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京时报》“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报道研究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imo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盛京时报》作为伪满报刊的重要代表,在记录历史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是拨开记录历史的表象,是为殖民服务的痕迹。《盛京时报》对由“华北自治运动”引发的“一二·九”学生运动进行了详尽地报道,这些报道展现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发展情况和影响;但是通过对报道内容的分析发现其有明确的政治立场。这也体现了伪满报刊的特点:用看似客观的新闻报道进行舆论引导,从而为统治者服务。
  关键词:《盛京时报》;“一二·九”学生运动;伪满报刊
  中图分类号:G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盛京时报》与“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关系
  1935年11月日本借助汉奸之手提出“华北自治运动”,企图成立第二个“满洲国”。在民族存亡之际,国民党政府准备于12月16日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满足日本的野心和阴谋。这成为“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导火索,12月9日北平多所学校举行罢课游行,全国各地的学生也纷纷响应。
  《盛京时报》对“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态度与对“华北自治运动”的态度截然相反,甚至为了批评学生运动而在报纸上发表不实消息。虽然《盛京时报》对“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报道具有明显的政治倾向,但是作为一份报纸,也大体记录了学生运动的发展情况。
  二、《盛京时报》“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报道框架分析
  (一)报道持续时间长,出现两次报道高峰
  1935年12月11日,《盛京时报》刊登的《平学生散布传单反对实行自治》记录了12月9日北平学生运动的情况:“九日上午十时许、市内各大学男女学生五百人、在居仁堂散布反对华北自治之传单并拟要求何应钦会面”[1]。《盛京时报》“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报道从1935年12月11日持续到1936年1月28日,其中有34天刊登相关新闻,新闻总数达80篇。
  《盛京时报》“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报道出现两次高峰,第一次高峰出现在1935年12月13日——12月29日,是学生运动的核心报道;第二次高峰出现在1936年1月6日——1月21日,是学生运动的后续报道,主要内容为学生运动的结果及其引发的其他运动情况。
  (二)主题集中
  虽然《盛京时报》“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报道持续时间长、报道数量多,但主题十分明确,主要集中在学生运动情况、运动领导者、日本态度、政府对策四个方面。其中关于学生运动情况的报道最多,占42.16%;关于中国各级政府解决对策的报道数量排在第二位,占19.28%;关于日本态度和运动领导者的报道排在第三位和第四位,分别占18.07%和16.87%。
  四个主题中,日本态度呈现“强硬——缓和——强硬”的变化趋势。《盛京时报》12月14日刊登消息《对共党系学生运动 日官宪要求取缔》,称“鉴于煽动排日之气势的事情、日本驻华官宪、因为国民党政府已承认日本提出之三原则、故要求当局取缔、或许采取适当措施、亦未可知”[2]。21日一则《限于不转化为排日 学生运动放置之 日本大使馆之意向》出现在《盛京时报》上,日本的态度也由强硬变为缓和。12月26日《盛京时报》再次刊登《学生运动沪市尤烈 已转向排日 日请工市两当局取缔》,展现其强硬态度。
  (三)体裁单一,以消息为主
  《盛京时报》“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报道体裁比较单一,以消息为主,80篇报道中78篇为消息,2篇为短评。虽然体裁比例失衡,但是2篇短评发挥了重要的輿论引导作用。首先短评作者皆为《盛京时报》主笔傲霜庵;其次两篇短评皆刊登在头版,第二篇还占据头版头条的重要位置,这在消息中是不曾出现的。
  1936年1月9日傲霜庵在短评《学生运动尾声》中对“一二·九”学生运动做了总结:“北平各大学。自三日起。一律照常上课。但一部分学生。对于罢课。仍甚坚持”,认为“现在所剩问题为自何日起放寒假之一事耳。”并认为蒋介石对学生的劝慰“届时推定代表来京。万勿跋涉道途。荒废学业。使国家个人皆蒙损失”是亦常套语,无何等奇特可言。[3]1月11日刊登的第二篇短评《学生运动的代价》则直接将舆论引向反方向,认为“一二·九”学生运动造成铁路损失,并发出“况且今日热烈运动之学生。明日成为亡国之志士。”[4]的论断。
