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嘉伟:到中国寻找供应商

来源 :新营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mmyz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跨国公司在中国采购的历史已有数个年头。中国是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经济体,但人们对如何在中国采购仍然持有疑问。日前,沃顿知识在线采访了波士顿咨询公司合伙人兼执行董事利嘉伟(David Lee)。利嘉伟先生认为,目前我们仍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包括:如何寻找到成本相对低廉而质量优秀的供应商,以及是否愿意和能够将自己的大量业务外包给中国供应商。
  


  沃顿知识在线:今天我们想与你探讨关于在中国采购的话题。对于全世界的企业来说,这个话题都备受关注。首先,你能否为我们介绍一下,在中国采购和在世界其他地方采购有什么区别?
  利嘉伟:从一定程度上说,在中国采购与在低成本国家采购或海外采购十分类似。但鉴于中国目前仍处于大范围转型阶段,某些方面会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很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比如,中国供应商有时不能保持一贯水准,质量水平也相当不稳定。
  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整个供应商市场并不透明。比如,我们在西方国家使用供应商数据库,在中国就找不到。当跨国公司来到中国,许多人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到哪里去找一个优秀的供应商。我们可以肯定中国有许多供应商,但是能否找到一个好的供应商却是一个大问题。
  当然,正像我们所提到的那样,中国正在经历着许多变化。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文化在语言、文化内涵及商业传统方面与西方世界都存在着几分差异。中国正从计划经济逐渐转变为更加开放的经济体制,所有一切都在发生改变。有件事很有意思,我常常听到许多西方人抱怨:“当供应商说‘是’的时候,只是他们表示礼貌的一种方式,并不意味着他真的同意了。”
  沃顿知识在线:你刚刚提到,对于那些想要在中国采购的公司来说,透明性的缺乏可能是一大挑战。那么,这些机构该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呢?
  利嘉伟:我曾经在西方国家和中国从事了大量的采购工作。在西方,要识别供应商市场相对比较容易,你只要查找一些数据库,并下载合格的供应商清单就可以了。
  但是,中国却没有这样的数据库。所有人都号称他们拥有某个数据库,但实践证明,在绝大多数的数据库中,有50%的信息是错误的,另有10%~20%的信息已经过时了。所以,你永远都无法找到一个真正出色的供应商数据库。
  一般来说,在开展采购活动之前,你需要花很多工夫到实地搜集信息。对于从未在中国工作过的人来说,这项搜集工作十分危险而艰难。正因为如此,当一些公司需要在中国采购时,它们不会以普遍查找的方式寻求最适合自己的供应商,有的索性就去找竞争对手所用的供应商。我们在一些公司里曾经发现过这种情况。
  于是,好的方面变得越来越好,但差的方面还是维持原样,没有得到任何改善。这一点在汽车领域就很常见。起初,也就是六七年前吧,当外国人开始进入中国进行采购的时候,他们去的都是同一个地方,采购的也是相同的零件。
  时至今日,随着供货基地的能力逐渐提高,而且本地需求不断增长,我们看到供应商在不断成长。实际上,有些供应商已经有能力为西方公司的未来车型供货,这在中国是一个全新的现象。
  沃顿知识在线:如果某家机构制订了在中国的采购方案,但对成果并不满意,你认为这家机构应该怎样改善成果呢?其次,有没有一个行业可以成为最佳做法的鉴定标准,或是作为成功范例让其他企业仿效?
