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正义观及其现实意义

来源 :知音励志·社科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cj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柏拉图;正义观;个人正义;国家正义
  1 柏拉图正义观产生的背景
  要探究柏拉图的正义观,就要先探究其产生的背景,柏拉图出生在伯罗奔尼撒战争时代,这个时期的战争双方则是以雅典国家为首的提洛同盟和以斯巴达为首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相抗争的时代,而此时几乎是整个地中海地区都被卷了进来。这场战争持续了二十七年,一定程度上摧毁了雅典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柏拉图则是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度过了他的青年时代。
  战争给雅典带来的灾难,使得本来就有些矛盾的雅典前行的更加艰难了。雅典在战争前还是民主制的国家,但由于民主主张的是主权在民,所以一些雅典的官员都是由雅典的民众自己投票选举的,这不免会造成官员的非专业化。由于雅典的战败,使得国家发展困难了起来,再加上官员的非专业化,他们不能安抚民众,处理国内原本就混乱的状态,相反,再次加剧了民众的怨恨,使得民众对雅典的民主制失去了信心,这就为新的思想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基础。当时的雅典经济情况日剧下降,党派相争混乱,民不廖生,也极大程度使忧国忧民的柏拉图的正义观应运而生。
  2 柏拉图正义观的基本内涵
  为了进一步说明什么是正义,柏拉图在“正义的人又智慧又善,不正义的人又无知又恶”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一个他脑海中的国度,这就是《理想国》,他主要从两方面论述了正义的内容,一个是个人正义,另一个则是国家正义,也叫做城邦正义。
  2.1 国家正义
  柏拉图说,人活着就会有各种方面的需求,需要各种物质品,粮食,衣服,房屋等等。这些东西一个人是自己弄不来的,这就需要大家分工合作,运用自己独有的天赋,这样就会形成一种局面,有的人种田,有的人纺织,有的人盖房,由于生活得需要各种的物质品,所以大家逐渐的就开始了在一起的生活,慢慢的城邦也就产生了。由于社会生产率的提高,人口的增长,就会造成平均每个人分的东西的减少,有一些人就会想着从别人的地方去拿或者去抢,由此战争就产生了,城邦由最初只是单纯的在一起分工合作的性质慢慢的就变了味。一些势力强的人掠夺势力弱的人的财富,渐渐的他们变成了奴隶主,把势力弱的人变成了奴隶,这就是柏拉图所认为的国家的起源。
  柏拉图的城邦正义从两个方面进行了不同的阐述,一个是社会分工,另一个则是各人禀赋。由于每个人的天赋不同,所以每个人都只应该做最适合其性格和天性的一行,在种粮食方面有天赋的就去種粮食,有制衣才能的就去做裁缝,能骁勇善战的就是领导军队打仗。“为了把大家的鞋子做好,我们不让鞋匠去当农夫、或织工、或瓦工。同样,我们选拔其他的人,按其天赋安排职业,弃其所短,用其所长,让他们集中毕生精力专搞一门,精益求精,不失时机”。对于社会分工,柏拉图认为是建立在个人天赋之上的,上天在建造人类时,在有些人身上植入黄金、在有些人身上放入白银、在有些人身上嵌入铜铁,因此社会被划分为三个阶层---国家的统治者;国家的护卫者;农民和其他生产者。当这三个阶层能够各司其职时,整个国家就实现了正义。
  2.2 个人正义
  柏拉图在探索什么是正义时,运用了缩放对比的方式,国家正义的缩影恰巧就是个人正义,他认为这二者是密不可分的。每个城邦都是由个人组成的,所以城邦正义必须建立在个人正义的基础之上。柏拉图在对城邦正义进行划分时,确定了城邦是由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组成,而与之相对应的个人正义则是由理性、激情与欲望组成。后来在论述中,柏拉图又增加了节制这一品质。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于理性与欲望举了一个例子,比如,当一个人感到渴而又不想饮水的时候,一个人用理性去思考的部分就是理性,而另一个用来感受饥,渴,饿的部分就是欲望。对于激情的部分,柏拉图也讲了一个故事:阿格萨翁之子勒翁提俄斯从比雷埃夫斯进城去的时候,看到城墙下躺着几具尸体,他想看但又害怕,于是就把头蒙住了,但趋于欲望的力量就睁大眼睛对着尸体骂自己说:“瞧吧,坏家伙,看个够吧。”这说明和欲望发生冲突的是另一种东西,那就是激情。
  理性具有智慧的特点,激情具有勇敢的特点,欲望具有引导的特点,节制却是整个灵魂都有的特点。如果一个人要实现正义,就要使理性处于主导和统帅地位,控制激情与欲望。当三者能够互不干涉时,这个人也就实现了正义,反之,如果一个人被激情或者欲望牵着鼻子走,那么这个人就会陷入一种无知的状态。
  2.3 国家正义与个人正义的关系
  2.3.1 互为前提
