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民间伏波信仰的特点

来源 :海南热带海洋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oa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与中国其他地区的伏波信仰相比较,海南民间的伏波信仰呈现出三点不同:其一,我国大多地区伏波庙主要祭祀马援,有的地方兼祀马援和路博德或有路博德专祠,而海南绝大多数伏波庙兼祀马援和路博德,仅少数伏波庙专祀马援;其二,伏波在唐宋时期是国家先贤、家族祖先,明清时期成为地方保护神,而在海南,伏波在唐宋时期是海神,明清时期既是先贤也是与海南普遍崇奉的峒主相类似的地方保护神;其三,中国其他地区和海南的伏波信仰总体而言均经历由盛到衰的变化,但在前者,国家对正祀和淫祀的区分是决定因素,而在海南,起源于中国其他地区的天妃信仰因福建、广东等地移民迁入而得以普及,使得伏波神格转化和信众逐渐减少.
其他文献
生物多样性与文化多样性是一体两面、辩证统一的关系.海南黎族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蕴含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知和实践,展现出人同自然共荣共生的朴素生态智慧,时至今日仍对民族聚居区生物多样性存续产生重要影响.着力从认识论、组织制度、技术实践三个维度审视、挖掘黎族传统文化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所做出的贡献,可为当今民族地区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提供一定借鉴.
在风帆船时代,海南岛渔民通过《更路簿》中的“海外更路”,形成了特有的“去番”以及“两头家”这种海外贸易以及移民现象,其特点有:贸易和移民国家以新加坡和越南为主;船只大多是渔船兼商船合二为一,专门用来贸易的商船很少;交易货物,出口商品主要是南海领域的一些海产品,以海参、公螺为主,换回来的主要是一些日用品.这些特点是与当时的社会、经济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是制约海南岛渔民对外贸易未能形成大规模商业贸易的因素之一.
通关便利化是发展国际贸易的核心所在,是探索、完善和实现海南自由贸易港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建设的重要任务.我国目前的通关一体化、关检融合等制度改革为海南自由贸易港通关便利化制度的发展提供了具体方向,海南自由贸易港应在此基础上,从海关监管模式、信息化建设、口岸通关协作能力、风险防控的角度出发,以简化货物流转流程和手续为重点,推进具有海南自由贸易港特色的通关便利化制度建设.
著名的南海史地专家韩振华先生在南海疆域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他所采取的研究方式方法,成为后来中国学者研究南海问题的重要范式,即在熟练掌握南海中文文献基础上,融汇国外南海文献,准确把握研究尺度.以某些南海事件为突破点,辐辏档案、报刊和地图等资料从不同维度探索问题,能看清相关方地缘政治目的 、南海立场的演变过程及影响.在构建中国南海治理体系过程中,回顾韩振华等学者对国外南海文献的运用及贡献,必定有益于南海疆域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以海南省18个市县为研究对象,借助熵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从城乡经济、社会、空间和生态等维度进行城乡融合发展的定量测度与空间特征分析,并运用回归模型探究海南城乡融合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 表明:海南省城乡融合发展呈现南北两极高、沿海高于内陆的空间二元结构特点;海南省各市县城乡的各子系统交互作用较强,但耦合协调度不高,海口市和三亚市属基本协调型,其他沿海市县以轻度失调型为主,内陆市县以严重失调型为主;人均GDP、城镇发展和农村发展与城乡融合发展呈正向相关,是影响海南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因子.城乡融合发展应从经
近代以后,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认知及捍卫意识逐渐觉醒.“西沙事件”发生后,社会各界援助海南民众,举全国之力反抗日本掠夺西沙群岛资源的暴行以捍卫西沙群岛的主权不受侵犯,不仅传播了南海诸岛的相关知识,也唤起中国人对南海海疆的认知和维护南海主权的意识.
近年来,在中美全面竞争加剧的背景下,美国大肆渲染中国对南海的“军事化”行动,指责中国“破坏南海的安全稳定”,并借此不断加强在南海的军事活动,干扰和破坏中国在南海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正当行为和利益.美国对南海的军事化行为由来已久,尤其进入21世纪以来,美国以“航行自由”为名义,以军事演习开展威慑性行动,以国际法律为“法理”,在南海推行一系列有组织、有预谋的军事化活动.事实上,美国是南海军事化的最大推手.中国应根据美国南海军事化的行为特点,预判美国南海军事化行为的趋势,做出有针对性的回应.
酒店名作为语言景观的研究对象之一,是城市语言生态与空间再生产面貌的表征,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和自贸港建设应注重的空间可视化表达.运用语言景观理论考察当前海南酒店名的存现结构和语言交际模式,命名总体上比较保守,语符使用单一,地域文化特色尚未得到充分挖掘.海南酒店名的设计应立足海南的城市定位和国家发展战略,注重城市文化形象和地域特色的挖掘.
在对海南苗族早期历史的研究中,主流观点一直认为海南苗族进入深山生产、生活是被迫的,这种说法并不正确.海南苗族进入深山并非是被迫的,而是自觉自愿的,是由他们传统的游耕生计方式决定的.产生海南苗族被迫进入深山说的深层次原因是汉民族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平原好于山区”的价值判断.
曹植的天人意识表现在他的所谓“求仙诗”和其他文学或政见作品.他的“求仙”创作,实为他个人的灵性化意识对天地万物和人生的综合思考感悟,是受到“原始意象”影响并结合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与见解所形成的具备其自身哲理体系的篇章,是其哲学价值观的表露.其哲学思想体系与哲学家身份,均是存在且不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