  利嘉伟:这两个问题都很有意思。如果某家公司在中国的采购做得不成功,一般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没能找到一个价廉物美的优秀供应商,第二是没有将足够多的业务量转移到中国。我认为,这两点通常是密不可分的,但也能分开单独讨论。
  我们在中国见到过很多有实力的优秀供应商。在最近一次对中国采购办事处负责人所作的调研中,我们发现公司节约的成本从10%到60%不等。平均下来,大多数商品能节约20%至30%的成本。如果低于20%,那么你在中国采购就没有多大的意义。
  所以,中国供货商确实有可能使我们的成本大幅降低。但是,当我们与这些公司进行对话,问“为何不从中国再多采购一些东西”,我们得到的一致回复是:“因为我们的总部不愿意再投入更多的业务量。”用棒球术语来说,这就好比街球手一直准备接球,但是投手却不愿意把球扔出来。在所有行业和公司,我们都目睹此类现象一再发生。
  我们认为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当然,如果我们试图说服研发人员、工程人员,还有总部的质量控制人员,他们总能搬出一堆道理,表明自己为何不能心甘情愿地把产品转移到别的地方生产。供应链被拉长了,供应商一旦发生变化会导致风险—这些风险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一家公司愿意承担多大的风险,将决定其能够在中国的采购领域获得多大的成功。
  沃顿知识在线:尽管中国的采购领域存在不少挑战,我想你还是认为来中国采购是完全值得的,因为这样做确实能减少公司的采购成本。是这样的吗?
  利嘉伟:我认同这一观点,但要再做几点补充。首先,如果你不去中国,继续使用现在的供应商,你的竞争对手可不会和你一样维持现状。你的竞争对手无论如何都会去中国。所以,到那时你就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我还有什么竞争优势可言?”
  在中国,我们发现为数众多的供应商已经发展到了一定的规模,这在西方国家都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如此,中国供应商还有实力最终进入海外市场,侵占你的本土领地。所以,如果你在中国有一支采购团队,首先,它能帮助你弥补差距;其次,能帮助你了解供应商市场的动态,以便你作出相应的计划。
  最近,波士顿咨询公司在与一些客户合作时,发现这些客户都在为“这些中国人和印度人”而忧心忡忡。其实,“这些中国人和印度人”即早期的“低成本国家供应商”如今正在迅速崛起,并且有可能具备改变市场动态的能力。
  沃顿知识在线:有没有哪个客户在中国的采购活动开展得十分成功?你能否为我们举一个例子?另外,你能否给我们详细讲讲他们为什么能取得成功,在采购领域采取了哪些步骤?
  利嘉伟:我想到了最近的一个例子,有一家汽车公司在五六年前来到中国,成立了采购办事处。当时还没有很多人会将中国列入考虑范围,但这家汽车公司却逐年提高了在中国的采购量。
  这家汽车公司的采购量相对而言只是一笔很小的金额—约为其全球总开销的5%到10%,但这要比其竞争对手高出许多。这家汽车公司是如何做到的呢?他们来到中国时,并没有视察供应基地,因为他们知道在汽车领域,西方国家的那些诸如生产件批准程序(PPAP)、产品质量先期策划和控制计划(APQP)等严格规定对许多中国供货商来说都是闻所未闻的。
  于是,他们组织了大规模的供应发展团队,专门帮助供应商达到公司标准和汽车行业标准。经过这个过程之后,他们发展了一支更加忠诚的供货商队伍。其次,因为他们并不是第一批进入中国汽车领域的,所以只要不是竞争对手的专属供应商,他们就和这些供应商开展合作。
  几年来,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他们成功地建立了一个供货基地,而且发展势头良好。现在,他们5%到10%的采购量都是在中国完成的。考虑到“准时生产方式”(JIT)规定不允许所有的东西都从海外采购,这个采购量已经很大了。所以,我认为这家汽车公司走出了一条发展供应商队伍的道路,在采购领域独树一帜。
  沃顿知识在线:这家汽车公司在中国所做的努力能为它带来哪些好处呢?它节约了多少成本,取得了其他成果吗?你能否和我们分享一下?
  利嘉伟:我想这些努力对节约成本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在汽车领域,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普遍现象,就铸造工具而言,相比在美国或西欧进行生产,大多数来中国采购汽车零件的公司可以节省40%到60%的成本。
  如果是安全带或是铝制轮胎,可以省下的成本从10%到30%不等。所以,产品有很多种类,最终取决于你需要采购何种产品、以什么方式采购。
  沃顿知识在线:当一些公司开始着手在中国采购,或者刚刚进入中国的采购领域,它们一般会有哪些误解?
