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践行《弟子规》,提升聋童语文综合素养

来源 :信息教研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uchen2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两年来,作为一所特殊教育学校,我校在国学进校园大背景下,开展了聋童学习、践行《弟子规》的研究与实践,把《弟子规》作为我校的特色课程,以探索聋校教育教学新方法、新途径,发现聋童德育、智育的新规律。我们发现,传统文化的精粹在当今时代不仅对健听人,而且对聋人也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聋童的心理特点分析
  聋童由于生理的缺陷,仅凭视觉来观察、了解周围事物,认识世界停留在表面,很片面,但又有比较固定的看法,很难改变;容易造成他们孤僻、主观、任性,甚至自认为不被人理解而造成暴躁的性格特点。
  在家族教育层面,对于残疾孩子,家长总觉得亏欠孩子太多,往往用过分的溺爱来弥补,在教育方法上是迁就放纵多,严格要求少,对孩子的不良行为缺乏教育,而听之任之,严重的阻碍了聋童道德观念、良好行为的形成,给学校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隐忧。
  聋童在入校前,语言方面几乎是空白的,与家长的交流仅限于非常简单、直观的手语,内容也仅是生活必须的一些方面,如:吃、睡、走、大小便等。语言的缺失造成思维的极其简单,即使入学后,受家长文化水平和手语能力的限制,与聋童也难以交流,因此,聋童的行为习惯、品德养成等全凭学校教育,而许多聋童从小形成的任性、固执的性格特点,进入学校后,一般不愿意或难以接受别人的批评教育,这往往给教师的工作带来很大的被动。由于缺乏良好的教育,很多聋童事非观念不清,特别是低年级聋童小偷小摸、无视纪律、自由散漫等现状尤为突出。
  实践证明,一味地对心理问题突出的聋童进行批评教育,“这不能做,那个也不对”。一味地灌输主流价值观,而不能从心灵深处使他们产生共鸣和触动,会伤害到聋童的自尊心,更容易让他们产生“聋人群体”意识,激发他们对听人群体的逆反。
  二、学习推广《弟子规》适合聋童的特点
  我校的《弟子规》学习和推广,根据聋童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如:每周一段教师讲解、学生背诵;每学期一次德育课本剧比赛、钢笔字比赛、诵读比赛等等,同时,学校还制订了校本《弟子规》:聋生在校一日规范和力行版《弟子规》,给学生明确了每天要践行的标准,并由学生干部督促检查,作为班级评比的参考。
  《弟子规》的推广活动最突出的特点是:对传统品德教育一味地告诫、指责、批评学生“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不同,而是告诉学生,自古以来,人们主流的价值观和评价标准是怎样的,我们身边的人更喜欢人具有怎样的品质和素养,然后让聋童自己参照这些标准,反思自己言行举止,哪些做得好,可以继续发扬,哪些没做到,哪些言行会引起别人的反感,是不受人欢迎的,这样,把德育的灌输转变为聋童自发地、主动地完善个人修养的过程,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聋童在《弟子规》践行活动中的成长与进步
  1.道德品质得到提升
  从《弟子规》所蕴含的教育规律上看,它特别强调了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先后次序问题。《大学》上说:“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弟子规》内容的编写次序也是中国古人教育经验的总结,符合教育规律。《弟子规》的编写次序分别是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学文,这就强调了教育的先后次序一定是首先学做人,后学做事;也就是先培养德行,后学习知识、技能,这完全符合我们国家现在推行的“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方针,是对最新的教育方针最好的诠释和解读,因而,《弟子规》首先是极好的德育教材。
  在《弟子规》中,关于孝敬长辈、友爱兄弟、修身养性、待人接物等相关的内容都是很好的品德修养的教材,聋生会从中学习到,哪怕是生活中很微小的细节,也是要注意的,要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举止习惯,做一个有修养的人,受人尊敬的人。
  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探索,我们推广《弟子规》的过程符合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先由教师讲解,了解《弟子规》的深刻含义,形成道德认识;然后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逐渐培养道德情感,内化为道德意志;最后强化践行,落实到生活实际中去,外化为道德行为,形成知,情,意,行的有效结合,因而取得了显著的德育成效。
  2.非智力因素品质得到发展
  由于聋童认识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导致他们的思想狭隘,认识片面。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都与健听人有着很大的差距;在学习中表现出自卑、畏难,兴趣分散、目标不明、方法不当,并且在意志品质等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缺陷,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要比学习文化知识还要重要。
  通过《弟子规》的学习,聋童明白了“既要力行又要学文”;明白了“读书法 有三到 心眼口 信皆要”;明白了“宽为限 紧用功 工夫到 滞塞通”;更明白了残疾人更要“勿自暴 勿自弃”的道理。
  我们还在聋童中评选优秀典型,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他们身边的一点一滴小事为教育内容,激发聋童学习知识、锻炼技能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同时,不断提高要求,培养他们的独立性与创造性。
  随着聋童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成长,他们能完全自主地安排好课余生活,把在校课余时间做为锻炼能力、培养技能的高效的第二课堂,在培养生活技能的同时,展示了他们发现美、崇尚美、创造美的不懈努力以及残疾人自强不息的阳光心态。
  3.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
  《弟子规》中虽然有关“学文”的篇幅并不长,但是所涵盖的学知识要踏实、勤奋、谨慎、自信的精神对聋童们起到很大的激励作用,我们也结合成功聋人的事例教育他们要树立自信,帮树立“除了听,我们能做任何事”的理念,鼓励他们向优秀看齐,“圣与贤 可驯致。”
  聋童要学好文化知识,最重要的是要学好汉语书面语,有了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加上自己的努力,掌握好书面语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因此,学习、践行《弟子规》的过程,也促进了聋童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从我们的实践来看,学习和践行《弟子规》,对聋童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意志品质、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综合能力,从而促进聋童的全面发展都起到了推动作用,在聋校开展“国学经典进校园活动”同样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值得在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推广。
