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京验收中小学文化建设时,有一个程序是和学生座谈。曾经在一所小学和孩子座谈,结果孩子们说出来的话都是成人语言,小小年纪却说出某种干部才能说的话。我理解,他们事前可能接受过培训,明白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再加上他们爱校心切,结果让我们很不爽。“我们学校和其他学校不同,我们学校的文化特色是……”这样的话,居然一本正经地从小学生的口中庄严地说出来!虽然他们说的话都很正确,但失去了童趣童真,便索然无味。
今天在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验收,当到了分别和师生座谈时,当被问到今天是参加教师座谈还是学生座谈,我犯难了:如果参加学生座谈,我怕又遇到一群小干部;但从我内心讲,我又想和孩子们接触。最后我说:“那我还是去孩子那里吧!”
我和另外两位老师朝图书馆走去。一边走我一边想,该怎么引导孩子们,才能让他们不“打官腔”呢?这么想着,图书馆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正坐在阅览室等着我们。
孩子们有些拘束,一排男生一排女生相聚遥远。我说:“坐近一些吧!都围着一排桌子坐。”孩子们调整好座位后,我问他们是几年级的,有的说“是五年级的”,还有说是“六年级的”。
座谈开始了,没有让他们谈“学校文化”,而是说:“你们讲讲发生在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故事吧!”
孩子们愣了一下,但很快就有人举手了,他讲了他的老师如何关心他的一个故事,他刚讲完;另一个孩子又举手了,也讲了一个老师关心学生的故事;接下来,有一个女生举手也讲了一个老师的故事,但她说的不是老师关心同学,而是说她的一个老师刚刚大学毕业来到他们班,但写的是连笔字,同学们看不懂,于是老师便向班主任学习写正楷字,整整一个月都在练习,后来终于甩掉了连笔字,写得一手很好的正楷粉笔字。我听了特别感动,说:“这个老师真好!你讲的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我也曾经到我所在的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上课,但我写的连笔字,孩子们一样看不懂,但我又缺乏耐心练字,于是从此我不敢去小学上课了!所以,你们老师真是一位好老师!”同学们都笑了。
有一个同学举手了:“我讲讲我们老师的故事……”我想,这样下去,孩子们的发言将成为轮流展示口头作文《记一位我尊敬的老师》,于是我暂时打断发言的孩子说:“你再讲一个老师的故事,我们就聊聊其他的,好吗?”这个孩子继续讲老师如何如何关心他的一个故事。
他讲完了,我说:“我能够感受到你们老师对你们的爱,你们的老师真的很好!现在我想知道你们都喜欢读什么书呢?”
我话音刚落,孩子们纷纷举手。我说:“不用举手,直接说。”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了起来,有的说喜欢读杨红樱的“马小跳”,有的说喜欢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有的说喜欢科幻,有的说喜欢读军事方面的书。有一个同学说:“我喜欢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还有《孙子兵法》。”
我问:“你能读懂吗?”
他说:“不是完全懂,但我还是喜欢读。”他便给我说了一些《战争论》中有关防御和进攻的观点。看得出来,他的确是读过的。
我又问:“你读《孙子兵法》,是读白话翻译版的吗?”
他说:“不,是文白对照版。”
有一个男孩说:“我还喜欢在网上看一些相声视频,我喜欢中国相声。”
我说:“那你给我来一段相声吧!”
他说:“太长了。这样吧,我给你们说一段天津快板!”
大家说:“好!”
他马上用右手拍打左手背,口中念念有词:“郎里格朗,郎里格朗,我来到天津卫啊……” 他本来很流利的北京话一下变成了天津话,而且还说的摇头晃脑的,一口气说了好大一段,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个孩子问我:“老师,你读过四大名著吗?”
我说:“读过啊!”
“那你最喜欢哪一部呢?”
我说:“不同年龄段,喜欢的重点不一样,比如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我喜欢《西游记》,读中学了,我喜欢《水浒》,再大一些,便读《三国》与《红楼梦》。”
他说:“可大家都说《红楼梦》好,我为什么就读不懂呢?”
