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贫血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是常见的,发病率从4%到55%不等。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血液稀释、营养不良、肾功能不全、炎症性免疫激活等因素有关。贫血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
【机 构】
: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 广东广州51012,广东广州51012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贫血在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中是常见的,发病率从4%到55%不等。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血液稀释、营养不良、肾功能不全、炎症性免疫激活等因素有关。贫血与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并被认为是心力衰竭患者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因子。应用促红细胞生成素和静脉铁剂成为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性贫血的新靶点。
Anemia is common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with rates ranging from 4% to 55%. The pathogenesis may be related to hemodilution, malnutrition, renal insufficiency, inflammatory immune activation and other factors. Anemia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clinical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d is considered to be an independent factor of poor clinical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heart failure. Application of erythropoietin and intravenous iron has become a new target for the treatment of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anemia.
其他文献
1型糖尿病的病理特征为胰岛素的绝对缺乏,胰岛素治疗是目前1型糖尿病治疗的基石.胰淀素、肠促胰素、自身免疫反应等因素参与了1型糖尿病的发展.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治疗联合
目的 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STs)的诊断、治疗、预后.方法 报告1例62岁男性盆腔内巨大间质瘤并对其临床资料、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讨论.结果术中肿块位于直肠前腹膜反折处,侵犯直肠,部分肿瘤与前列腺分界不清.行盆腔肿块切除术+直肠部分切除术(Dixon术),肿瘤病理学形态:肿瘤属梭形细胞,免疫组化:CD117阳性D34强阳性.直肠来源高度恶性间质瘤.术后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 盆腔GISTs极为罕
目的 总结我院近10年来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探讨剖宫产率增加的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10年来剖宫产孕妇的临床资料.结果 1997~2000年剖宫产指征以难产为第一位,2001~2006年以社会因素为第一位指征.结论 近些年来剖宫产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为因社会因素而行剖宫产术增多所致,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是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尽量减少因社会因素而行的剖宫产术。
解偶联蛋白3(UCP3)是线粒体内膜上的质子载体,近年来的研究表明UCP3除与能量代谢有关,更与减少氧化损伤、脂肪酸代谢以及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本文对此进行综述.
急性痛性糖尿病神经病变是一种急性起病的可逆的因既往血糖控制很差而近期血糖快速显著下降所致的神经病变.该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主要与快速血糖下降所致相
噻唑烷二酮(TZDs)是一类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的经典药物.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TZDs除了通过降低血胰岛素和血糖水平之外,尚可通过抗炎、调节脂质紊乱、改善内皮等
糖尿病肾病是一类十分常见的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也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大量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不同的饮食限制如低蛋白限食、低热量限食及限食模拟剂能够
代谢综合征(MS),包括胰岛素抵抗、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是成人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2型糖尿病的一系列潜在危险因素。新近研究发现儿童及青少年时期已出现一系列MS的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在心血管系统中的作用涉及到血压、心率、心肌收缩力的调节等许多方面,在生理条件下主要通过刺激大麻素1受体(CB1受体)发挥降低血压和心脏抑制效果;在多种病
人脂肪组织一般分为白色脂肪组织(WAT)和棕色脂肪组织(BAT)两种.最近研究发现了一种特殊类型的脂肪,称之为“米色脂肪”.米色脂肪能燃烧储存的热量,减轻体重,改善糖、脂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