文化;理念价值;传承构
期刊
8月18日下午,大型电视访谈节目“8+1对话:资源型城市的绿色转型”在七台河广播电视台一楼演播大厅举行。由中国供销合作社监事会主任诸葛彩华,国家林业局副局长刘东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室主任、副巡视员、研究员周宏春,国家发改委综合运输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王东明,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教授黎祖交,中共七台河市委书记马志勇,黑龙江省林业厅副厅长张学武,中国演员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