我笑了:“这和生活阅历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慢慢会理解的。而且不同年龄段读同一本书,你的感受和理解也不完全一样。”
有一个男孩问:“你读过《第一推动》吗?”
我说:“听说过,但没读过。你读过吗?”
“读过。”他便给我讲起内容来。
另一个男孩又问:“老师,你喜欢读科技方面的书吗?”
我说:“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最喜欢读的书是《十万个为什么》,但现在读的少了,我现在主要读文史方面的书。人在不同年龄段,阅读的兴趣不太一样。不过,在你们这个年龄段,我主张不要过分集中在某一个领域的书上。当然可以有自己的偏爱,但不要阅读面不要太狭窄。”
大家就读书越谈越热烈,孩子们完全放开了。而且不只是我问他们,他们问我的问题倒越来越多。
这时候,同来的小高老师问大家:“你们能够谈谈学校有趣的事吗?或者你们最盼望最期待的事。”
孩子们又叽叽喳喳地说开了:“喜欢学校组织看电影!”“喜欢组织我们去郊游,但就是太少了。”“也不是去玩,而是去搞社会活动。”
我说:“出去搞社会活动很好,单纯地出去玩儿也可以的。不一定非要搞社会活动才走出校门。我当班主任的时候,经常带学生出去玩,没有什么教育目的,就是玩!远的还去过贵州、云南,去探险呢!”
大家惊叹:“哇!”
这时候,一个女孩问:“老师,你说,国民党究竟是为什么被打败的呢?”
我还没回答,几个男生抢着回答:
“国民党蒋介石被打败,是因为他们搞腐败,四大家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
“如果国民党还在大陆,现在中国人民一定会推翻他们。” “蒋介石搞独裁,我们现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认为,共产党最好的时候是刚建国的时候,那时候还没这么多腐败。”
“但是共产党也犯了个错误,就是一开始就建设共产主义,跟着苏联跑,其实苏联已经比较成熟了,所以他们搞共产主义,而中国还很落后,应该……”
……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往往这个孩子还没说完,那个孩子就抢过话头说,大家越说越激动,我简直插不上嘴。听着他们说得幼稚的半通不通的话,我很是开心,我欣赏他们的思维之活跃,视野之开阔。
孩子们最后希望我谈谈自己的观点。我说:“你们这个话题太深奥,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而要弄明白这些问题,需要你们进一步拓宽视野,进一步阅读。要做出判断,必须掌握全面的充分的信息。相信你们以后会有更加成熟的看法的。”
有一个孩子又问:“老师,你怎么看待这个社会?”
我反问他:“你怎么看待社会呢?”
他说:“这个社会丑恶的东西太多,很多人搞腐败……”好几个孩子也说了类似的话,但有一个孩子说:“我现在就不想那些,过好今天就行了。”
我说:“这个话题也很沉重,同样是三言两语说不清。但我还是想说,你就是中国。你们现在还小,但我想只要你们种下了真善美的种子,并且保持童心,那么中国就有希望。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有孩子接着说:“穷则独善其身。”我说:“对,你们现在显然还不可能兼济天下,但完全可以独善其身。努力让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正直的人,人人都如此,中国不就会越来越好吗?”
我问他们:“我给你们讲一个人,他叫程浩,知道这个人吗?”
孩子们摇头。
我说:“这个人一出生就患有多种疾病,究竟什么病,至今还没查出来。医生判定他最多活到五岁,但他活到了20岁,今年8月21日去世的。”
有一个孩子突然说:“哦,我知道的。”
我继续说:“20年中,他从来没有下过床,但他却靠阅读打开了视野,并思考人生。去世后,他写的文字被出版成一本书,叫《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我给你们强烈推荐,你们可以去当当网买。有人读了这本书,说20岁的程浩却悟出了许多50岁的人都没悟出的人生道理。在书中,他说了这么一件事,就是邓文迪,这个人你们也可能没听说过……”
结果孩子们都说:“知道的,他和默多克嘛!”
我笑了:“你们真是视野开阔,连邓文迪都知道。那好,我问你们,邓文迪第一次是怎样和默多克见面的?”
