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前期天主教在华传播特点分析

来源 :世界宗教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oneyNUMBER_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清代前期正处于天主教在华本土化的关键阶段.历经长时期的传播,此时期天主教已经逐渐融入中国社会,成为中国宗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清代前期天主教在华本土化过程中,形成了若干值得学术界重视的特点.本文利用清代官方禁教文献,分析清代前期天主教在华传播所具有的传教持续性、传播家族性、习教自立性等重要特征.
其他文献
对于一个正在谋求发展的政权,苏非的避世苦修、清心寡欲、淡泊名利、不问世事并不值得提倡,正如11世纪新疆喀喇汗王朝的著名文学作品所提到的日出国王统治的国度,伊斯兰教正
目前,我国学术界对柏拉图的惩罚哲学尚缺乏较为系统的研究。实际上,柏拉图基于反思型道德哲学对惩罚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考,提出了与当时主流(智者)观点相反的主张,并把它运用
采用内隐联想测验(IAT)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SCL-90)研究了聋生内隐自尊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结果表明:(1)聋生也存在内隐自尊效应;(2)聋生内隐自尊男性显著高于女性;(3)聋生
近代以来的美学转向使得"艺术审美经验"一词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当前国内学术界热烈展开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艺术的边界"等问题的讨论也无不涉及到对"艺术审美经验"
在理解监控水平研究的基础上,引入阅读目的因素,综合考察阅读理解困难儿童的理解监控能力.结果发现:(1)理解困难儿童的阅读目的和正常儿童一样,倾向于从文本信息中获取意义,
唐五代文言小说中的虎故事的形成和传播,与故事发生地的动物崇拜有密切关系,故事的要件也遵循巫术思维的基本原则。虎在人形与兽形之间的自由幻化、人性与兽性的双重性格特质
建设和谐社会,人多寄望于政府的宏观调控,以为均贫富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关键。利益的杠杆作用固然必不可少,但文化、教育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不可或缺。社会和谐的实现,关键在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社会公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有效解决当前众多的教育不公平问题,是教育伦理所必须要面对的问题.研究教育政策运行的公平机
本文通过对马克·里拉的访问与评论,对他在思想史与政治哲学研究中关切的核心议题,基本观点其方法上的承传作出述评.同时讨论了国内外学者对其著作的批评及其回应.
"韩卢逐块"是一个佛源成语,比喻不抓本质、要害,只关注表面的、非本质的方面.其定型经历了很长时期,早期多作"狂犬趁块"、"如狗逐块"等形式,"韩卢逐块"这个形式见于禅宗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