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俗若雅:有,还是没有

来源 :悦读悦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la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庸俗就是没智慧,低俗就是没格调,媚俗就是不真实。
  我的《三俗非俗》一文,在9月7日的《南方都市报》发表后,马上就有人质疑:你说“大雅若俗”,那么请问,有没有“大俗若雅”?
  这个问题不好回答。因为“大雅若俗”,是从老子和苏轼的说法顺过来的。老子说“上德若谷,大白若辱”(《老子》第四十一章),苏轼说“大勇若怯,大智如愚”(《贺欧阳修致仕启》)。推而论之,则“大雅若俗”。那么,老子说过“下德若峰,大辱若白”,苏轼说过“大怯若勇,大愚如智”吗?没有。既然如此,似乎也不方便说“大俗若雅”。
  但是,不承认“大俗若雅”,逻辑又不通。更何况,“大辱若白”也好,“大怯若勇”也罢,虽然没人这么明说,却又是不争的事实。养狗的人都知道,叫得凶的,不是大型犬,而是小型犬。正因为它个头小,才要虚张声势。这是典型的“大怯若勇”。还有个段子说,某贪官把赃款藏在声控保险箱里。办案人员想打开它,说“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没用;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也没用;说“有权不用,过期作废”,还是没用。最后贪官本人来了,清了清嗓子,字正腔圆大义凛然地说:反腐倡廉,执政为民!那保险箱的门,立马就开了。这,岂非典型的“大辱若白”?
  顺便解释一下:辱,就是“污垢”。最肮脏的,好像最洁白,这就是“大辱若白”;最胆怯的,好像最勇敢,这就是“大怯若勇”。按照这个逻辑,最低俗的,就应该看起来最高雅。也就是说,“大俗若雅”是成立的。
  既然成立,为什么没人这么说?
  因为不好说。不好说的原因,是里面隐含着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尽管在我看来,雅与俗,原本只是事实判断。但大多数人,还是要看成价值判断,即雅是好的,俗是不好的。这就正如忠与奸,无论如何也没法不看成道德判断。一旦看成道德判断,话就不好说了。比如,我们可以说“大奸似忠”(历代奸臣都这样),谁敢说“大忠似奸”?
  那么,大俗若雅,有,还是没有?
  照理说,应该有,也可以有。至少,有“俗而似雅”,也有“似雅而俗”。比如抗战时期,有人给新婚夫妇送了副对联:军进娘子关,英雄胆战;炮打珍珠港,美人心惊。从字面看,讲的全是“时事”;但贴在洞房门口,则“别有用心”。说白了,这对联描述的,就是新婚之夜的情景。其中,上联写新郎,下联写新娘。但心态和状况,是一样的,都是“胆战心惊”,没准还会“手忙脚乱”。
  这就可谓“俗到家了”,但不会有人批评它“三俗”。叫好的,反倒是些“雅人”。為什么?因为字面并无不雅,其中还有巧智。娘子关、珍珠港、美人,都是一语双关(比如“美人”就既可以理解为“美国人”,也可以理解为“新娘子”)。讲的事,表面上又是“抗战”。这就有格调。有格调,就不低俗;有智慧,就不庸俗。何况那形式之“雅”,还是真的。这就是“似雅而俗”,即“骨子里俗,表现为雅”。
  另一种,则无妨叫做“俗而似雅”,即“自以为雅,实际上俗”,比如“附庸风雅”就是。最常见的附庸风雅,是“拽”。拽,就是不好好说话,偏要咬文嚼字,装腔作势,做“满腹经纶”状,比如孔乙己就是。这其实是有风险的,一不小心就会露馅穿帮,比如称对方的父亲为“家父”。其实他要表示文雅,就该称“令尊”;要表示亲切,则不妨学东北人,叫一声“咱爸”。哪有把用于称呼自己父亲的谦词,用到别人头上的呢?
  这就其实是“俗”了。为什么是“俗”?因为“媚”。为什么是“媚”,因为他根本就不懂这词的意思。懂,又用对了场合、地方、身份,那是“文化习惯”。不懂装懂,乱用,则是“媚”,而且是双重的“媚”──既“媚雅”(附庸风雅),又“媚俗”(迎合世俗)。所以说,附庸风雅,才最是“俗不可耐”。
  可见,庸俗就是没智慧,低俗就是没格调,媚俗就是不真实。真实、格调、智慧,是三把尺子,或三杆秤。用它们一衡量,品位的高低,就一目了然──“似雅而俗”(骨子里俗,表现为雅)比“俗而似雅”(自以为雅,实际上俗)品位高。
  其实,这两种类型,不但品位有高低,它们的“俗”和“雅”,也不同。骨子里俗,是事实判断(说了俗事);实际上俗,则是价值判断,即“世俗”、“庸俗”、“俗气”之“俗”。同样,它们的“雅”,也大相径庭。形式上表现出来的雅,是真雅;附庸风雅的“雅”,则是假的。一样吗?不一样。
  不过,说“不一样”,其实又一样。什么一样?装。或者是“假装”(自以为雅),或者是“包装”(表现为雅),所以叫“大俗若雅”。若,也可以理解为“装”嘛!这就有问题了。装出来的,能叫“大”吗?所以,恐怕又不能叫“大俗若雅”。硬要这么说,也只能把那个“大”,理解为“最”(最俗的东西看上去最雅),不能理解为“高”(比雅俗共赏更高的一个层次或一种境界)。
  这就又有了一系列的问题:雅与俗,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为什么会表现为两种判断?当它们表现为价值判断时,人们又为什么总是趋向于“雅”,要假装“雅”,或者包装“俗”?还有,为什么“大雅若俗”是最高境界,“大俗若雅”却很可疑,甚至不能成立?