  利嘉伟:我想一个最大的误解就是:“好吧,我们得去中国。我们来成立一个中国采购办事处,剪彩结束,就按部就班地开展业务。”我们在许多西方公司都目睹过这一情况,它们来中国时就抱着这种态度。
  的确,只要在中国进行采购,你总能省钱。每年的采购量也许能上升10%到20%,还有许多运作成功的公司在中国的采购量两三年就能翻倍。但是考虑到起步阶段,你在中国的采购量只占公司流通量极小的一部分;所以,除非你的采购量能像这些公司一样高速增长,否则对公司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
  在与客户的合作过程中,我对他们进行了评估。如果要使中国的采购量达到采购总量的10%,一般得花上几年时间。平均下来,人们希望能节约20%的成本,这样会对税前利润(EBIT)产生2%的作用。这个比率是很高的,但是需要几年的时间才能达到这个目标。
  对于很多公司来说,它们的问题是:“我如何能节省20%或30%的成本?”这不仅需要首席执行官的鼎力支持,更需要全体运营层面人员的一致投入。我们看到过许多“脱节”的情况,首席执行官跟华尔街提到某桩事情,运营层面的人员却完全不知道他是怎么提出这些目标的。结果他们就这么放弃了。这种情况屡见不鲜。
  沃顿知识在线:近期关于采购有哪些热门话题呢?采购领域在今后几年的走向会怎样?
  利嘉伟:以前我们曾碰到过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我想今后还将继续面对,那就是要说服总部或技术团队,让他们相信中国是一个切实可行的采购地。我想许多公司通过不同方式来达到这个目标。中国采购团队的领导肯定会采用许多市场营销工具,回到美国或欧洲去做很多市场营销或“路演”,告诉大家中国的供应商有多棒。
  我们看到有些公司组织“中国供应日”。公司的管理人员,包括质量控制人员和工程人员飞赴中国,考察供应商,并且在中国召开采购大会。
  我想,因为现在我的工作以中国为基地,所以对这个国家的很多事情已经习以为常。但是我也记得,当我还在美国工作的时候,关于中国的形象大多是非常落后的,诸如自动化程度低、机器十分罕见,有很多血汗工厂之类的负面形象。现在我明白这和真实情况相距甚远。
  中国很多供应商的实力非常强,自动化程度很高。所以,如果让决策者们到中国亲身体会一下,他们一定会大开眼界,改变自己的观点。对于那些不相信中国供应商实力的人,一旦他们的观点发生了改变,其影响力就不容低估,甚至会对整个公司产生巨大的作用。通过改变这些人的态度,整个公司就有可能进入正确的轨道开始运行。
  (本文经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知识在线授权刊登)
其他文献
或许是由于信息不对称等原因给医院蒙上了窥视不透的面纱,长期以来,人们除了呼喊“看病难、看病贵”之外,对于医院的各种措施只能无奈地顺从,一句话:心有怨言地束手就擒。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公共卫生事业部门逐渐融入更加开放的市场,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营销理念转变。针对“看病难、看病贵”,2005年,人们的翘首以待盼来了“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的医院管理年
期刊
随着集成手机芯片的诞生和手机牌照的放开,行业壁垒瞬间被打破,生产手机也变得轻而易举。于是,“简约”时代催生了一大批山寨手机,同时也给本土手机品牌带来了冬天。本土手机品牌元气大伤,该如何破局?  “面对国外手机的大军压境、山寨机的不断侵蚀,国产品牌手机迫切需要一场依靠谋略、以弱胜强的赤壁之战式的战役,以此突出重围。”夏新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卢振宇表示。据了解,在本土手机品牌中,夏新是唯一不和山寨机产
期刊
