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籍文献中,“巧伪”一词常见,当前最权威、规模最大、收词最多、义项最全且有“古今兼收,源流并重”之称的大型语文工具书《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第二卷)对其予以收录,即“【巧伪】虚伪不实。《庄子•盗跖》:‘此夫鲁国之巧伪人孔丘非邪?’唐杜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诗:‘在今气磊落,巧伪莫敢亲。’严复《论中国教化之退》:‘今支那之民非特智识未开也,退化之后,流于巧伪。’”[1]970
然而,稽考古籍文献,发现《大词典》对“巧伪”释义尚有遗漏之处,比如其还有“欺骗、欺诈”义。如《盐铁论•相刺》篇有:“今儒者释耒耜而学不验之语,旷日弥久,而无益于治,往来浮游,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巧伪良民,以夺农妨政,此亦当世之所患也。”[2]253马非百《盐铁论简注》:“巧伪,欺诈。”[3]152对于“巧伪良民”,白兆麟《盐铁论注译》将其译为“欺骗人民”[4]45,王贞珉《盐铁论译注》译之为“欺骗百姓”[5]180,王宁《评析本白话诸子集成•盐铁论》将其译为“欺骗善良的百姓”[6]1364。由此可见,此处“巧伪”当为动词,义为“欺骗、欺诈”。
若考“巧伪”该词内部结构,当是同义并列复合词,这是因为该词两语素有相同之义。如《集韵•效韵》:“巧,伪也。”《广韵•巧韵》:“巧,巧伪。”《广韵•效韵》:“巧,巧伪。”《吕氏春秋•离谓》:“故辨而不当理则伪,知而不当理则诈,诈伪之民,先王之所诛也。”高诱注:“伪,巧也。”且“巧”有“欺、诈”义,如《战国策•西周策》:“君为多巧,最为多诈,君何不买信货哉?”鲍彪注:“巧,犹诈。”又《淮南子•本经训》:“饰智以惊愚,设诈以巧上。”高诱注:“巧,欺也。”而“伪”也有“欺、诈”义,如《广雅•释诂二》:“伪,欺也。”《广韵•寘韵》:“伪,欺也。”《说文•人部》:“伪,诈也。”《玉篇•人部》:“伪,诈也。”《广韵•寘韵》:“伪,诈也。”《类篇•人部》:“伪,诈也。”而在上古汉语文献中,虽然词汇是以单音词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其中合成词数量较大,而合成词中同义并列复词是最常见的一种,所以同义的“巧”“伪”就有可能构成同义并列的“巧伪”一词,这上文已有见证;不仅如此,有时它们还可能构成其相应的逆序词,即“伪巧”,事实上这也的确存在,《大词典》第一卷第1675页就收有该词。
不过要注意的是,辞书有时可能存在一种疏忽,即遗漏某词他义,如上文中“巧伪”一词的“欺骗、欺诈”之义在《大词典》中就已失收,大型辞书《辞源》也仅收一义,即“【巧伪】奸诈虚伪”[7]954,亦漏收其动词义,实在遗憾。
另外,具有“欺骗、欺诈”义的“巧伪”不仅见于《盐铁论》一书中,还见于其他古籍中,如:
(1)《汉书•孔光传》:“嘉倾覆巧伪,挟奸以罔上,崇党以蔽朝,伤善以肆意。”
(2)宋苏轼《苏轼集》卷四十七:“法禁之所不及,则巧伪变诈,无所不为,疾视其长上而幸其灾。”
(3)宋朱熹《朱熹文集》卷二十四:“自道学不明之久,为士者狃于偷薄浮华之习,而诈欺巧伪之奸作焉。”
(4)宋程颢《明道先生文集》卷二:“观其穷蹙辛苦,孤贫疾病,变诈巧伪,以自求生,而常不足以生,日益岁滋,久将若何。”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
[2]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
[3]马非百《盐铁论简注》,中华书局,1858
