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组织培养》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高教(下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8608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为农林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且涉及知识点多、内容抽象理解困难的特点,就教学过程中学生兴趣培养、实验课程教学、教师授课情况及考试与考核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植物组织培养》 教学改革 教学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是西藏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科学技术学院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该课程内容繁杂广博,应用性强,课程内容涉及植物学、植物生理学、生态学等专业内容。作为重要的专业必修课,学生相关的知识扎实程度,将直接影响后续课程的学习。
  一、从熟悉的现象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熟视无睹的常识背后, 往往隐藏着科学的道理。”要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从学生们熟悉的现象等入手,结合课程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并掌握它们。
  例如,在讲述“植物尖培养”的内容时,用“为什么连续使用自家保存的马铃薯栽培时产量会逐年下降?”让学生思考讨论后总结答案:作物退化主要是由病毒侵染造成,为了保持四倍体马铃薯栽培种的优良农业性状,生产上主要利用薯块进行无性繁殖,薯块由于病毒的不断侵染和积累,造成严重的减产。只有采用现代生物技术将种薯内的病毒去掉,恢复马铃薯品种本身的生理功能和生产特性,才能防止马铃薯的退化。由于这一事例贴近生活,学生会感到非常熟悉,也会自然地产生学习欲望。此时,教师只要稍加引导就可以把学生引入课程要求掌握的概念术语上来,并且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要达到这一目的,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课前材料的准备是必要条件。
  二、引导学生运用科学的记忆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植物组织培养》课本中的内容多以描述为主,这一特性决定了在该课程的学习中,需要记忆大量的知识。作为刚刚接触专业课的学生, 在生物学基础薄弱的情况下, 记忆在学习中占有的地位就更为突出。
  由于教材容量大,涉及生物化学,植物生理学的内容较多,各种模式图占了很大篇幅,内容枯燥抽象,记忆则更为困难。如果将这些复杂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形式表达出来, 不仅使记忆过程变得轻松, 而且记忆的效率将大大提高。课堂讲授时,课件和板书内容应多添加对比性的表格或以流程图的方式标明。这样不但文字简明,逻辑清晰,而且一目了然,易懂易记。
  三、结合趣闻趣事的讲授,活跃课堂气氛
  《植物組织培养》以重在以植物本身的特性为基础,开发植物的应用价值。作为教师应该注意收集相关资料,并在课堂上加以适当引用。在讲授“植物次生代谢产物生产”时,可以向学生讲授北纬30°线上的神奇现象和自然奇观,如百慕大三角,埃及金字塔,死海,“地球第三级”珠峰,以及破坏力巨大的汶川地震等。这样的讲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良好作用。
  四、挖掘学科中蕴含的人文精神,实现专业教育与德育教育融合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对植物结构、植物类群和植物与环境的关系的描述,使学生认识到植物生态系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天然屏障,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源,是我们的巨大财富。
  另外,在“概论”一章,根据相关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知识,介绍科学家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成绩,讲述他们为科学事业的进步所进行的长期艰苦的探索历程和坚持真理、为真理献身的崇高精神。从而激发学生认真学习,不断探索的信心和决心。在“核酸”这一知识点中,除讲授从DNA到蛋白质的转录、翻译过程,也要让学生了解到,生物体的精密程度任何先进的机器都无法企及,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一定要珍惜生命,热爱生活。
  五、优化实验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
  《植物组织培养》课程中,实验操作的内容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通过实验课的教学,不但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于学生动手能力,思维能力的培养也大有裨益。实践证明,这类综合性实验的内容深受学生欢迎。
  实验课前要求学生做好预习,根据所学的理论内容,搞清实验中的每一步的目的、原理,把课堂上所学的内容应用到实验过程中。在实验课的讲解中,操作要点要讲清楚,做好示范。实验过程中加强巡视,对一些错误操作及时纠正,使基本操作达到规范化的要求,充分体现“做中学,学中做”。通过学生实验,培养了动手能力,熟悉了一些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及性能,为他们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六、研讨性教学,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觉地参与课堂教学及信息的反馈,对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藏职院的学生大多来自西藏农牧区,基础薄弱,死记硬背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学会听课时时边听边想,逐步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和办法,切实改变不求会学,只求学会的不良习惯。
  课堂讨论可以形成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多渠道的广泛交流。在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讨论的契机, 选择好讨论的内容, 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讨论成为优化教学的有效途径。
  七、结论
  以上方法在《植物组织培养》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有利于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增加知识的积累,采取积极、认真、严谨的教学态度,才能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使学生兴趣盎然,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乃群.高等师范院校生物学教学改革研究[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03):105-107 .
  [2]马炜梁.高等植物及其多样性[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施普林格出版社,1998.
  [3]马淼.高校植物学教学改革与实践[J].石河子大学学报,2006,20(04):6-7 4.
  [4]朱红兵.愉快教育实验初探[J].教书育人,2001,(12):23-24.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对艾滋病合并口腔念球菌感染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80例艾滋病合并口腔念球菌感染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护理,试验组患
<正>一、敦煌少女发型 在民间妆扮中,少女束发梳髻,表现是最为突出的。县志说清代时的敦煌“女子未嫁垂发辫,嫁始束发梳髻”。这种风俗和现代大略相同。姑娘未出嫁前梳辫子,
目的 研究综合康复治疗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100例糖尿病神经源性膀胱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针灸治疗,试验组患者采用
目的探讨反馈式健康教育结合强化心理护理对肺结核吸毒患者心理状态及应对方式的影响。方法124例肺结核吸毒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2例。对照组患者
【正】扬州地区古典园林中的日涉园,在泰州市内,始建于明万历间,后又数易其名曰“三峰园”、“蛰园”、“乔园”。1982年夏,文物工作者偶在园之东南的高家发现《三峰园》匾,
【正】谈起火耕水耨,人们都知道这是古代人类一种原始粗放的农业耕作方法。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中就记载了“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时至隋朝,还是“
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在妊娠高血压患者中的护理效果及对血压改善的影响。方法90例妊娠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
目的研究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原因,并提出应对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12188例使用中药注射剂的住院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不良反应用药情况
目的 评价基因芯片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突变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1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血清样本,采用一代测序方法筛选出HBV基因rt204、rt180、rt236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信息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教育教学并发挥优势作用。教育信息化将给教育带来重大变革,德育改革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德育改革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分析提升信息技术与德育教育融合效度面临的问题困惑的基础上,提出主要解决策略。  信息技术德育改革融合效度随着教育信息化的积极推进和蓬勃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持久和深入。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