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市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

来源 :教育科学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shi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面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当前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重要工作.广元市在“双师型”教师培养上,探索并总结了“产教协同、校企共训,规范送培、名师引领,校本培训、以赛促培,东西协作、对口帮扶”四条路径.与此同时,亟待通过制定符合地方发展规律的“双师型”教师统一认定标准,加快遴选建设一批规范、共享和开放的教师实践基地,出台并落实“双师型”教师和团队建设的保障及绩效考核政策,加强对校企兼职教师双聘双管双考核工作制度的建设四步走战略,有效推进广元市“双师型”教师培养再上新台阶.
其他文献
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实现高质量的自主、全面、持续的发展”为变革主张,明确高品质课堂建设的校本化行动路线.其一,三级呼应——高品质课堂建设坚实起步:呼应课堂问题解决的自主需求、区域课程改革的整体推进和国家层面的教育改革导向;其二,五措并举——高品质课堂实践探寻:办学愿景激发动力,价值厘清明确方向,教育科研加持能量,模块构建支撑变革,创新评价增强效能.此行动路线促进了课堂品质提升,带来学生学习能力提升、教师教学行为改变、学校品牌效应增强.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小学课堂教学的模式也不断创新,改变了师生教与学的关系.围绕“四元五环”课堂的“问、思、议、用”四元素进行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交流共享、主动探究,促进学生深度思考、交流共享、深度体验,提升学生数学学习能力.
聚焦教师高品质课堂建设力的提升,学培研一体,培养一支适应课堂变革的教师队伍.通过“个体自学、学校领学、网络拓学”的学习提升机制与策略,提高教师对高品质课堂的理解力;通过落点于高品质课堂建设的知与行的“培训”和落点于适应高品质课堂建设能力素养提升的“培养”,增强教师高品质课堂的实践力;通过教师自觉主动的独立研究、群策群力的课例研究、难点攻关的课题研究、合作共赢的联动研究,生成高品质课堂实践的创新力.
教学四模块,是高品质课堂建设中形成的教学优化方式.如何有效运用四模块提升课堂质量?在小学语文统编教科书五年级上册《忆读书》一课的教学中,根据课文信息,基于单元语文要素“根据要求梳理信息,把握内容要点”,运用“问题驱动,主体先行”“创设情境,生成智慧”“合作探究,建构意义”“强化实践,拓展创新”等教学四模块,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近年来,特殊教育学校在学生教育难度、教师工作任务、家校共育等方面均面临着挑战.基于此,德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提出了“向阳花开”的办学愿景,践行“教康结合”的办学理念,并努力实现“育残成才”的办学目标.通过培养与建设“向阳”教师队伍,改革与落实“向阳”评价体系,搭建“向阳”平台,以尽可能帮助更多残疾学生最终回归主流社会,实现特殊教育学校的教育初心.
1+X证书制度试点是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模式改革的有益探索,通过剖析该试点工作内涵、实践基础,分析推行1+X证书制度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基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对该制度推行过程中涉及的政府主管部门、职业院校、企业、培训评价组织及学生等相关主体分别提出有效推进1+X证书制度的实施策略.
偶氮染料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品种最多的一类合成染料,但是相关报道证明其具有致癌性和致突变性。因此,迫切需要开发经济有效的技术来充分脱色和降解染料及其在印染废水处理后残留的中间体。已有大量的研究表明了细菌在处理印染废水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由不同菌株组成、结构复杂的微生物菌群具有不同菌株分解代谢多样性的互补性以及对外界环境的强适应性,进而使得微生物菌群在印染废水处理过程中的应用具有明显的优势。目前,共代谢作为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生物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提高对难降解污染物的生物去除性能。其中,向微生物系统
【中图分类号】 G648【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112-01  In most models, the large number of bankers makes the industry competitive. Bankers lend and borrow at the same interest rate so as to make a ze
期刊
产教融合是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是职业教育的内涵属性与在外表征.为探究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利用CiteSpace软件分析产教融合相关核心期刊文章688篇,通过关键词共现、关键词聚类以及突现词等以把握当前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与研究前沿.研究发现,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研究存在研究机构与研究主体合作的密切程度低;研究主题较为宽泛,缺乏聚焦性;研究视角单一,缺乏跨学科、跨领域的互动研究;研究方法缺乏丰富性,量化研究较为匮乏等问题.产教融合是我国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指导思想,在
师范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明确的学生培养目标,即培养出合格的语文教师.学生系统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应适应目前语文教学的实际需求,这也对师范类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提出更具针对性的要求.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必修课程之一,现当代文学与普通高中语文的教学内容、应试要求都有直接的相关性.如何更好地使师范类院校现当代文学课程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完成衔接,一是可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目标入手,优化现当代文学课程的侧重点;二是重视应试需求,细化现当代文学课程的文本分析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