一个男孩说:“在一个酒会上,邓文迪有意端着红酒杯走向默多克,然后故意不小心把红酒洒在默多克身上,后来他们便认识了。”
我说:“那好,我就不细说了。我想说的是,程浩写道,他看到一个电视台主持人说到邓文迪以这种方式结识默多克时,这样评价道,人生要善于寻找机会,如果没有机会就应该创造机会,比如邓文迪,就是成功地创造机会而结识了默多克。”我问大家:“你们怎么看这件事?”
有孩子说:“邓文迪最后还是和默多克不幸福,分手了,所以她并没有成功。”
还有一个男孩说:“我是研究婚姻的……”这话让大家哈哈大笑,他不管,继续说:“邓文迪和默多克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孩子们议论纷纷,总之认为邓文迪和默多克不幸福。
我说:“不管他们是否幸福,我想问的是,邓文迪这种创造机会结识默多克的方式,是不是应该提倡的?”
孩子们被问住了,他们似乎想说不应该,但又说不出理由,然后望着我。
我说:“那我说说我的看法,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是真诚,就这么简单。如果随时都有心计地去‘创造机会’,也就是失去了真诚,和这样的人相处太可怕了。”
孩子们都点头表示同意。我说:“程浩正是这种观点。我建议你们去看看这本书。”
我又说:“还有一本书值得推荐,就是《傅雷家书》。傅雷你们知道吗?”
大家摇头。
“傅聪呢?”
他们还是摇头。有一个孩子说:“好像听说过。”
于是我给他们讲傅雷和傅聪的故事,讲傅雷家书的背景。我说:“这是一本大书,不仅仅是谈父子亲情,更有文学,有艺术,有音乐,有做人的道理,是一本文化的书。建议你们以后找来读读。”
本来给小学生讲《傅雷家书》似乎有点早,但这些孩子既然连《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红楼梦》都读,那他们是能够读《傅雷家书》的。
一个女孩说:“我是六年级的学生,不想离开小学。我有一个好朋友,是学声乐的,后来小学毕业到中学去了,我很难受,她为什么要去读中学呢?”说到这里,她眼圈红了,噙着泪水。
我说:“可她总要长大呀!嗯,求学岁月,最最纯真最最甜蜜的是小学,所以你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同学,珍惜你们的老师啊!”
大家都说“是的是的”。
我又说:“当然,不能说中学就不幸福,因为幸福的含义很丰富,比如求知也是一种幸福,战胜自己也是一种幸福。人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幸福主题。我读大学时读过一本书,也曾给我的学生推荐,叫《晚霞消失的时候》,里面有一段话,大意是说,人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幸福,幼年时享受父母的呵护,少年时因为学习而赢得的荣誉感,青年时的爱情,中年时的事业,晚年时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一切构成了人生全部的幸福。所以,你们不要怕长大。你们想想,你们现在10来岁,如果再过十年,你们20来岁的时候,还在小学,那就不是幸福,而是悲剧了。人总要长大的,唯一不变的,是童心。”
孩子们听着,然后又向我提问。这时候我看时间,已经大大超过预定时间了。便说:“今天和你们聊得真开心!我们最近不止和你们聊天,也和其他小学的同学座谈过,但你们的表现是最棒的,因为你们真实自然率真!我把QQ号留给你们吧,我们还可以继续聊。”
他们赶紧拿出笔记下了我的QQ号。我又问:“想不想记我的QQ名呀?”
“想!”他们都望着我,等着我说。
我说:“不愿告诉你!”
他们“唉”地叹气。
我说:“好吧,你们记吧!”
他们又望着我,期盼我说。
“不愿告诉你!”
他们又叹气。
我笑了:“哈哈!我的QQ名就是‘不愿告诉你’!”
他们哈哈大笑,赶紧记下来。
我说:“你们加我的时候,一定要说明你是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孩子,不然我不加你的。我平时一般都不加新的好友,因为我太忙太忙,应付不了的。”
他们说:“好!”
最后我和孩子们合影留恋,然后非常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他们。
在回去的车上,我对其他老师说:“今天的孩子太可爱了!童言无忌,童心率真!”
这不正是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最好的学校文化展示吗?