  柏拉图认为,国家正义是个人正义的前提和条件,只有一个国家实现了正义,作为公民的每个人才可能实现正义;个人正义又是国家正义的基础,如果没有个人正义的普遍建立就没有国家正义的存在。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二者并不是国家正义一定导致个人正义,反之也不然,只是一个正义的存在会为另一个正义提供良好的基础和环境。
  2.3.2 优先关系
  柏拉图认为个人正义与国家正义互为前提存在,但二者的地位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则这样必然会造成一个优先关系。我们可以从两方面去思考,一个是价值考量,另一个是逻辑思维。
  在价值考量中,国家正义优先于个人正义,虽然相互对应、互为条件,但两者之间的地位并不是完全等同的,在两者之间存在着孰先孰后的关系。也就是说,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对另一个的优先关系。个人正义是实现国家正义根本的条件,又是国家正义普遍存在的前提。只有实现了国家的完善和发展,才可能实现个人的追求。
  在逻辑考量中,个人正义优先于国家正义。这种关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逻辑上的优先;二是价值上的优先。柏拉图认为“我认为我们以什么为根据承认国家是正义的,我们也将以同样的根据承认个人是正义的。”
  2.3.3 对应关系
  在柏拉图的正义观里,个人正义由理性,激情与欲望所组成,而在国家正义则是由统治者,辅助者和生产者组成,他们与个人正义里的三个因素相互对应。要实现国家的正义就要使每个人都恪尽职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干好自己的义务,各尽职责。对于个人而言,就是把分配到自己的事务做好,要理性的完成任务,才会实现个人的正义,从而推动国家正义的实现。   3 正义观的现实意义及启示
  从柏拉图的正义观中我们可以看出,社会和个人正义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要想实现社会正义势必要使得个人正义和国家正义相融合,柏拉图的正义观也对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起着重要作用。
  3.1 加强各阶层工作者的职业素质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理想国由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和劳动者三个等级组成,他们按照自己的特殊能力分到了一份专属于他们自己的工作,这就是他们的天职,并且人们不能随便的更换职业,这样才有助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职业自由,但在一个社会里,人们只有分工合作,每个人恪尽职守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这样才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也对我们今天加强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意义。
  3.2 加强领导者“治国为民”的思想
  柏拉图主张“哲学王”统治,他认为一个贤明正直的统治,他认为一个统治者治理国家时要倾其所能为人民谋福利,治理国家要注重人民的利益,即精英治国。这对我国的领导阶层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领导者首先要具备良好的个人品德和为人民服务的坚定信念,并且还要有过硬的组织,领导能力,要时时刻刻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3 構建社会主义法治社会
  柏拉图虽然是一位哲学思想家,但是他的正义思想也对当今的法治建设造成了很深的影响,他提出了正义与法治关系,比如法律与公平,法律与正义等,他把治国与法治有机的集合起来,这对当前我国法治建设提供了积极作用。但柏拉图的正义观是在奴隶制背景下产生的,一定程度上附有浓厚的集权主义色彩。
  参考文献
  [1]张竹明译.柏拉图.理想国[M].北京:译林出版社,2014(50).
  [2]黄颂杰.正义王国的理想:柏拉图政治哲学评析[J].现代哲学,2005.
  [3]李耀锋,张永芳.浅析《理想国》正义观思想及其现实性[J].河西学院学报,2008.
  [4]孙婧毅.柏拉图分工理论简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5]宋垚钢.柏拉图正义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J].广西师范大学,2014.
其他文献
有些同学在解决与圆有关的问题时,常常由于分析问题不够深入造成漏解,下面举例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