[4]白兆麟《盐铁论注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5]王贞珉《盐铁论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6]王宁《评析本白话诸子集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7]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
(通讯地址:714000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
然而,稽考古籍文献,发现《大词典》对“巧伪”释义尚有遗漏之处,比如其还有“欺骗、欺诈”义。如《盐铁论•相刺》篇有:“今儒者释耒耜而学不验之语,旷日弥久,而无益于治,往来浮游,不耕而食,不蚕而衣,巧伪良民,以夺农妨政,此亦当世之所患也。”[2]253马非百《盐铁论简注》:“巧伪,欺诈。”[3]152对于“巧伪良民”,白兆麟《盐铁论注译》将其译为“欺骗人民”[4]45,王贞珉《盐铁论译注》译之为“欺骗百姓”[5]180,王宁《评析本白话诸子集成•盐铁论》将其译为“欺骗善良的百姓”[6]1364。由此可见,此处“巧伪”当为动词,义为“欺骗、欺诈”。
若考“巧伪”该词内部结构,当是同义并列复合词,这是因为该词两语素有相同之义。如《集韵•效韵》:“巧,伪也。”《广韵•巧韵》:“巧,巧伪。”《广韵•效韵》:“巧,巧伪。”《吕氏春秋•离谓》:“故辨而不当理则伪,知而不当理则诈,诈伪之民,先王之所诛也。”高诱注:“伪,巧也。”且“巧”有“欺、诈”义,如《战国策•西周策》:“君为多巧,最为多诈,君何不买信货哉?”鲍彪注:“巧,犹诈。”又《淮南子•本经训》:“饰智以惊愚,设诈以巧上。”高诱注:“巧,欺也。”而“伪”也有“欺、诈”义,如《广雅•释诂二》:“伪,欺也。”《广韵•寘韵》:“伪,欺也。”《说文•人部》:“伪,诈也。”《玉篇•人部》:“伪,诈也。”《广韵•寘韵》:“伪,诈也。”《类篇•人部》:“伪,诈也。”而在上古汉语文献中,虽然词汇是以单音词为主,但也有一定数量的复音词,其中合成词数量较大,而合成词中同义并列复词是最常见的一种,所以同义的“巧”“伪”就有可能构成同义并列的“巧伪”一词,这上文已有见证;不仅如此,有时它们还可能构成其相应的逆序词,即“伪巧”,事实上这也的确存在,《大词典》第一卷第1675页就收有该词。
不过要注意的是,辞书有时可能存在一种疏忽,即遗漏某词他义,如上文中“巧伪”一词的“欺骗、欺诈”之义在《大词典》中就已失收,大型辞书《辞源》也仅收一义,即“【巧伪】奸诈虚伪”[7]954,亦漏收其动词义,实在遗憾。
另外,具有“欺骗、欺诈”义的“巧伪”不仅见于《盐铁论》一书中,还见于其他古籍中,如:
(1)《汉书•孔光传》:“嘉倾覆巧伪,挟奸以罔上,崇党以蔽朝,伤善以肆意。”
(2)宋苏轼《苏轼集》卷四十七:“法禁之所不及,则巧伪变诈,无所不为,疾视其长上而幸其灾。”
(3)宋朱熹《朱熹文集》卷二十四:“自道学不明之久,为士者狃于偷薄浮华之习,而诈欺巧伪之奸作焉。”
(4)宋程颢《明道先生文集》卷二:“观其穷蹙辛苦,孤贫疾病,变诈巧伪,以自求生,而常不足以生,日益岁滋,久将若何。”
参考文献
[1]罗竹风《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
[2]王利器《盐铁论校注》,中华书局,1992
[3]马非百《盐铁论简注》,中华书局,1858
[4]白兆麟《盐铁论注译》,广西教育出版社,1995
[5]王贞珉《盐铁论译注》,吉林文史出版社,1995
[6]王宁《评析本白话诸子集成》,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2
[7]广东、广西、湖南、河南辞源修订组,商务印书馆编辑部《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
(通讯地址:714000 渭南师范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