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农村水电绿色发展的思考

来源 :中国水能及电气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sdfghjk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农村水电开发程度的提高,其生态环境影响在时间和空间上不断累积和凸显,与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时代要求以及人民对美丽河湖、幸福河湖等美好生活的需要形成巨大反差,日益成为农村水电发展的制约因素,并进一步迟滞农村和县域社会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的步伐,如何顺应时代需要实现绿色发展成为业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方法,分析了农村水电生态环境影响存在的客观规律,绿色发展的内涵与时代要求,农村水电与绿色发展的相互作用关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从新时代的需要出发,论证了新时
其他文献
摘 要:查尔酮合成酶基因是类黄酮生物合成的关键基因,本文通過巢氏PCR,从‘玛瑙红’樱桃的根系组织中克隆获得一个1176 bp的查尔酮合成酶基因的cDNA序列,编码391个氨基酸,命名为CpCHS2 (基因登录号:MT112906)。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分子量为42.68 kD,等电点为5.76,属疏水性蛋白且不具有跨膜区,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二级结构中α-螺旋、β-折叠为蛋白质最大量的结构原件。系统
中图分类号:S818.9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1085(2021)7-0058-02  现在计算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领域已经涵盖了农业的各个领域,涉及种植业、畜牧养殖业等各个方面,应用于育种、营养饲料、生产管理、环境控制、设施设备等各个环节。水禽产业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对于满足迅速增长的人们美好生活的食物需求和健康食品的需求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水禽
在光伏项目的建设中,预应力管桩常作为光伏板支架基础和承载柱,以半埋基础、半露于地表的形式支撑于地面满足承载力和设计高度的要求。在万根级的管桩中,进行抗拔试验数量与管桩数量成正比,鉴于遂溪官田水库50MW光伏电站项目工期紧迫,需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管桩抗拔试验的迫切需求,成立了QC小组,研制一种轻型光伏管桩抗拔试验方法及工装,根据借鉴的数据进行目标可行性论证,提出可能方案并确定了最佳方案,通过制定对策,明确对策、措施、目标,组织实施,实现了课题目标,有效降低了试验工装重量,由于工装质量较轻,安拆灵活,减少了试
水闸安全运行,会受到水工金属结构安全性状影响。京密引水渠安河泄洪闸已投入运行54年。为保障水闸运行安全,需对其金属结构进行全面的安全检测。文章采用多种检测手段对安河泄洪闸金属结构开展现场检测,对结构病害进行梳理,对金属结构的安全状态进行综合评价,为水闸安全运行提供技术支撑。
河道的弯道段设置相应的护岸工程,可规避复杂横向水流对河岸稳定性产生的影响。文章通过模型试验,探讨了在河流弯道段设置棱锥体对改善流态的作用。结果显示,在弯道设置三棱锥体可提高水面均匀度和水面横比降,显著改善弯道流态,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价值,增加椎体的设置数量对改善水面流态更为有利。
为研究水位急剧变化对库岸边坡稳定性的影响,文章依托三峡库区涉水滑坡段,在对长江三峡地区滑坡地质灾害进行分类的基础上,通过利用FLAC3D软件对于滑坡体进行流固耦合试验,选择水库蓄水、降低水库水位等因素来研究滑坡体的稳定性。据分析得出结果:当水库初始蓄水位为135.00m、160.00m、175.00m时,滑坡体的稳定系数分别为1.043、1.003、1.074,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同时,其最大位移分别为2.30cm、5.74cm、3.44cm。当水库储水时,滑坡前、中间部分和最终部分的间隙水压的变化是完全不
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因水土流失,河道堵塞,泄洪压力变大,造成洪水灾害。文章以辽宁辽阳平原水网区为研究区域,利用GIS技术提供的相关数据信息建立了SWAT模型,并建立了SCS产流模型。通过对比“海神”实际数据,模型模拟准确度达到了80%左右,据此建立了辽阳地区洪水淹没及灾情评估系统。
王英水库大坝防渗墙施工过程中,由于坝体自身质量、施工等原因,多处槽段出现漏浆,同时坝顶出现轴向裂缝。文章通过地勘和现场分析,得出了原坝体填筑质量较差、施工时坝体额外荷载较多和防渗墙扩孔系数较大导致测压力较大等因素是造成坝顶裂缝的主要原因。通过减少坝顶荷载、加大成槽间距和缩短槽段长度、增加护壁泥浆浓度和防渗墙上下游充填灌浆等方式,及时预防和处理了坝顶裂缝。
介绍了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演进,重点论述了基于伪码相位测量的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方法及其误差来源,阐述了双伪码卫星双向时频传递技术、载波相位卫星双向时频传递技术和卫星双向日波动效应等重点研究方向的最新进展。针对制约卫星双向时间频率传递技术性能提升的主要问题,给出了相关发展思考。
为丰富和完善国家时间频率体系建设,提高现有定位导航与授时(PNT)体系的服务能力,中国科学院国家授时中心开展了基于数字卫星电视信号的授时方法研究,并搭建了一套数字卫星电视授时系统,实际测试结果表明其定时精度优于50ns(均方根)。首先综述了数字卫星电视授时方法中的理论框架及其若干关键技术问题,然后介绍了在提高授时精度方面的研究进展,最后指出了数字卫星电视授时方法的应用场景和由此方法衍生出的电视卫星测定轨、目标定位等应用前景,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