(摘自李镇西老师2013年12月17日的博文。编者略有修改,并经李老师亲自审阅定稿。)
今天在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验收,当到了分别和师生座谈时,当被问到今天是参加教师座谈还是学生座谈,我犯难了:如果参加学生座谈,我怕又遇到一群小干部;但从我内心讲,我又想和孩子们接触。最后我说:“那我还是去孩子那里吧!”
我和另外两位老师朝图书馆走去。一边走我一边想,该怎么引导孩子们,才能让他们不“打官腔”呢?这么想着,图书馆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孩子正坐在阅览室等着我们。
孩子们有些拘束,一排男生一排女生相聚遥远。我说:“坐近一些吧!都围着一排桌子坐。”孩子们调整好座位后,我问他们是几年级的,有的说“是五年级的”,还有说是“六年级的”。
座谈开始了,没有让他们谈“学校文化”,而是说:“你们讲讲发生在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故事吧!”
孩子们愣了一下,但很快就有人举手了,他讲了他的老师如何关心他的一个故事,他刚讲完;另一个孩子又举手了,也讲了一个老师关心学生的故事;接下来,有一个女生举手也讲了一个老师的故事,但她说的不是老师关心同学,而是说她的一个老师刚刚大学毕业来到他们班,但写的是连笔字,同学们看不懂,于是老师便向班主任学习写正楷字,整整一个月都在练习,后来终于甩掉了连笔字,写得一手很好的正楷粉笔字。我听了特别感动,说:“这个老师真好!你讲的这个故事让我想到了自己。我也曾经到我所在的武侯实验中学附属小学上课,但我写的连笔字,孩子们一样看不懂,但我又缺乏耐心练字,于是从此我不敢去小学上课了!所以,你们老师真是一位好老师!”同学们都笑了。
有一个同学举手了:“我讲讲我们老师的故事……”我想,这样下去,孩子们的发言将成为轮流展示口头作文《记一位我尊敬的老师》,于是我暂时打断发言的孩子说:“你再讲一个老师的故事,我们就聊聊其他的,好吗?”这个孩子继续讲老师如何如何关心他的一个故事。
他讲完了,我说:“我能够感受到你们老师对你们的爱,你们的老师真的很好!现在我想知道你们都喜欢读什么书呢?”
我话音刚落,孩子们纷纷举手。我说:“不用举手,直接说。”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说了起来,有的说喜欢读杨红樱的“马小跳”,有的说喜欢读沈石溪的动物小说,有的说喜欢科幻,有的说喜欢读军事方面的书。有一个同学说:“我喜欢读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还有《孙子兵法》。”
我问:“你能读懂吗?”
他说:“不是完全懂,但我还是喜欢读。”他便给我说了一些《战争论》中有关防御和进攻的观点。看得出来,他的确是读过的。
我又问:“你读《孙子兵法》,是读白话翻译版的吗?”
他说:“不,是文白对照版。”
有一个男孩说:“我还喜欢在网上看一些相声视频,我喜欢中国相声。”
我说:“那你给我来一段相声吧!”
他说:“太长了。这样吧,我给你们说一段天津快板!”
大家说:“好!”
他马上用右手拍打左手背,口中念念有词:“郎里格朗,郎里格朗,我来到天津卫啊……” 他本来很流利的北京话一下变成了天津话,而且还说的摇头晃脑的,一口气说了好大一段,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有个孩子问我:“老师,你读过四大名著吗?”
我说:“读过啊!”
“那你最喜欢哪一部呢?”
我说:“不同年龄段,喜欢的重点不一样,比如在你们这个年龄的时候,我喜欢《西游记》,读中学了,我喜欢《水浒》,再大一些,便读《三国》与《红楼梦》。”
他说:“可大家都说《红楼梦》好,我为什么就读不懂呢?”
我笑了:“这和生活阅历有关。随着年龄的增长,你慢慢会理解的。而且不同年龄段读同一本书,你的感受和理解也不完全一样。”
有一个男孩问:“你读过《第一推动》吗?”
我说:“听说过,但没读过。你读过吗?”
“读过。”他便给我讲起内容来。
另一个男孩又问:“老师,你喜欢读科技方面的书吗?”