  哈,恐怕得再写一篇文章来讨论了。
其他文献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它应包括 1.对数学的认识;2.数学教学应该教给学生什么;3。数学学习应该是一种有广泛的思维空间和实践空间,是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  【关键词】生活;数学日记;思维空间;实践空间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千世界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而数学在现实世界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的主要部分是由人类的心灵创造和构成的。因此,我希望让学生学习数
期刊
【摘要】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途径,而审美教育是美术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做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充分发挥美术课程应有的教育功能,使审美教育成为中学美术教学的一条主线,贯穿于整个美术教学中。  【关键词】美术教学;审美教育   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美术教育在提高与完善人的素质方面所具有的独特作用。《美术课
期刊
1 前言    在二十一世纪体育竟技项目高速发展的今天,尤其在乒乓球这个体育竟技项目上,由于乒乓球技术的发展--进攻技术的击球点向上升期过渡,进攻从原来出台球的上手到现在的全台进攻无死角。加之器材的革新,使乒乓球的技术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一名基层工作者,在乒乓球业余训练中怎样做的更好,应该怎样面对眼前的挑战和机遇,这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摆在基层体育工作者面前。下面本人对中学乒乓球业余训练
期刊
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并在其中产生积极情绪体验的心理倾向,也是人才成长的起点。学习兴趣是指学生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在实践中,兴趣对人的活动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一旦对学习发生兴趣,就会充分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浓厚的兴趣将是人们刻苦钻研、勇于攻关的强大动力。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
期刊
【摘要】如何写好读后感呢?我个人认为应包括以下两点:首先,读后感的基本思路:(1)简述原文有关内容。(2)亮明基本观点。(3)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4)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其次,写读后感应注意的问题:(1)是要重视"读";(2)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  【关键词】内容;观点;道理;感受;体会   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
期刊
【摘要】提高学生写作兴趣和水平的对策:1.自主性2.开放性。3.趣味性。4.创新性。5.发展性。  【关键词】案例;反思;对策;自主;开放;趣味;创新;发展    1 作文教学的几个案例:     案例一:在余杭宝塔山上,看到一队学生个个拿着照相机,围着安乐塔一边叽叽噪喳喳议论,一边忙着拍照。细问之下,原来是写《一次游览活动》的作文,老师请他们把游览过程中按顺序把觉得最美的地方拍下来,然后再带到课
期刊
【摘要】在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总体素质较差、英语知识薄弱的情况下,英语教师必须正确认识成长中的学生特点并承认个体差异,让学生感到师爱围绕在他们身边,不断更新知识永保课堂激情,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  【关键词】职业教育 ;沟通 ;英语课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的职业技术院校生源不尽人意,还存在学习不好、考不上好大学的学生才会选择这类学校的问题。因此,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素质较差,英语知识薄弱。在这
期刊
悉尼歌剧院,那耸立海边像风帆像贝壳又像梦幻的建筑,曾令多少艺术家心驰神往!今夜,它属于一位年轻的中国艺术家。舞台上,他一会儿变成古典美女,载歌载舞,妩媚撩人;一会儿又恢复了男儿本色,一身白色西装,潇洒时尚,不仅令自己的同胞,也令金发碧眼的老外们看入了迷……   2009年7月28日晚,中国歌剧舞剧院一名青年演员的“盛世霓裳”个人演唱会在这里成功举办,近两千名观众兴味盎然地观赏了舞台上充满中国元素、
期刊
内容简介    李开复与你分享他的一切微博经验。   生活因微博而完整  因为有微博,网络传播的社会化时代已经到來!  因为有微博,每个人都有可能,也都应当参与进来,让自己成为新媒体的创建者!  微博是一种态度,意味着走向更开放、更有想象力的人生!  微博将改变什么  波普艺术的倡导者安迪·沃霍尔曾经预言:“每个人都可能在15分钟内出名”,“每个人都能出名15分钟”。  真的如安迪·沃霍尔所言,作
期刊
最近看几个所谓“名导”的所谓“大片”,看得我义愤异常,急火攻心,嘴角牙龈发炎……我不断地摇头叹息,叹出了长长的失望之气!  《山楂树之恋》就像生拼硬凑出来的,连那个时代的基本感觉都还没有找到,故事老套,情景虚假,情节十分牵强,演员像僵硬的木偶,傻呆呆地做着机械动作……我怀疑导演和编剧的脑子都已经被金钱、商业和官僚腐蚀得锈迹斑斑了,连一点儿艺术的气息都找不着了。姜文彻底转型了,从让人看不懂的《太阳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