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概念的演进与发展的度量指标

来源 :北方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展始终是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对发展概念的研究历史较短,经历了发展就是经济增长,到认识到社会问题在发展中的重要性,再到环境与发展的相辅相成,最后到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提出。发展水平度量指标也经历了不断演进的过程,从GNP是度量发展的惟一尺度和指标,到对社会指标体系的重视以及对GNP进行调整并提出经济净福利指标,最后到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
  
  一、发展与经济增长
  
  20世纪中叶,发展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开始引起国际机构和研究学者的关注。当时,许多刚刚获得独立的国家,为了巩固政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都在努力发展本国经济,试图摆脱贫困并在经济上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他们认为,发展就是按照资本主义工业化或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模式,逐步走过经济增长的各个阶段。那时,发展被认为仅仅是经济范畴内的一个议题,发展就是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就是经济增长,经济增长问题涵盖了发展的全部内容。在这一时期,追求经济增长自然成了发展政策的首要甚至惟一的目标。
  1953年,联合国公布了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这一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反映经济增长的主要综合指标是国民生产总值GNP。当时,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采用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是物质产品平衡体系,其度量经济增长的指标为社会总产值和国民收入。虽然这两个指标在统计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同为度量国民经济在—段时间内相对变动的综合指标。既然发展就是经济增长,所以度量经济增长的指标,如广义上的国民收入指标(最具代表性的就是GNP),就自然成为度量发展的惟一指标。
  
