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重症监护病房深静脉血栓预防策略》美国创伤危重症学会专家共识解读

来源 :实用休克杂志(中英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nt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静脉血栓栓塞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是创伤、手术和严重疾病的潜在并发症.尽管目前临床常规采取预防措施,其发生率仍较高,严重威胁此类患者的安全[1,2].同时,由于创伤的原因,此类患者常存在 VTE 预防的禁忌证,临床工作者选择介入VTE预防的时机也不一致.目前常根据抗 Xa 因子水平和体重选择依诺肝素的剂量和使用时间[3],但患者类型及状态决定何时、如何提供VTE预防.目前,由于研究数量少、人群的易质性和多为回顾性研究等原因,关于上述问题的研究质量参差不齐.美国创伤外科协会危重病护理委员会根据现有的最佳证据形成专家共识,为创伤性脑损伤患者的抗凝治疗、下腔静脉滤器置入、抗凝过程中的凝血指标监测、肥胖或孕妇特殊人群的抗凝治疗等 15 个关键问题提供推荐意见,以期指导重症监护病房的创伤患者预防 VTE[4].本文对该专家共识关注的重要问题、现有证据和重点内容进行解读,为国内的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脓毒性休克的研究分布、经典文献、热点及前沿等.方法 以中国知网2017.1.1至2021.7.26发表的脓毒性休克研究论文为对象,借助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软件,获得我国针对脓毒性休克研究文献的省份和核心作者合作图谱、研究关键词的出现频率及聚类分析等.结果 国内近年来针对脓毒性休克的研究呈现逐年递增趋势,但研究力量主要集中在高校及三甲医院.核心研究机构主要为河北医科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湖南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对于研究热点的统计发现,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脓毒性休克
休克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凝血功能障碍是休克发生微循环障碍以及病情进展的一个关键环节,与患者的器官损伤、死亡率密切相关.对休克的凝血功能障碍进行深度探讨,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研究和实际工作.
目的 通过对比基于跨肺热稀释(transpulmonary thermal dilution,TPTD)的脉搏指示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ulse index continuous cardiac output,PiCCO)指导治疗与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指导治疗,评估TPTD技术应用于脓毒性休克患者治疗的有效性,探索TPTD技术影响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 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厦门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根
我国年采供血量持续增长,仍难以满足临床用血快速增长需求,全国供应不足和地域性供需失衡同时存在,局部地区季节性供血紧张频繁发生,应急血液储备普遍不足,全国临床用血供应缺口在5%~28%.预计未来几年全国临床用血需求将持续增长,区域性临时性供血紧张将继续存在,血液供应面临巨大压力.当前要进一步加强无偿献血、加强区域联动、推进临床合理用血,加快血液替代物研发等,促进全国临床用血供需动态平衡.血液替代物特别是红细胞替代物的研发面临重大发展机遇,应用前景广阔.
心脏骤停是公共卫生和临床医学领域最危急的情况之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和心肺复苏技术(CPR)是挽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最关键的技术与仪器.因此,掌握AED的适用范围与使用方法尤为重要.因此,本文旨在综述AED的适用性,时效性,以期为广大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2020年日本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管理临床实践指南(J-SSCG 2020)是日本重症监护学会和日本急诊医学协会联合对J-SSCG 2016的修订更新,于2020年9月首次发布,2021年2月再次发布.该指南旨在帮助医务人员在脓毒症治疗管理时做出恰当的决定,以改善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本文对J-SSCG 2020中关于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抗生素治疗部分进行解读,以期为临床实践工作提供参考.
本期《休克》杂志,带来一篇关于髓源性抑制细胞(MDSC)的小型综述,作者为 Sayyadioskoie 和 Schwacha.该综述总结了 MDSC 在抑制脓毒症炎症反应中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种系统分析 MDSC的方法,以加强这一领域临床研究的影响[1].在 SARS-CoV-2 的背景下,针对目前非常流行的术语“细胞因子风暴”,Stolarski 等人在骨髓抑制研究方面进行了系统性地回顾.
期刊
心源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高,预后差.50多年来,出现了30种风险评分系统,由于病因异质性和新的机械辅助手段的涌现,没有一个评分系统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这些评分系统由患者的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和生物标志物参数三方面组成.传统的生物标志物已广泛应用临床,随着蛋白组学和分子技术的进展,涌现出一批新的生物标志物.本文对心源性休克风险评分系统及生物标志物进行概述,为临床决策提供指导.
本期《休克》杂志带来了当代休克管理思考的优秀总结以及突破性的临床和基础研究.rn开篇是 Wu等对迄今为止氢化可的松、维生素 C 和硫胺素联合治疗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证据的荟萃分析[1].这一联合治疗复苏概念自2017 年由 Marik及其同事推广以来一直备受争议.详细的搜索策略遵循 Prisma指南,数据库包括 PubMed、Cochrane Library 和 Embase,截止日期至2020 年 11 月 11 日,对象是成人患者,结局评估包括血管活性药物治疗时间、序贯器官衰竭评估评分变化和死亡率.
期刊
目的 探讨血清前白蛋白(PA)、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在多脏器功能障碍中的变化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重症医学科2019~2021年收治存在多器官功能障碍患者117例.将患者分为死亡组和生存组,其中死亡组患者49例,存活组患者68例.测定患者第1日、第3日、第7日以及出院或死亡前PA、PCT、CRP水平,并对数据进行动态观察,分析相关指标动态变化的相关性.结果 死亡组与存活组第1日PA、PCT、CRP比较均无显著差异,死亡组第3天及第7天及最后一次P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