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hite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新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把“以学生发展为本”作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并提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进一步把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活动的一个重点。那么在新课程实施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粗谈以下几点认识。
  
  一、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
  
  新一轮课程改革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在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等方面的发展,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对于数学学习来说,学生一旦“学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喜欢数学,培养了对于数学的兴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具体到每一堂课的教学时,就应该在这一氛围中注意找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奋”点,很好地创设教学情境,从而激发起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在教学“年、月、日”时,笔者是这样去挖掘学生的“兴奋”点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接着又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呢?”学生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的学习。整堂课下来,学生都是在带着解决问题的心态下去学习新知识的,学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最后的教学效果也就不言而喻了。数学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到解决生活中一些疑问的成就感时,学生主动参与的兴趣也就被激发了。而课堂上看上去好像有些“乱”,但这种适度的“乱”,在教师控制之中的“乱”,则是让他们真正参加到教学中,让他们去体会和学习创造性的学。
  
  二、营造创新的教学氛围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对我们教师自身提出了新的要求,即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参与到学生学习活动中间,实现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的那种由教师控制的沉闷和严肃的教学活动也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之间的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因此,在教学中,我进行了新的尝试,大胆放手,告诉学生“老师只是你们的助手,你们才是真正的主人”,让学生逐步养成自觉、主动的习惯。这样,一节课下来学生不但学到了应该掌握的知识,自己也在学习中找到了快乐,从而营造出一个崭新的教学氛围。就像我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把下面加法算式改成乘法算式或与加减有关的算式。
  (1) 5+5+5+5+5=?
  (2) 6+6+6+6+6=?
  (3) 6+6+6+6+4=?
  学生很顺利地将(1)、(2)进行了改写,而对(3)进行改写则有些困惑。笔者进一步引导和启发,学生们列出了6×4+4,这时笔者给予了适当的肯定后,接着鼓励学生:这道题还有更简捷巧妙的解法,请同学们再认真观察一下题目特点,看看哪位同学最聪明,最早发现!于是学生又投入了紧张的思考和热烈的研讨当中。结果,有的学生列出了:6×5-2(看到一个不存在的6),还有的学生对信息进行整体改组,把原来的“4”分成4个1分别加到每一个“6”中,列出了7×4。笔者不由得为学生们鼓掌喝彩!学生们在参与过程中体验着创新的快乐,这样教学收到的效果远比原来的机械的“填鸭”式的生硬地塞给学生要好得多!在掌声和鼓励声中学习,在和谐与融洽中师生共同进步!
  
  三、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
  
  新课程提倡面向全体学生,使其得到活泼、主动、全面发展的教育。要实现这一点,教师必须转变角色,真正由权威的讲授者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尽量给学生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份活动的空间,多一次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喜悦,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自主活动和探索的天地,为他们的主导参与创造出必要的条件。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尽量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条件,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权利,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可使学生从思想上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扎实的基础。
  笔者在教学“圆面积的推导”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公式及推导方法,以及曲线转化为近似直线的过程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用剪、拼、摆等方法推出圆的面积,接着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向全班同学汇报。学生们把圆平均分成8份或16份,拼成了近似长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三角形,这样,就可以利用已学过的面积公式,求出圆的面积。
  显然,为学生提供自由地看、想、说、做的条件,可促进学生多角度灵活思维,学得更为主动活泼,也就促使学生不断地追求、探索。
其他文献
摘 要: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笔者指出,应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兴趣 数学 学习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求知欲源于兴趣,有了兴趣就会产生探索新知识的欲望。学生对数学的内在兴趣是学习数学的强大动力。如何在教学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兴趣得以长久,从而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呢?    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主动参与的兴趣
目的:探究心血管内科护理中应用优质护理模式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86例于心血管病症患者将其纳入实验研究范围,其均于2017年8月-2019年 8 月入我院接受诊治,应用随机双盲的方
摘 要: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创设情境、启迪思维、活用教材,挖掘生活素材,同时要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对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起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学生解决数学新知,激发学习数学兴趣,更让数学课堂贴近生活,充满活力。  关键词:教学 课堂 生活 氛围    课堂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应营造一个宽松和谐、兴趣盎然的学习氛围,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与学活动中,从而调动学生的“情”与“知”,使学生成为课堂学
目的:分析疼痛干预及优质护理对老年股骨头置换术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0月88例医院收治的老年股骨头置换术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44 例)和对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面对国际上科学领域的激烈竞争,未来世界的竞争也就是科学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培养勇于“创新”的人才,是当前教育的首要内容,特别是在基础教育扎实稳进的学习中培养的创新意识,培养中华民族这一传统的美德显得尤其重要。因此,我们要把“培养儿童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新课改教育的一个重要地位。     一、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丰富的想象
目的:研究分析循证护理对肿瘤患者深静脉导管感染的预防效果.方法:研究对象选取自2017年7月-2019年7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肿瘤患者80例,按住入院治疗的前后顺序,将其分为两组,
“数感”是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现象与数量建立起来。如当我们走进电影院时,就会想这家电影院有多大能坐多少人等等,这就是数感在起作用。  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素养,是人主动自觉地理解和应用数的态度和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灵敏而强烈的感悟能力。数感体现在许多方面,如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
高脂血症是能够通过药物得到有效治疗与控制的疾病,他汀类药物是临床常用药物,能对血脂的调节产生较明确的效果[1].本文对高脂血症患者开展不同他汀类药物的使用,对比瑞舒伐
期刊
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部分,语文诗歌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在朗诵诗歌时掌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加强了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进而对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影响新桥硫铁矿下盘边坡岩体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地下水进行研究分析 ,建立了相应的地下水三维数学模型 ,计算结果符合边坡实际 ,为矿山边坡疏干排水工程的布置提供了科学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