  二、发展与社会及环境
  
  进入20世纪60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验显示,经济增长并不一定能带来发展,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并没有使这些国家的贫困、失业和分配不公等问题得到解决。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取得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并没有取得社会的普遍进步,反而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的现象。发展中国家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失败以及西方工业化发达国家出现的一系列的社会经济危机都促使人们对发展概念进行认真的思考。这种背景下,强调社会因素的作用,便成为发展这一概念在70年代的重要的特征。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地,单纯的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必然导致社会的进步,贫困、就业、住房、教育等问题都在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在70年代,发展的概念已不仅仅只是经济发展,还包括社会的发展。
  由于发展不再只是经济的增长,以国民收入或人均国民收人作为度量发展的惟一指标遭到批评。为了弥补用国民收入指标作为度量发展的惟一指标的缺陷,更好地对发展水平进行度量,人们设法开始构造新的度量指标。一是提出放弃在国民经济计量指标范围内寻找度量发展的尺度,即不再用单一的货币化指标来度量发展,而是建立一个社会指标体系来度量发展的水平。社会指标体系运动始于美国,标志是1966年鲍尔编著的《社会指标》一书的发行。1978年,联合国发布了第—个关于社会指标的准则,准则集中地阐述了度量生活水平和影响生活水平的各种经济、社会因素方面的社会指标的概念。社会指标体系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以人类生活条件和生活状况为中心,但各部分指标之间相互关系比较松散,缺乏内在的联系,因此,并没有成为—个完全令人满意的度量发展水平的方法。二是设法对原有的国民收入指标(如国民生产总值)进行调整,增加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度量发展指标所包含的信息量,克服以上缺陷。经济净福利(NEW)和绿色国民生产总值就是在这一指导思想下构造出来的以期能反映发展水平的新的经济计量学指标。经济净福利一个经调整过的经济计量指标,即在GNP的基础上加上闲暇时间、市场外的活动和公共服务设施,减去环境保护开支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损失。对于不存在市场价格的项目采用一些估算方法加以统计,如机会成本法和市场价格法等。但由于以上估算方法无法涵盖许多难以货币化的项目,再加上从把握社会状况的角度看,难以进行详细的评价,所以,用经济净福利来度量发展的水平并没有取得令人很满意的结果。
  为了便于发展问题的国际比较,一些用以度量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数开始出现,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由美国海外开发署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提出物质生活指数(PQLI,Physical Quality 0fLife Index)和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1990年发布的《人类发展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人类发展指数或叫人文发展指数(HDI,HumanDevelopmentIndex)。物质生活指数由3项指标构成,即成人识字率指数、婴儿死亡率指数和人口预期平均寿命指数。构造该综合指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弥补仅用国民生产总值作为度量发展水平的不足。但是,由于含指标太少而没有涵盖发展及生活质量的诸多方面,因此遭到异议。人类发展指数度量人类发展的3个要素是人的健康长寿、获得知识的机会和过像样生活所需的物质条件,人类发展指数的核心是描述人类的生活质量,表征这3个要素的具体指标是人均预期寿命、成人识字率和按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三、可持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进入20世纪80年代,人们对环境与发展关系有了越来越清晰的认识,人类开始认识到不能孤立地讨论环境问题,而应该从更广泛的角度去探讨环境与发展的关系,寻求人类社会新的发展道路与模式。
  1980年,国际自然资源保护联合会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共同发表了《世界保护战略: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生存资源的保护》一书,第一次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一个科学概念加以明确提出。1987年,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布了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该报告首次提出了一个广泛传播的关于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定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作为20世纪末出现的新概念,可持续发展已被世界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和公众所普遍接受,可持续发展战略也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展战略中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现有的经济指标、社会指标还是环境指标都无法单独对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加以度量,因此如何度量可持续发展水平,引起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和研究者的关注。正如在《21世纪议程》中阐述的那样:“国民生产总值或个别资源或污染源的计算单位与常见指标已不能充分说明可持续能力。目前,用来评价不同的部门性的环境、人口、社会和发展参数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方法尚未充分制定或应用。必须制订出可持续发展指标,以便为各级决策者提供坚的基础,并促进环境与发展体系一体化并可自我调节的可持续能力”。
  加拿大首先提出,后由经合组织(OECD)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共同完善形成了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组织框架:压力(Pressure)-状态(State)-响应(Response)概 念模型(PSR),在PSR概念模型的基础上,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SD)加以扩充,形成了驱使力,(Drivingforce)-状态(Stare)-响应(Response)概念模型(DSR)。1996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CSD)提出了在经济、社会、环境和机构4大系统框架下应用DSR概念模型框架,同时结合《21世纪议程》各章节内容构建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思路,并提出了一个具有142个指标的具有广泛适用性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并说明各国在此基础上可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建立适合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英国是世界上较早提出本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国家之一。1996年,英国推出了英国国家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根据英国可持续发展4个主要目标:①必须保持经济的健康发展,以促进生活质量的提高,同时保护人类的健康和环境;②不可再生资源应被最优化利用;③可再生资源应被可持续地利用;④由于经济活动对环境承载能力所造成的损害以及对人群健康及生物多样性造成的危害最小化,进一步分层划分出若干个重要问题(Issues),如在第一大目标内划分出:经济、交通运输、闲暇与旅游和对外贸易4个关键问题,对于每个关键问题选择度量它的关键指标(Keyindicators),如经济问题选取了GNP、经济结构、GNP的支出构成和个人储蓄、消费者支出、通货膨胀、就业率、政府的贷款与债务、治理污染的支出、婴儿死亡率和人均预弃寿命10个指标,指标体系共设置了118个指标。2004年,英国政府对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进行了完善,新的、主题为“保障未来”的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要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战略的基础上,更侧重于立足国际和社会角度的、全新的、重视环境承载力的五项原则:在环境承载力内生活,确保社会强大、健康、公平,实现可持续性经济,推进良好的政务管理,利用安全可靠的科技成果。新战略确认了4个方面的重点:可持续消费与生产、气候变化和能源、自然资源及提升环境质量,建立可持续的社会和更加公平的世界。2005年英国政府正式发布了相对于1996年公布的指标体系指标数大为缩减的新的国际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仅有68个指标。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也认识到自己提出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指标数目过于庞大的缺陷,提出应该构建高度整合的可持续发展指标,重要性表现在以下三点:(1)探究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这种相互关系处于可持续发展本质联系的中心;(2)集中了信息的收集和分析,便于决策者使用;(3)可作为早期预警系统的基础。在此认识的基础上,环境问题科学委员会SCOPE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合作,提出了一个高度合并的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存在着不同的组织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概念模型框架,包括PSR(或DSR)模型、以目标为基础的模型、问题和成分模型和整合模型。应该说,国际上对于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经历了一个认识逐步深入的过程。
  