  (四)消息来源广
  《盛京时报》“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消息来源十分广泛,不仅有发自北平、上海、天津、广州、南京、汉口、青岛、张家口、香港等城市的消息,还有来自日本东京和下关的消息。
  《盛京时报》“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报道起始于北平,1935年12月16日为阻止冀察政委会于当天成立,北平44所大中学校上万学生举行了规模更大的“一二·一六”示威大游行[5],因此北平在12月18日①的报道中呈现强势地位,除此之外在其他时间报道优势并不明显;《盛京时报》甚至于12月20日刊登消息称《华学生运动扩大 已波及宁青等 平市因警戒严重得无大事》。“一二·九”学生运动开始于北平,但从消息来源看《盛京时报》却并未重视北平的运动中心地位,甚至刻意弱化。
  上海始终是重要消息来源,9天见报,篇数达18篇。南京作为国民党政府所在地,也成为重要消息来源。消息来源也逐渐从平津向上南广转移,这显示了“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发展趋势:开始于北方,范围逐渐扩大。
  发自日本东京和下关的消息也同样引人注目。《盛京时报》刊登的发自东京和下关的消息一共三则,具有以下两个特点,第一涉及日本重要政治人物川岛陆相、参谋本部支那课长喜多大佐和日本陆军新闻班长根本。第二时效性强,均于第二天见报。
  (五)报道主观色彩明显,频繁使用贬义、暴力词汇
  《盛京时报》“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报道完全站在日本殖民者的角度,大量使用主观色彩明显的词汇,同时还发表了多篇主观倾向明显的新闻。
  频繁使用“嗾使”、“赤色分子”等贬义词汇,仅“嗾使”一词就出现七次。除使用贬义词汇外,使用暴力词汇也成为其丑化“一二·九”学生运动的重要方式。1935年12月13日刊登的《华各地学生反对华北之自治 党部共党等似在背后》中写到:“上海各大学联合会……已向北平教育会及全国教育会、发出通电如左、为保持主权、应不顾任何流血牺牲一致奋斗云云”[6]。1936年1月11日直接在标题《中国学生运动未息 形势更趋严重 宁流血惨事粤亦大哗》中使用“流血”、“惨事”,1月12日的报道中更是出现“暴动”等词。   三、“一二·九”学生运动报道呈现出的伪满报刊特点
  通过对《盛京时报》“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报道框架分析,可以大体呈现以《盛京时报》为代表的伪满报刊的三个特点:明确的政治立场、明显的舆论导向、进行虚假报道。
  (一)明确的政治立场
  伪满报刊大都具有日本的政治背景和经济背景,它们的创办者为日本人或被日本人收买;同时又有日本注资,受到各种新闻法规的约束和新闻检查。因此在发生任何涉及日本利益的事件时,伪满报刊必须站在日本殖民者的角度发声。
  (二)明显的舆论导向
  明确的政治立场决定了其必须具有明显的舆论导向,从九一八事变的嫁祸于中国到伪满洲国建立时的所谓“民族自决”,日本殖民者总是通过各种谎言美化侵略行为。但是这种美化并不能让人信服,因此,必须通过新闻宣传引导舆论,伪满报刊就成为其引导舆论的重要方式。从九一八事变的延迟发声到“一二·九”学生运动的矛盾转移,无一不显示了伪满报刊明显的舆论导向。
  (三)进行虚假报道
  歪曲、捏造事实是伪满报刊的重要宣传手段。1935年11月24日,蒋梦麟、胡适、梅贻琦等平津各大学校长、教授联名发表宣言,坚决反对华北脱离中央、组织特殊政治机构的阴谋。日方因此惱羞成怒,以至于“一二·九”学生运动爆发后派代表到市政府抗议,说学生游行是有背景的,主谋人是蒋梦麟和胡适。[7]1935年12月11日刊登《平学生散布传单反对实行自治》称“此等学生团之背景、似有蒋梦麟胡适等为其后盾、且有美派之清华燕京两大学学生之指导势力、坡堪注目、”[1]
  四、结语
  《盛京时报》“一二·九”学生运动的报道特点鲜明。首先应该肯定这些伪满报刊有一定的记录历史的作用。《盛京时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呈现“一二·九”学生运动发展情况和影响的作用,它不仅提供了“由前门入城被阻止……全部绕至宣武门、企图入城、但城门固闭、未达入城目的”,“有西洋人一名、与学生同样、于左、缠白布、参加者颇堪注目”等游行路线、参加人员的信息,而且佐证了学生运动使冀察政委会成立一再推迟,反映出“一二·九”学生运动的巨大影响。但是我们在肯定以《盛京时报》为代表的伪满报刊有一定记录历史的作用时,更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它的根本目的:利用媒体为殖民侵略造势。
  注释:
  ①消息由12月16日从北平发出,于18日见报。
  参考文献:
  [1]平学生散布传单反对实行自治[N].盛京时报,1935-12-11.
  [2]有吉昨访蒋张提出对华三原则之具体方案 关于学生潮唤起注意[N].盛京时报,1935-12-18.
  [3]学生运动尾声[N].盛京时报,1936-1-9.
  [4]傲霜庵:学生运动的代价[N].盛京时报,1936-1-11.
  [5]包巍,刘会军:冀察政务委员会与学生运动的关系转折——兼论中共中央北方局对冀察平津地区的统战工作[J].中共党史研究,2017(1).