其他文献
一、英语课堂提问的现状  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合理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时调控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当前,许多英语教师对课堂提问不够重视,缺乏研究与探索,使课堂提问流于形式,大部分的问题肤浅、平庸、缺少信息沟,提问方法单调。在很多英语课堂上,看似有问有答,有大量的“双边活动”,但实际上却缺乏实用价值。有些教师提问时总希望引出确
期刊
斯宾赛主张“教育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带有乐趣。”从历史本身来看,它具有历史性、教育性、情感性。要让学生喜欢历史,教师要在课堂上下工夫,让历史课堂时时、事事充满乐趣,尽可能发挥历史课的优势,用像语文课那样优美生动的语言和曲折感人的故事情节,创造出属于历史课的独特氛围,发挥历史本身的特点,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引起学生的感情共鸣,从而在愉快,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好历史。我认为关键是让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为了
期刊
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欲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新课改下的一名历史教师,除了与时俱进,更新理念之外,还要从自身做起,凭着渊博的学识,精湛的教学艺术,征服学生的心。同时,尊重学生思想的自由与个性的差异,变不利为有利,师生互动,积极引导,使学生走出无知、走进课堂,沐浴爱国主义的阳光,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接受高尚情操的洗礼。  一、注重
期刊
当前,随着政府对教育投入的增加和新课程改革的实施,农村小学的电化教学迎来了迅速发展的大好时机,但因为是刚起步,农村小学的电化教学也表现出了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在于电教培训内容没有考虑农村学小教师队伍的实际,导致不少教师使用电教手段的意愿不强,积极性不高,仅有的一些电教设备被束之高阁,作用得不到发挥。笔者认为,要想充分发挥电化教学的功能,关键是要找准立足点,即农村学校的现实,尤其是教师队伍的实际状
期刊
音乐教师的角色早已从“主宰”转变为“引导”,从“独奏”转变为“伴奏”,从“表演”转变为“导演”,从教师“独唱”转变为师生“合唱”。在教学中我做出了许多的探索与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和氛围;充分利用先进的电教手段等等。通过这些方法和手段,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喜人效果。通过教学实践和观摩,我发现了一个容易被大家忽视的问题。那就是在这些各种先进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中,教
期刊
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突出强调要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和主体地位,所以从课程的设计到评价的各个环节,在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始终要保证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笔者认为只有努力地作到以下几点,才能真正在体育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  一、教学目标要让学生明确  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前提。如果学生不明确教学目标,那么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必然是盲目的、被动的。体育教学目标具有导向、激励与
期刊
一、激励性评价的提出  1.符合素质教育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鲜明提出:“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而激励性评价就是要求教育者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基础上,在日常教育活动中,用积极的眼光,从多个角度去看学生,发
期刊
有首歌唱到“绿莹莹的水,蓝盈盈的天”。可是现在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这美丽的景象一直在慢慢的消失。因此,环护教育的时间定位一定要从“未来”前移到“现在”,重点要从幼儿教育抓起。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他们的环境意识和行为将决定将来我国环境的状况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进程。对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环境保护教育探索,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教学方案,培养教育下一代成为具有环境意识的“绿色小卫士”的工作取
期刊
新课标中强调,要“重视创设语文学习的环境,沟通课本内外、课堂内外、学校内外的联系,拓宽学习渠道,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语文的知识要讲,但不是只讲那干巴巴的条条框框,老师讲得没劲,学生听得枯燥,更可怕的是学生语文的学习兴趣给磨没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教育的主体,我们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教育观点,举办学生喜欢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提高语文能力、体会人文精神、塑造高雅气质,发挥语
期刊
当前,我国正进行着教育改革,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这是教育思想观念的转变,它由过去单纯强调学生学会变为现在要求学生会学。那么,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又如何去加强对学法的研究和指导,我谈谈自己在多年教学实践中的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教师心中有学生,脑中有学法是前提  我们都知道,传统的教学方法之所制约着教学质量的提高,是因为它多着重于教而少着眼于学。实际上,有意无意地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忽略
期刊