接触过很多艺术家,但是我欣赏郎朗。不只是他弹奏的钢琴曲很优美、很有激情,还在于他在沟通问题的时候那种自然诚恳的神情。评论员罗振宇说招商银行与郎朗的代言合作是一种“换壳”,而我把这解释为双方把彼此当“马甲”穿,于是招商银行就成了郎朗口中的“音乐性银行”,而郎朗也变成了更有商业眼光的艺术家。用我的话说,就是艺术家也未必不能有钱,商业银行也未必不能有档次。郎朗听完我这句话,冲我来了一句:“你说得可真直接
期刊
上一期《新营销》刊登了《电话车险打开直销之门》一文,文章认为,保险公司自己做车险直销,必将对车险经纪人和车险代理机构造成巨大冲击,并影响到整个车险市场的竞争格局。  对于上述论断,我深表赞同,而且我还想指出一点:表面上看,电话直销只会影响各个保险公司的市场份额,但反映到市场终端层面,最后受伤的很可能是汽车4S店。  中国汽车的保有量为3000多万辆,以每辆车每年保费3000元计算,总保费收入接近1
期刊
Campaign,这个英文单词是很难用中文准确翻译的。它在某些场合可以翻译为策划,在另外的场合可以翻译为活动。但是,就活动本身,是不涉及传播问题的;而就营销策划而言,不涉及传播问题,不是好的营销策划。  商业组织的宣传行为,本质上是追求传播。传播得越广(知名度)越好(美誉度),则对产品销量的帮助就越大。无论是广告,还是公关,Campaign都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个是活动(或者文案,或者图片视频)
期刊
一场中国营销界的盛宴,让一个平凡的日子熠熠生辉。2007年11月1日,中国营销界迎来了自己的盛大节日──2007中国营销领袖年会暨第三届“科特勒·标杆20”中国营销荣誉大奖颁奖典礼。在音乐、灯光和热烈的掌声中,世界营销权威米尔顿·科特勒先生亲临现场演讲,并为“科特勒·标杆20”中国营销荣誉大奖颁奖。四百多人的礼堂座无虚席,对营销思想的迫切渴求,甚至让一些与会人员聚集在过道上和厅外的走廊里。  这是
期刊
11月1日,在2007中国营销领袖年会暨第三届“科特勒·标杆20”中国营销荣誉大奖颁奖典礼上,47位企业代表和个人举起了手中沉甸甸的奖杯。掌声雷动,灯光闪耀,现场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领奖台上的风光与荣耀来源于寻常日子里不舍昼夜的默默耕耘,这些获奖的企业和人物,在营销的道路上怎样披荆斩棘,怎样将奋斗的青涩化为成功的硕果?那些尚未登上领奖台的企业又经历着怎样的酝酿和摸索?本届中国营销领袖年会以《迎
期刊
世界对成长中国的压力日趋增强,跨国公司已开始深入中国的市场腹地;  尽管中国家电企业在国际市场的拼杀势头减弱,但汽车行业自主品牌的群体崛起令人注目;  在主动与被动的选择中,金融业加快了开放的步伐,营销意识迅速增强,再则外资金融机构开始群体亮相;  北京奥运会正在把中国巨大的身躯义无反顾地推向世界的怀抱,世界也因北京奥运将目光投向庞大的、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  中国与世界,就这样深深地纠缠交织在
期刊
风头甚劲的4S店过了2008年的那场雪灾就渐渐有些泄气了,仿佛一夜之间,这个曾经风靡一时的高投入、高产出商业模式已演变成了一个进退不得的博弈游戏。进,可怜的销量、高企的库存和每月高达上百万元的支出着实压得人喘不过气来;退,则意味着高达数千万元的投入和几年的苦心经营会打水漂。有些4S店选择了长痛不如短痛的做法,关闭了事,一了百了,而更多的4S店正苦苦支撑着,等待车市回暖。这个时候,谁也没有心情来攻击
期刊
广告业在中国也进入了战国时代,每家公司都在寻找自己的蓝海。  有这样一句名言:“我知道我的广告费至少浪费了一半,但我不知道究竟浪费在哪里。”说的就是广告投放不当而造成的巨大浪费。事实上,广告费用的大量浪费并不是说广告没有作用,真正的问题在于投放的广告没有锁定目标受众。  面对这种情况,企业的营销思路随之发生了转变,从“以获取绝大多数人的注意力为目标”转向“以获得某一特定人群的注意力为目标”。就在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