  [6]华各地学生反对华北之自治 党部共党等似在背后[N].盛京时报,1935-12-13.
  [7]黄令坦:北平教授与一二九运动[J].北京社会科学,2016(4).
  作者简介:张春晓,单位为吉林大学文学院。
  (责任编辑:薛耀晗)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与欧盟间的贸易摩擦不仅影响着双方的合作关系,还损害了中国出口企业的利益。本文以欧盟对中国光伏产品反倾销调查为例,研究中欧贸易摩擦特征及诱因,得出反倾销调查对中国出口产品系列产业贸易有着破坏、转移、偏转和抑制效应的结论。建议政府完善贸易救济体系,注重人才培养,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同时,出口企业应规范自身出口行为,提高出口产品档次,积极开展国际化经营,减少中欧贸易摩擦,从而促进中国对外贸易
期刊
摘要:中共中央自1935年落脚陕北以后,十分重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历经十余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本文以延川县禹居区三乡党支部为例,从工作环境、基本状况、组织建设三个方面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农村党支部组织形态与建设经验,对当前中国农村党组织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乡村党支部;组织建设  中图分类号:K265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语文教育是文化传承最基本的载体,乡土文化囊括了地域风情、传统习俗、民间神话故事等内容,是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融入乡土文化的内容,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而且有利于语文教育的创新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在高中语文教学实践,教师应遵循选择性原则、适用性原则、计划性原则,在阅读教学、作文教学中融入乡土文化。  关键词:乡土文化;关中文化:高中语文教学 
期刊
摘要:陕南三地市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有着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的优势和机遇,同样也面临劣势和挑战。陕南三地市为此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目前三地市旅游业发展仍较滞后。本文综述了秦巴汉水生态文化旅游资源特色和优势,分析了陕南生态文化旅游产业特点、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探讨了秦巴汉水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的战略定位和模式构建等问题,认为应确立生态保护第一、适度开发陕南质量最好的一类生态旅游资源的发展
期刊
摘要:陕西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硕士研究生的社会实践,将“理论研习与服务社会”“理论知识与实践主题”“理论宣讲与社会调查”相结合。这种社会实践模式,是文史类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多样化发展的有益探索。在实践目标上实现了服务社会与理论研习的整合,在实践内容上实现了理论知识与现实基础的互相促进。这种实践模式,有助于形成人才培养的倍增效应。  关键词:研究生;三结合;社会实践  中国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老庄哲学内蕴深厚、博大精深,在内容、形式和意蕴对王蒙小说的创作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本文以王蒙最新长篇小说《闷与狂》为文本,阐释其内容上对老庄哲学辩证观、无为观的继承;形式上借鉴老庄的跳跃性思维和宏阔想象力,运用循环时空观来建构故事情节;在美学风格上则呈现出沧桑而至化境的“杂色”特点。  关键詞:老庄哲学;闷与狂;辩证无为观;跳跃思维;循环时空观;杂色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要:对国家治理的探讨,不仅需要在规范的理论层面上展开,更需要在实证层面上展开。本文在对国家治理内涵进行探讨的基础上,就独立以来,吉尔吉斯斯坦以西方式的发展道路为蓝本,以思想自由化多元化为目标,在各个领域推行激进改革,以期望构建现代化的西方式民主治理体系,但在转轨中引发政治、经济、社会危机等进行了评述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西方一些权威组织的评估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吉尔吉斯斯坦国家治理模式的情况和发
期刊
摘要:本文以“山东疫苗事件”的首报媒体、官方媒体以及自媒体作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此类事件发生后不同媒体之间议程设置的差异,以期为官方媒体树立权威话语形象,构建主导话语渠道,引导公共舆论提出有效参考。研究发现,在突发性公共事件的议题设置之中,首报媒体为迎合受众会出现议题设置失准的现象;同时官方媒体由于保护性信息的空白进而产生议程设置失焦的现象;而自媒体在把握公众恐惧的前提下,不乏以营销为目的进行外围
期刊
摘要:基于建设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通过文献资料法,并结合观察法,发现在城镇通过体育App、微信公众号等向人们传播科学的健身知识、让人们爱上运动,已有一定成效;但在偏远农村,体育健身还很滞后。要通过体育传播扭转人们对体育的认识,促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更应向人们传递体育的自我超越精神,弘扬体育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意,需更加重视电视的传播效果。  关键词:健康中国;
期刊
摘要:文学反映论贯穿整个中国现当代文艺理论史,地位非同一般,但是新时期以来,关于文学反映论有四次大的论争:“自我表现”论对文学反映论的质疑、文学主体论对文学反映论的冲击、文学本体论与文学反映论的碰撞、审美反映论对文学反映论的超越。文学反映论并未过时,它仍具有新生的力量。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反映论;“自我表现”论;文学主体论;文学本体论;审美反映论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