我说:“我在你们这么大的时候,最喜欢读的书是《十万个为什么》,但现在读的少了,我现在主要读文史方面的书。人在不同年龄段,阅读的兴趣不太一样。不过,在你们这个年龄段,我主张不要过分集中在某一个领域的书上。当然可以有自己的偏爱,但不要阅读面不要太狭窄。”
大家就读书越谈越热烈,孩子们完全放开了。而且不只是我问他们,他们问我的问题倒越来越多。
这时候,同来的小高老师问大家:“你们能够谈谈学校有趣的事吗?或者你们最盼望最期待的事。”
孩子们又叽叽喳喳地说开了:“喜欢学校组织看电影!”“喜欢组织我们去郊游,但就是太少了。”“也不是去玩,而是去搞社会活动。”
我说:“出去搞社会活动很好,单纯地出去玩儿也可以的。不一定非要搞社会活动才走出校门。我当班主任的时候,经常带学生出去玩,没有什么教育目的,就是玩!远的还去过贵州、云南,去探险呢!”
大家惊叹:“哇!”
这时候,一个女孩问:“老师,你说,国民党究竟是为什么被打败的呢?”
我还没回答,几个男生抢着回答:
“国民党蒋介石被打败,是因为他们搞腐败,四大家族掌握了国家的经济……”
“如果国民党还在大陆,现在中国人民一定会推翻他们。” “蒋介石搞独裁,我们现在是人民当家作主。”
“我认为,共产党最好的时候是刚建国的时候,那时候还没这么多腐败。”
“但是共产党也犯了个错误,就是一开始就建设共产主义,跟着苏联跑,其实苏联已经比较成熟了,所以他们搞共产主义,而中国还很落后,应该……”
……
孩子们你一言我一语,往往这个孩子还没说完,那个孩子就抢过话头说,大家越说越激动,我简直插不上嘴。听着他们说得幼稚的半通不通的话,我很是开心,我欣赏他们的思维之活跃,视野之开阔。
孩子们最后希望我谈谈自己的观点。我说:“你们这个话题太深奥,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清的。而要弄明白这些问题,需要你们进一步拓宽视野,进一步阅读。要做出判断,必须掌握全面的充分的信息。相信你们以后会有更加成熟的看法的。”
有一个孩子又问:“老师,你怎么看待这个社会?”
我反问他:“你怎么看待社会呢?”
他说:“这个社会丑恶的东西太多,很多人搞腐败……”好几个孩子也说了类似的话,但有一个孩子说:“我现在就不想那些,过好今天就行了。”
我说:“这个话题也很沉重,同样是三言两语说不清。但我还是想说,你就是中国。你们现在还小,但我想只要你们种下了真善美的种子,并且保持童心,那么中国就有希望。古人讲,达则兼济天下……”有孩子接着说:“穷则独善其身。”我说:“对,你们现在显然还不可能兼济天下,但完全可以独善其身。努力让自己做一个善良的人,正直的人,人人都如此,中国不就会越来越好吗?”
我问他们:“我给你们讲一个人,他叫程浩,知道这个人吗?”
孩子们摇头。
我说:“这个人一出生就患有多种疾病,究竟什么病,至今还没查出来。医生判定他最多活到五岁,但他活到了20岁,今年8月21日去世的。”
有一个孩子突然说:“哦,我知道的。”
我继续说:“20年中,他从来没有下过床,但他却靠阅读打开了视野,并思考人生。去世后,他写的文字被出版成一本书,叫《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我给你们强烈推荐,你们可以去当当网买。有人读了这本书,说20岁的程浩却悟出了许多50岁的人都没悟出的人生道理。在书中,他说了这么一件事,就是邓文迪,这个人你们也可能没听说过……”
结果孩子们都说:“知道的,他和默多克嘛!”
我笑了:“你们真是视野开阔,连邓文迪都知道。那好,我问你们,邓文迪第一次是怎样和默多克见面的?”
一个男孩说:“在一个酒会上,邓文迪有意端着红酒杯走向默多克,然后故意不小心把红酒洒在默多克身上,后来他们便认识了。”
我说:“那好,我就不细说了。我想说的是,程浩写道,他看到一个电视台主持人说到邓文迪以这种方式结识默多克时,这样评价道,人生要善于寻找机会,如果没有机会就应该创造机会,比如邓文迪,就是成功地创造机会而结识了默多克。”我问大家:“你们怎么看这件事?”