  四、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我国学者在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方面也开展了许多工作。“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课题组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将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分为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及科技六大部分,该课题研究提出了应区分描述性与评价性可持续发展指标的思路,并提出196个描述性指标。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提出了将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分为包括生存支持系统、发展支持系统、环境支持系统、社会支持系统和智力支持系统5大系统的指标组织概念框架,并在系统层下进一步划分出状态层、变量层和要素层,该指标体系变量层包括45个指数,要素层包括219个指标,研究组应用该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对中国各省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较全面的系统评价,具有较大的影响。
  
  五、结语
  
  可持续发展概念的产生是人类社会近几十年来对发展概念认识不断深入的结果。从发展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到发展是经济和社会循序渐近的变革,以解决当代人就业、贫困、社会分配和生活环境质量等问题,最后到发展不仅涉及到经济与社会系统,而且还应考虑环境在发展中的作用,考虑后代人发展的需求,考虑到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这—个人类崭新的发展模式的提出标志着人类社会对于发展这一概念的认识E的演进与成熟。可持续发展指标的研究是—个需要经济学、社会学、环境科学、资源科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研究人员在各自领域内深入开展表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进程中所面临的各个关键问题的创新型指标以及进行科学的指标整合的—个崭新课题。
  (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其他文献
分析了常规丙烯酸路标涂料用于水泥路面耐久性差、易脱落的原因.介绍了接枝共聚法制备有机硅氧烷、合成橡胶多元改性丙烯酸树脂及其路标涂料的生产工艺.讨论了有机硅氧烷、合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等院校对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大,基建项目迅速增加,使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招生规模迅速扩大。同时各高校为完成教育部的本科教学评
期刊
以聚醚马来酸酯大分子单体作为分散剂,采用半连续工艺研究了甲基丙烯酸甲酯在120#汽油/二甲苯溶剂中的分散聚合,制备了粒径0.5~1.5μm、固含量为40%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粒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时期的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这是我们党和政府从国民经济发展全局出发,把自主创新的战略意义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和深度。是我国党和政府综合分析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和我国所处历史阶段提出的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重大战略举措。    一、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纲要提
2007年根据国家审计署统一部署。我厅组织对全省社会保险基金收支、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全面审计。在对某市养老保险经办处进行审计期间,发现该处在养老保险基金扩面、及时征缴、按时支付发放离退休人员待遇、确保养老保险基金信息数据完整、防范虚报冒领养老金等职能发挥方面受诸多因素的制约,存在一些问题。    一、市级经办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参保扩面工作举步维艰  该市养老保险经办处1999年经
会计信息并不是一些抽象的数字和简单的数码组合,而是有极其深刻的经济意义和经济后果的。要求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就能保证公众(包括政府)利益最大化。这就要求会计信息从生成时,从会计系统的科学性和完整性出发,使会计信息的产生过程和结果尽量科学、合理、真实、可信,并公平地兼顾所有各方的经济利益(尤其是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使会计信息产生的经济后果公平、合理,不致产生误导。因此,会计信息质量的第一要求是
期刊
摘要:随着经济结构的进一步调整和完善,以及资产重组和技术进步的加快,要求现行增值税制应该适时地继续完善。本文从几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增值税 问题 研究    我国自1994年税制改革全面推行增值税以来,已有4年多了。从我国推行增值税的实践来看,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  首先反映在经济上,由于基本消除了传统流转税重复征税的积弊,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资产重组和经济结构的调整,适应了全
一、引言     在中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过程中,A、B股的并行存在已经有了较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计价方式的不同、投资主体的差异, 会计制度和披露的差异, 市场规模的差异以及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不可以自由兑换等因素的存在,导致 A、B股市场的资产必定不循序统一的定价模式,形成市场分割。  1991年中国开设B股市场,分别以港元、美元报价在深圳及上海交易所交易。1992年2月21日,上海真空电子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