有孩子说:“邓文迪最后还是和默多克不幸福,分手了,所以她并没有成功。”
还有一个男孩说:“我是研究婚姻的……”这话让大家哈哈大笑,他不管,继续说:“邓文迪和默多克并不是真正的爱情。”
孩子们议论纷纷,总之认为邓文迪和默多克不幸福。
我说:“不管他们是否幸福,我想问的是,邓文迪这种创造机会结识默多克的方式,是不是应该提倡的?”
孩子们被问住了,他们似乎想说不应该,但又说不出理由,然后望着我。
我说:“那我说说我的看法,人与人之间相处最重要的是真诚,就这么简单。如果随时都有心计地去‘创造机会’,也就是失去了真诚,和这样的人相处太可怕了。”
孩子们都点头表示同意。我说:“程浩正是这种观点。我建议你们去看看这本书。”
我又说:“还有一本书值得推荐,就是《傅雷家书》。傅雷你们知道吗?”
大家摇头。
“傅聪呢?”
他们还是摇头。有一个孩子说:“好像听说过。”
于是我给他们讲傅雷和傅聪的故事,讲傅雷家书的背景。我说:“这是一本大书,不仅仅是谈父子亲情,更有文学,有艺术,有音乐,有做人的道理,是一本文化的书。建议你们以后找来读读。”
本来给小学生讲《傅雷家书》似乎有点早,但这些孩子既然连《孙子兵法》《三国演义》《红楼梦》都读,那他们是能够读《傅雷家书》的。
一个女孩说:“我是六年级的学生,不想离开小学。我有一个好朋友,是学声乐的,后来小学毕业到中学去了,我很难受,她为什么要去读中学呢?”说到这里,她眼圈红了,噙着泪水。
我说:“可她总要长大呀!嗯,求学岁月,最最纯真最最甜蜜的是小学,所以你们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同学,珍惜你们的老师啊!”
大家都说“是的是的”。
我又说:“当然,不能说中学就不幸福,因为幸福的含义很丰富,比如求知也是一种幸福,战胜自己也是一种幸福。人生不同的阶段有不同幸福主题。我读大学时读过一本书,也曾给我的学生推荐,叫《晚霞消失的时候》,里面有一段话,大意是说,人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幸福,幼年时享受父母的呵护,少年时因为学习而赢得的荣誉感,青年时的爱情,中年时的事业,晚年时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这一切构成了人生全部的幸福。所以,你们不要怕长大。你们想想,你们现在10来岁,如果再过十年,你们20来岁的时候,还在小学,那就不是幸福,而是悲剧了。人总要长大的,唯一不变的,是童心。”
孩子们听着,然后又向我提问。这时候我看时间,已经大大超过预定时间了。便说:“今天和你们聊得真开心!我们最近不止和你们聊天,也和其他小学的同学座谈过,但你们的表现是最棒的,因为你们真实自然率真!我把QQ号留给你们吧,我们还可以继续聊。”
他们赶紧拿出笔记下了我的QQ号。我又问:“想不想记我的QQ名呀?”
“想!”他们都望着我,等着我说。
我说:“不愿告诉你!”
他们“唉”地叹气。
我说:“好吧,你们记吧!”
他们又望着我,期盼我说。
“不愿告诉你!”
他们又叹气。
我笑了:“哈哈!我的QQ名就是‘不愿告诉你’!”
他们哈哈大笑,赶紧记下来。
我说:“你们加我的时候,一定要说明你是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的孩子,不然我不加你的。我平时一般都不加新的好友,因为我太忙太忙,应付不了的。”
他们说:“好!”
最后我和孩子们合影留恋,然后非常依依不舍地告别了他们。
在回去的车上,我对其他老师说:“今天的孩子太可爱了!童言无忌,童心率真!”
这不正是北京市第一实验小学最好的学校文化展示吗?
(摘自李镇西老师2013年12月17日的博文。编者略有修改,并经李老师亲自审阅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